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失落、哀傷諮商與治療:客體角色轉化模式

出版日期
2022/07/01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6263178823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自1996年D. Klass等人主張「繼續聯結說」以來,與死者維持繼續聯結有助於哀傷復原之論說,已經在美國哀傷諮商領域蔚為風潮,也是一種趨勢。然而如何維持繼續依附聯結,卻成了當前美國哀傷諮商學界棘手的問題,尚無定論。本書作者以文獻研究方法,從華人傳統閩南喪禮中發現11項哀傷療效因子,而後再融入西方的心理學,而開發出有效的繼續聯結方法,即客體角色轉化模式。這個模式經實證研究,已證實能有效協助哀傷者,而突破當前美國學者的困境。由於對於死亡的觀念,死亡的態度,哀悼的行為等,東西方文化有別。本書作者所研發的客體角色轉化模式,特別適合用於抱持「萬物有靈論」的華人族群,在處理哀傷時能夠貼近華人熟悉的文化和信念。當然,這個模式對於世界其他相信有靈論的族群與宗教信徒也可適用。

本書特色

  方法獨創
  客體角色轉化的哀傷諮商模式,為具濃厚華人文化特色的一種獨特的心理諮商方法。意義治療大師Viktor E. Frankl主張對於一個人的治療,只有照顧到心理層面還不夠充足,也需要照顧到靈性層面才完整。這個客體角色轉化的模式不只照顧到哀傷者的心理需求,也照顧到靈性的需求。

  見解獨到
  本書針對西方現有的理論,有獨到的解析與論述。不只擊破過去西方學者對於Sigmund Freud在失落與哀傷論述的誤解與誤用,為Freud平反。也論述社會變遷對於哀傷的影響,並提出當代人的非複雜性哀傷需要專業協助的需求。此外對於部分美國學者輕易主張反階段論,則引經據典的予以反駁,以免誤導後人。此外對於美國學者R. A. Neimeyer的意義重建模式(Meaning reconstruction model),從理論的性質給于重新定位,以使實務工作者知道如何正確運用。

