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臺灣研究新跨越·文學探索》是臺灣文學研究論文集,內容涉及中國新文學史寫作打通兩岸三地的思路;臺灣文學史的撰述與文化認同研究;臺灣小說呈現儒家文化圈的資本經營模式;閩廈視野中的二二八事件;哈耶克思想在臺灣的傳播;高陽小說中的平民世界等。
- 总序
- 《全台文》总序
-
中国新文学史写作打通两岸三地的思路
-
一
-
二
-
三
-
-
二十年来台湾民众集体记忆与文化认同研究—以台湾的博物馆为观察场域
-
一、二十年来台湾博物馆的变迁
-
二、权力与知识的角力:策展者对展示物的叙事编排
-
三、接受与超越:民众的集体记忆与文化认同
-
-
台湾文学史的撰述与文化认同研究
-
一、从被删除的“祖国”论述谈起
-
二、文学史的三级跳:“乡土文学”—“本土文学”—“文学建国”
-
三、争论的困惑:寻求对话与检视的台湾文学史
-
-
张爱玲与台湾文学史书写
-
一、冷战语境下的张爱玲研究
-
二、70年代围绕张爱玲文学现象产生的两次论争
-
三、纠缠在“中国想象”与“台湾意识”中的张爱玲论述
-
四、张爱玲引发台湾女性文学史写作的争论
-
-
对台湾学界评祖国大陆的台湾文学研究之述评
-
一、20世纪80年代的冲击波
-
二、《中国论坛》的“当代大陆的台湾学”(文学篇)研究
-
三、《台湾诗学季刊》的“大陆的台湾诗学”风波
-
四、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观点
-
-
语言·族群·意识形态
-
一
-
二
-
三
-
-
客家文学中的英雄精神—从文天祥到吴浊流
-
一
-
二
-
三
-
四
-
-
台湾小说呈现儒家文化圈的资本经营模式
-
一、儒家文化与东亚的现代化
-
二、《胡雪岩》中的儒家伦理与商业经营
-
三、《师徒情》:儒家伦理与现代管理理念
-
四、《丹霞飘》:企业家庭化和东方式女强人
-
-
“自由”:内在的还是外在的?—牟宗三与殷海光的“自由”思想辨异
-
一、一次关于“自由”的论争
-
二、殷海光与英美经验主义的关系
-
三、牟宗三“自由”理念的德国渊源
-
四、结语
-
-
“国粹”与“种姓”—章太炎与连雅堂“语文”思想之比较
-
一、语文问题在现代思想文化运动中的突出地位
-
二、“以国粹激动种姓”:章太炎的“国粹”思想与文化民族主义
-
三、“发扬种姓”与“继绝存亡”:连雅堂“汉诗”及“语文”思想的文化语境
-
- 古龙武侠小说的现代特征及其文化价值
-
台湾文学中的“新女性”角色设计
-
一、角色翻转,女尊男卑
-
二、保持特性,展示自我
-
三、雌雄同体,双性人格
-
-
一种诗评的典范—读余光中《井然有序》中的诗集序文
-
一
-
二
-
-
学术生命与文化土壤—漫评龚鹏程现象
-
一
-
二
-
三
-
四
-
-
近十年来台湾节日变迁与文化认同研究
-
一、前言
-
二、变与不变:台湾“法定节日”的建构与解构
-
三、节日时空下的集体记忆与文化认同
-
四、结语
-
-
文学与博览会的对话—以1935年台湾博览会为中心
-
一、学习与贩卖:作为工具的博览会
-
二、帝国“装饰”:台湾的“繁荣”与“昌盛”
-
三、文学“托寓”:台湾知识分子的个人记忆与颠覆书写
-
-
从老兵悲歌到眷村史乘—有关族群关系的一个议题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
闽厦视野中的二二八事件
-
一、战后初期两岸共同的政治经济社会问题
-
二、“冷战-内战”交叠结构雏形中的反抗和镇压
-
三、二二八事件的闽厦书写
-
四、结语
-
-
哈耶克思想在台湾的传播
-
“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
-
自生自发秩序
-
自由与传统
-
-
从何其芳到王鼎钧—独白体散文诗漫论
-
一
-
二
-
三
-
四
-
-
高阳小说中的平民世界
-
一
-
二
-
三
-
四
-
-
余光中文学创作与现代绘画艺术
-
一
-
二
-
三
-
四
-
-
余光中“适度散文化”的诗歌理论与实践
-
一
-
二
-
三
-
四
-
-
张爱玲的喜剧性与现代性—以其散文为例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光复前后台湾民众心态的演变—以詹作舟诗作为例
-
一
-
二
-
三
-
四
-
-
“转眼繁华等水泡”:《行过洛津》的历史叙事
-
一、社会迁移的庶民视角透视
-
二、沉郁的鹿港空间
-
三、《荔镜记》的动态书写
-
四、我是女人,也是傀儡:台湾传奇中的暧昧空间
-
-
沙田学者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 出版地 : 中國大陸
- 語言 : 簡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