0人評分過此書

異口同「聲」:探索臺灣現代文學創作的多元發展

出版日期
2022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863269595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本書收錄於此書展...

2019年「異口同『聲』──探索臺灣現代文學創作的多元發展」學術研討會於德國特里爾大學(Universität Trier)舉辦。與會者包含黃美娥、王鈺婷、李癸雲、周郁文、張俐璇、張韡忻、羅詩雲、董恕明、沙力浪、也寇.索克魯曼(Neqou Soqluman),以及歐美學者 Hangkun Strian(呂恒君)、Ludovica Ottaviano、Pavlína Krámská (白蓮娜)等臺灣文學研究者。

會議論題囊括自然文學的變遷、原住民族漢語創作、後現代文學作品探討、女性作家的鄉土意識、人文醫學與疾病書寫、現當代詩歌與音樂的跨界交會、戰後臺灣文學場域中的報章雜誌如何影響臺灣文學史的建構等,從中再次思索「臺灣文學」的內涵。

「會中,歐洲學者較為關注臺灣文學的多語言和後殖民、後現代文化現象,臺灣學者則側重頗析文學場域、文學史細節,以及文類、文本的跨界傳播、比較研究等問題。整體而言,與會者的豐富研究成果,一方面有助於呈現臺灣文學、文化如何從不同角度介入世界,和世界共振、共感;另一方面也相當程度彰顯了臺灣歷史,所曾遭遇過的衝突、和解與共生,其中蘊藏著臺灣努力追求民主自由的精神,以及想要藉由文學反思歷史的用心。」──黃美娥
  • 主編序/簡若玶、蘇費翔
  • 序一  前進德國-我們在馬克斯故鄉討論臺灣文學/黃美娥
  • 序二  德不孤,必有鄰- 致《異口同「聲」-探索臺灣現代文學創作的多元發展》/董恕明
  • 學術大會日程安排
  • 省外文人與戰後臺灣文學場域關係研究的幾點思考(1945-1960)-以「東南文藝作家群」為考察起點/黃美娥
    • 摘要
    • 一、前言
    • 二、 為何以「東南文藝作家群」為考察起點?
    • 三、 「東南文藝作家群」與戰後臺灣文學場域交錯關係概況
    • 四、餘論
    • 參考文獻
  • Continuity of Sinophone Polyphony in Taiwanese Nature Writing/Pavlína Krámská
    • 摘要
    • References
  • 詩歌作為疾病誌的意義-試論林彧《嬰兒翻》、《一棵樹》的疾病書寫/李癸雲
    • 摘要
    • 一、 導論:「人文醫學」與「疾病誌」的書寫意義
    • 二、 林彧《嬰兒翻》和《一棵樹》的疾病書寫面向
    • 三、詩歌作為疾病誌的意義
    • 四、結語
    • 參考文獻
  • 臺灣(現)當代詩歌與音樂的跨界交會/周郁文
    • 摘要
    • Abstract
    • 一、回溯日治時代
    • 二、戰後詩歌與音樂的交會
    • 三、民歌之後-詩人與他們的歌詞
    • 四、二十一世紀之後的詩與聲音跨界
    • 結語
    • 參考文獻
  • 張愛玲作品中的臺灣意識/呂恒君
    • 摘要
    • 一、關於張愛玲作品寫進臺灣文學史的爭論
    • 二、張愛玲的臺灣作品
    • 三、“The Return to The Frontier”的身分意識
    • 四、〈重訪邊城〉的身分意識
    • 五、結論
    • 參考文獻
  • 張大春《小說稗類》中的謊言與關於「小說」的概念/Ludovica Ottaviano
    • 摘要
    • Eco’s “theory of the lie” as a method for interpreting Zhang Dachun’s Xiaoshuo bailei
    • The mendaciousness of Xiaoshuo bailei
    • Eco’s lies in Xiaoshuo bailei: a Zhang’s interpretation
    • Conclusion
    • References
  • 直直地去,彎彎地回-臺灣當代原住民漢語詩歌中的「畸零地」初探/董恕明
    • 摘要
    • 一、引言:微小而堅忍的文化勞動者
    • 二、生活中的毛邊-你了解我的明白
    • 三、文化裡的保留地-你不了解我的明白
    • 四、生命中的過敏原-明不明白,到底
    • 五、代結語:忘路之遠近,異質寫......
    • 參考文獻
  • 月亮的鏡子-寂寞的人/沙力浪
    • The Mirror of the Moon-Lonely Man
  • 漫步在雲端/沙力浪
    • Walking in the Clouds
  • 〈千山外,水長流〉之主題意涵與傳播現象-以發表於《明報月刊》者為考察對象/王鈺婷
    • 摘要
    • 一、前言
    • 二、 聶華苓作品曲折發表歷程與《千山外,水長流》之研究面向
    • 三、 〈千山外,水長流〉於香港《明報月刊》之發表情形及其主題分析
    • 四、臺港文學交流與《明報月刊》之定位
    • 五、結語
    • 參考文獻
  • 女性鄉土的美學-陳淑瑤《流水帳》與蕭紅《呼蘭河傳》比較研究/張韡忻
    • 摘要
    • 一、女性鄉土及其顛覆
    • 二、敘事美學與抒情效果
    • 結論
    • 參考文獻
  • 三「文」主義-「冷戰末期」台灣的「文學史」建構(1979-1991)/張俐璇
    • 摘要
    • Abstract
    • 一、 關於「統一左派」與「華文文學」在台灣
    • 二、中美建交後的「文學史」書寫現象
    • 三、 催生台灣文學史:《文學界》(1982-1988)
    • 四、 編列「左統」文學系譜:《文季》(1983-1985)
    • 五、 再續「中華民國」文學史:《文訊》(1983-1991)
    • 六、 結語:「冷戰末期」作為方法,與當代研究的反思
    • 附錄一: 《文學界》季刊1982-1988年各期提要
    • 附錄二: 《文季》文學雙月刊1983-1985年各期提要
    • 附錄三: 《文訊》月刊/雙月刊1983-1991年各期提要
    • 參考文獻
  • 回歸與挫敗:戰後初期《新臺灣》的文化位置與身分論述/羅詩雲
    • 摘要
    • Abstract
    • 一、旅平臺人團體與《新臺灣》
    • 二、 戰後初期旅平臺人的身分考辨與中國論述
    • 三、結語:前殖民地知識分子的焦慮與挫敗
    • 參考文獻
  • 文學是一種文化行動-布農族作家乜寇.索克魯曼的文學創作自述/乜寇.索克魯曼
    • 乜寇的文學創作歷程
    • 我的第一首詩
    • 我的第一部小說
    • 我的文學啟蒙
    • 文學行動之一:東谷沙飛運動
    • 文學行動二:傳統豆類農作之復育保種運動
    • 文學行動三:Pistibuan家族返家護火行動
    • 文學行動四:masamu pataz tumaz忌殺黑熊
    • 暫結語
    • 參考文獻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