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圖解政治學
作者
:
出版日期
:
2021/03/01
閱讀格式
:
PDF
ISBN
:
9789865224523
《政治學》的研究可上溯至古希臘之亞里斯多德,現在的許多學科都是從政治學分出來的,如公共行政學系、外交系等。因為長時間的發展,政治學是ㄧ個有系統的龐大思想,對許多同學來說,是ㄧ門需要花時間的科目。政治學除了是大學院校必修課程外,更是公務員國家考試高普考及升等考試中,一般行政及一般民政類科的專業科目;有許多本科系或非本科系的學生在準備上頗顯吃力。本書乃以圖解的方式,深入淺出的來闡明政治學涉及的相關理論。
- 推薦序
- 推薦序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 推薦序
- 推薦序 用《圖解政治學》跨過國家考試的門檻
- 推薦序 一個國考考生築夢的故事
- 推薦序 人生大夢,以書致之
- 自序
-
第一章 政治及政治意識型態
-
1-1 政治、權威、權力
-
政治與經濟、國際政治與圍內政治之交互影響
-
主要政治學者對政治之界定
-
-
1-2 政治學之演進(一)
-
傳統主義時期:規範性理論
-
-
1-3 政治學之演進(二)
-
行為主義時期:經驗性理論
-
後行為主義時期
-
-
1-4 意識型態
-
1-5 當代各種意識型態(一):自由主義
-
1-6 當代各種意識型態(二):保守主義與新右派
-
反對激進變革,採穩定改革
-
因為尊重自由競爭機制,認為財富的分配不均是合理的
-
新右派
-
-
1-7 當代各種意識型態(三):馬克思主義
-
經濟決定論——階級衝突:無產階級革命
-
馬克思主義於政治上之實踐:共產主義革命
-
對馬克思主義的修正:透過議會政治途徑
-
新馬克思主義
-
-
1-8 當代各種意識型態(四):社會主義
-
透過國家機制,使社會財富平等
-
發展系絡
-
福利國家已為不可逆轉之趨勢:選舉權普及化
-
-
1-9 當代各種意識型態(五):民族主義
-
民族之意涵
-
民族主義的系絡
-
-
1-10 族群理論
-
族群理論
-
集體記憶與族群認同
-
-
1-11 臺灣的族群分類:分類指標之釐清
-
「民族」與「族群」
-
臺灣之族群
-
我國法制規範
-
-
-
第二章 政治學分析途徑(方法論)
-
2-1 典範的概念
-
近代科學哲學
-
典範的意涵
-
孔恩的典範論
-
-
2-2 政治體系理論與結構功能理論
-
政治體系理論
-
修正後系統論
-
結構功能論
-
-
2-3 傳統制度研究與當代新制度研究
-
早期制度研究
-
當代制度研究
-
-
2-4 新制度主義研究面向
-
2-5 新制度主義核心思想:「制度」與「行為」兩變項間關係
-
2-6 微觀政治學與宏觀政治學之研究(一)
-
2-7 微觀政治學與宏觀政治學之研究(二)
-
2-8 質化研究法
-
2-9 紮根理論與現象學
-
紮根理論創始者
-
紮根理論的定義
-
我國目前運用狀況
-
現象學創始者
-
現象學基本概念
-
現象學之貢獻
-
-
2-10 韓佩爾之「科學說明之涵蓋律模式」
-
科學說明
-
科學說明的切當條件
-
演釋說明
-
歸納說明
-
科學說明的涵蓋律概念,是指解釋的邏輯,而不是指解釋的心理狀態
-
-
2-11 公共選擇理論
-
-
第三章 國家論
-
3-1 國家的起源
-
3-2 國家基本要素
-
3-3 主權
-
3-4 國家與政府
-
3-5 臺灣法律地位未定論
-
臺灣主權因馬關條約劃讓予日本
-
開羅宣言及波茨坦宣言無法確認臺灣主權歸屬
-
日本戰敗,中華民國軍隊接收臺灣係以盟軍身分
-
舊金山和約並未釐清臺灣主權歸屬
-
-
3-6 臺灣法律地位已定論
-
馬關條約因中日和約之簽訂而廢止
-
中日法律關係以中日和約為主
-
中華民國政府代表中國訂約
-
臺灣主權歸屬於中華民國
-
-
3-7 國家理論與國家角色
-
馬克思主義觀點
-
多元主義觀點
-
新右派的觀點
-
國家機制主義的觀點
-
國家的再出現
-
-
3-8 國家角色:政治影響經濟
-
夜警式國家
-
發展式國家
-
福利式國家
-
集體主義式國家
-
極權主義式國家
-
-
3-9 單一國、聯邦、邦聯(一)
-
3-10 單一國、聯邦、邦聯(二)
-
3-11 歐洲聯盟
-
歐盟背景說明
-
歐盟組織機構
-
里斯本條約
-
-
-
第四章 民主的模式與實踐
-
4-1 民主的意涵與形式(一)
-
民主政治的淵源與定義
-
民主的形式:直接民主(公民投票)與代議民主
-
-
4-2 民主的意涵與形式(二)
-
4-3 民主理論的模型(一)
-
古典式民主(classical model of democracy)
-
保護式民主(protective democracy)
-
發展式民主(developmental democracy)
-
-
4-4 民主理論的模型(二)
-
菁英式民主(elite democracy)