  理論與實務兼具
  本書在相關理論與議題論述精闢,足以提供研究者參考;而在第五篇共有六章則特地為哀傷諮商實務工作者撰寫。

  結構特殊
  這本書的章節結構與其他哀傷諮商相關書籍不同,以五個主軸展開論述深入社會、文化、喪禮、心理學與哀傷諮商的關聯,提出客體角色轉化諮商的原理與應用,解析哀傷諮商與哀傷治療的實務與應用,並申論兒童和青少年,臨終病患及被剝奪的哀傷等重要議題。
  • 推薦序一
  • 推薦序二:學而優則成為典範
  • 推薦序三
  • 推薦序四
  • 推薦序五:我的良師益友,暨我的推薦序
  • 自序
  • 第一篇 基礎理論
    • 第一章 哀傷諮商的發展史
      • 第一節 導論
      • 第二節 Freud 在哀傷理論發展的貢獻
      • 第三節 哀傷成為臨床議題的發展史
      • 第四節 哀傷被轉變為病態的觀點
      • 第五節 哀傷對於健康的影響
      • 第六節 社會變遷對哀傷的影響
      • 第七節 非複雜性哀傷是否需要諮商?
    • 第二章 失落與哀傷反應
      • 第一節 失落、哀傷與哀悼
      • 第二節 哀傷的情緒反應
      • 第三節 哀傷為正常反應
      • 第四節 正常哀傷與病態哀傷
    • 第三章 哀傷歷程與階段
      • 第一節 對完了哀傷觀點的改變
      • 第二節 Parkes 的階段模式
      • 第三節 Bowlby 的階段論
      • 第四節 Worden 的任務論
      • 第五節 Rando 的階段論
      • 第六節 Kubler-Ross 的五階段論
      • 第七節 雙向過程模式
      • 第八節 哀傷階段的實徵研究
      • 第九節 有關階段論的評析與結論
  • 第二篇 依附關係與繼續聯
    • 第四章 客體關係形成與依附行為
      • 第一節 依附、信賴與依靠的區別
      • 第二節 客體關係的不同論述
      • 第三節 客體關係發展的階段
      • 第四節 依附理論
      • 第五節 成年人的依附
      • 第六節 依附與分離焦慮
      • 第七節 客體關係與依附行為在哀傷的應用
    • 第五章 繼續聯結與意義重建
      • 第一節 繼續聯結論的發展
      • 第二節 繼續聯結的心理學基礎
      • 第三節 繼續聯結與失落的因應
      • 第四節 成人期的分離與繼續聯結
      • 第五節 有關繼續聯結的研究
      • 第六節 有關繼續聯結的結論
      • 第七節 意義重建模式
      • 第八節 有關意義重建的結論
  • 第三篇 繼續聯結論與文化和宗教的關聯
    • 第六章 文化、宗教、喪禮與繼續聯結
      • 第一節 文化與哀悼因應
      • 第二節 文化與死亡態度
      • 第三節 文化對於死亡與哀傷的影響
      • 第四節 文化與繼續聯結
      • 第五節 宗教與繼續聯結
      • 第六節 喪禮為因應死亡的機制
      • 第七節 宗教與喪禮
      • 第八節 華人文化與守喪
      • 第九節 社會文化變遷與喪禮
    • 第七章 華人的喪禮與哀傷療癒
      • 第一節 華人傳統喪禮與繼續聯結
      • 第二節 來自文化對於繼續聯結的啟示
      • 第三節 台灣的傳統喪禮
      • 第四節 台灣現代喪禮的核心目的與療傷功能
      • 第五節 華人喪禮在哀傷療癒的啟示
  • 第四篇 客體角色轉化的原理與建構
    • 第八章 療癒的儀式
      • 第一節 儀式與象徵的意義和性質
      • 第二節 象徵、儀式與治療
      • 第三節 儀式的療癒元素和功能
      • 第四節 療癒的儀式與治療
      • 第五節 療癒的儀式在哀傷諮商的應用
      • 第六節 療癒的儀式使用的限制
    • 第九章 客體角色轉化模式的哀傷諮商
      • 第一節 死亡與多元層面的失落
      • 第二節 客體關係與假設世界
      • 第三節 客體角色轉化模式的建構原理
      • 第四節 客體角色轉化與傷害性依附的聯結
      • 第五節 客體角色轉化治療的儀式
      • 第六節 客體角色轉化模式的實徵研究
      • 第七節 客體角色轉化模式的使用與限制
      • 第八節 結論
  • 第五篇 哀傷諮商與治療的實務與應用
    • 第十章 非複雜性哀傷的諮商
      • 第一節 哀傷諮商與哀傷治療的差異
      • 第二節 哀傷諮商的目標和實施原則
      • 第三節 展開會談
      • 第四節 哀傷諮商的程序
      • 第五節 哀傷諮商可用的技術
    • 第十一章 兒童與青少年的哀傷反應
      • 第一節 兒童面對的死亡經驗
      • 第二節 兒童的心理發展
      • 第三節 兒童的死亡概念發展
      • 第四節 兒童死亡概念成熟的要素與新爭議
      • 第五節 青少年時期的哀傷反應
      • 第六節 孩子再哀傷的現象
      • 第七節 結論
    • 第十二章 協助哀傷的孩子
      • 第一節 兒童哀傷的爭議
      • 第二節 兒童的哀傷反應
      • 第三節 兒童的哀傷範圍與評估
      • 第四節 對於哀傷孩子的協助
      • 第五節 準備協助哀傷的孩子
      • 第六節 協助孩子的哀傷情緒反應
      • 第七節 結論
    • 第十三章 複雜性哀傷的治療
      • 第一節 複雜性哀傷的依附理論基礎
      • 第二節 繼續聯結類型與複雜性哀傷
      • 第三節 造成未完了哀傷的原因
      • 第四節 未完了哀傷的病態類型
      • 第五節 複雜性哀傷診斷的困難
      • 第六節 複雜性哀傷的分類
      • 第七節 複雜性哀傷的線索與評估
      • 第八節 複雜性哀傷的治療
    • 第十四章 臨終病患
      • 第一節 醫院需要諮商心理師
      • 第二節 Dying 與死亡
      • 第三節 臨終病人對於死亡的反應
      • 第四節 對於反對 Kubler-Ross 五階段論的評析
      • 第五節 死亡恐懼與告知
      • 第六節 病人的善終
      • 第七節 協助臨終病人因應死亡
      • 第八節 協助癌症和臨終的孩子
    • 第十五章 被剝奪的哀傷
      • 第一節 需要重視被剝奪的哀傷
      • 第二節 被剝奪哀傷的定義與原因
      • 第三節 關係不被承認的哀傷者之傷慟
      • 第四節 失落不被承認
      • 第五節 哀傷者被排除
      • 第六節 特殊事件的死亡
      • 第七節 諮商師的自我照顧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