-
參與式民主(participatory democracy)
-
審議式民主(deliberative democracy)
-
-
4-5 多數決模型與共識模型
-
多數決模型(majoritarian model)
-
共識模型(consensual model)
-
-
4-6 民主政治實踐成功條件
-
社會文化之條件
-
經濟發展之條件
-
政治發展之條件
-
-
4-7 民主化與民主鞏固(一)
-
三波民主化浪潮
-
民主化之動因
-
-
4-8 民主化與民主鞏固(二)
-
4-9 轉型正義
-
-
第五章 憲法與人權
-
5-1 憲法的意義與特性
-
憲法的意義
-
憲法的特性
-
-
5-2 憲法的分類
-
就形式法典之有無來分類
-
就憲法修改的難易來分類
-
就憲法制定的主體來分類
-
就憲法實施的真正效果來分類
-
-
5-3 憲法的變遷:修憲途徑
-
憲法是否可以加以修改(修憲界限說)
-
憲法修改之方法
-
-
5-4 憲法的變遷:憲法解釋途徑
-
憲法解釋之概念
-
憲法解釋之方法
-
-
5-5 我國憲法變遷及其象徵意義(一)
-
《五五憲草》:現行憲法的前身(憲法第一次變遷) ,意義為「國家統一的象徵」
-
政治協商會議之政協憲草《五五憲草》的大翻修(憲法第二次變遷) ,意義為「告別國民黨專政,政黨政治之開啟」
-
-
5-6 我國憲法變遷及其象徵意義(二)
-
現行憲法本文(憲法第三次變遷) ,意義為「與中共爭國家正統」
-
憲法增修條文(憲法第四次變遷) ,意義為「接納兩犀分治事實,深化統治正當性」
-
現行憲法本文與增修條文之比較
-
-
5-7 人權之概念
-
5-8 人權之普世價值
-
人權的普世化
-
普世價值下之人權
-
-
5-9 人權之內涵(一)
-
平等原則
-
公民、政治、權利
-
-
5-10 人權之內涵(二)
-
經濟、社會、文化的權利
-
-
5-11 言論自由與其界線:司法院釋字第617號解釋
-
落實憲政主義與多元統治
-
限制多數言論,保障少數言論
-
界線:無藝術性、醫學性或教育性價值之猥褻資訊
-
-
5-12 表現自由之集會遊行
-
集會自由為公開表達意見之重要途徑
-
集會自由之限制:「追懲制」、「報備制」、「許可制」
-
雙軌理論
-
-
5-13 國家語言
-
國家語言之法律框架
-
語言權利
-
地方通行語
-
-
-
第六章 政府論
-
6-1 政府首長與國家元首間的關係
-
政府首長與國家元首
-
政府首長與國家元首之關係
-
-
6-2 單院制與兩院制國會
-
單院制與兩院制
-
單院制與兩院制之優缺點
-
-
6-3 內閣制
-
淵源
-
內閣制特質
-
-
6-4 內閣制特徵
-
信任制度
-
副署制度
-
責任制度
-
-
6-5 內閣制下行政與立法關係
-
6-6 英國政治制度新變革
-
2010年國會大選
-
國會改探固定任期,並規範解散國會條件
-
「增補性投票制」
-
-
6-7 總統制的概念
-
6-8 總統制之行政權與立法權分立,各有其正當性
-
6-9 總統制之行政權與立法權互相制衡(一)
-
6-10 總統制之行政權與立法權互相制衡(二)
-
6-11 總統制之司法權
-
6-12 雙首長制(半總統制)概念
-
6-13 雙首長制(半總統制)之特徵
-
雙首長制之特徵
-
雙首長制與法國第五共和憲法
-
法國2008年修憲
-
-
6-14 雙首長制行政與立法間換軌:左右共治
-
6-15 我國憲政體制:雙首長制(釋字第627號)
-
6-16 總統無權主動對行政院免職
-
任命行政院長之時機
-
《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第2條第2頂,不得作為免職權依據
-
-
6-17 中共政治制度
-
中國共產黨
-
人民政府
-
人民代表大會
-
人民政協
-
-
6-18 中共民主集中制與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
民主集中制
-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之職權
-
-
-
第七章 選舉制度
-
7-1 選舉的功能、方式及性質
-
功能
-
方式
-
性質
-
-
7-2 候選人之產生
-
7-3 選舉制度類型
-
7-4 選區劃分與公平代表
-
7-5 選區劃分原則
-
英國
-
美國
-
-
7-6 選區劃分與傑利蠑螈
-
7-7 我國中央民代選舉區劃分機制
-
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
-
中選會所訂定之選舉區劃分原則
-
依其他既有的選舉區作為劃分依據
-
-
7-8 選舉區劃分之比較制度與論證對話
-
主要民主國家之國會議員選舉區劃分制度表
-
選舉區劃分之公開性——論證對話
-
-
7-9 應選名額分配方式
-
最大餘數法(Largest Remainder System)
-
頓特最高平均數法(d'Hondt Highest Average System)
-
聖提拉噶最高平均數法(Sainte-Lague Highest Average System)
-
-
7-10 投票行為理論
-
7-11 全國性公民投票
-
國民之直接民權體現
-
公民投票案之提案
-
公民連署提案
-
公民投票日
-
全國性公民投票案之結果
-
-
7-12 我國中央民代與地方民代
-
我國中央民代之複數國會階段
-
我國中央民代之單一國會階段
-
我國地方民意代表
-
-
7-13 重新計票
-
7-14 婦女保障名額機制
-
7-15 不在籍投票
-
7-16 電子投票
-
-
第八章 政黨的意義與功能
-
8-1 政黨的意義與功能
-
8-2 政黨體系
-
一黨體系
-
二黨體系
-
多黨體系
-
-
8-3 政黨的財務來源
-
政治獻金
-
政黨補助金
-
禁止經營黨營事業
-
禁止購置不動產
-
-
8-4 政黨之組織及活動
-
黨員
-
章程
-
最高意思機關
-
活動規範
-
-
8-5 政黨之處分、解散及合併
-
政黨之處分
-
政黨廢止備案
-
政黨之合併
-
選舉賄選之處罰
-
-
8-6 政黨輪替之正功能
-
8-7 政黨輪替之負功能:兼述政黨輪替與民主鞏固
-
政黨輔替之負功能
-
政黨輔替與民主鞏固間之關係
-
-
8-8 政黨財產與轉型正義
-
名詞定義
-
不當取得財產之範團及移轉
-
-
-
第九章 民意、政治參與、利益團體、政治文化與政治社會化
-
9-1 民意之形成與議題設定
-
9-2 民意之形成與測量
-
9-3 代議政治理論
-
託付說(mandate theory)
-
委託說(trustee theory)
-
委任說(delegate theory)
-
反映說(resemblance theory)
-
-
9-4 政治傳播
-
政治傳播的組成要素
-
大眾媒介
-
國家管理大眾媒介之思考
-
-
9-5 政治參與
-
政治參與之定義
-
政治參與之類型
-
政治參與之新途徑
-
-
9-6 公民不服從
-
公民不服從之定義
-
公民不服從之要件
-
概念釐清:不合法的政治參與
-
-
9-7 利益團體之意涵、種類暨活動方式
-
利益團體之意涵
-
利益團體之種類
-
利益團體之活動方式
-
-
9-8 利益政治理論
-
團體論
-
對利益團體活動之批判
-
-
9-9 政治文化之意涵與模式
-
政治文化之意涵(界定)
-
政治文化之類型
-
公民文化
-
-
9-10 政治社會化
-
政治社會化之意涵
-
政治社會化之途徑
-
跨國性之政治社會化
-
政治菁英與政治社會化
-
政治次級文化
-
-
-
第十章 國際關係與全球化
-
10-1 國際關係理論
-
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
-
權力平衡與集體安全
-
-
10-2 後冷戰與和平機制
-
冷戰兩極體系結束
-
後冷戰時期特徵
-
信心建構措施
-
軍備管制
-
-
10-3 國際法之意涵及法源
-
意涵
-
法律基礎
-
法源
-
-
10-4 國際條約
-
意義
-
名稱
-
條約的簽訂與保留
-
-
10-5 國際海洋法:海洋法制度與國際海峽
-
海洋法制度基本定義
-
國際海峽
-
-
10-6 國際海洋法:無害通行權與國際海底海床(深海床)
-
無害通行權(right of innocent passage)
-
國際海底海床(深海床)
-
-
10-7 國際海洋法:海洋環境保護(一)
-
10-8 國際海洋法:海洋環境保護(二)
-
10-9 國際海洋法:國際海域
-
相鄰或相向國家間領海界線之劃分
-
相鄰或相向國家間大陸礁層之劃分
-
-
10-10 混合法庭:國際刑法制度中追訴嚴重犯罪的新模式(一)
-
個人為國際法主體
-
混合法庭之創設
-
-
10-11 混合法庭:國際刑法制度中追訴嚴重犯罪的新模式(二)
-
國際刑法制度的發展
-
混合法庭之定義
-
混合法庭之理論基礎
-
-
10-12 國際組織
-
國際組織之特徵
-
國際組織之功能
-
國際組織之內部組織
-
國際組織之法律行為能力
-
-
10-13 上海合作組織:第一個中共主導的國際組織
-
成立上海合作組織之宗旨
-
上海合作組織是中共新安全觀的具體落實
-
-
10-14 世界貿易組織
-
規範準則與主要功能
-
結構分工
-
WTO之決策程序
-
-
10-15 國際經貿
-
區域經濟統合態樣
-
GATT 1947與GATT 1994
-
重要之國際經貿組織
-
-
10-16 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
-
推動理由
-
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之內容
-
-
- 參考書目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