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一場軍事行動,如何萌發日本帝國主義的殖民大夢?
1874年,日本以琉球人在南臺灣遇害為由宣稱懲凶,派軍攻打臺灣,稱之「臺灣出兵」,是明治維新以來首次對外用兵。要解釋此事件的前因與後果,必須將其置於西方帝國主義、日本的革命性改變,和十九世紀後半葉中國在東亞的外交支配地位等脈絡,才能全盤理解。
聚焦發生在日本與世界關係出現關鍵轉變時刻的「臺灣出兵」,本書闡述維新政府如何藉由挑戰中國在東亞的權威而萌生日本帝國主義,同時鞏固自身政權。作者並用「遞迴」的概念,解釋日本帝國主義如何在與西方帝國主義的動態互動之中出現;數十年後,日本的遞迴帝國主義所帶來不穩定性及分裂性的實際效果愈來愈清楚可見,為日本和東亞歷史留下難以抺滅的印記。
1874年,日本以琉球人在南臺灣遇害為由宣稱懲凶,派軍攻打臺灣,稱之「臺灣出兵」,是明治維新以來首次對外用兵。要解釋此事件的前因與後果,必須將其置於西方帝國主義、日本的革命性改變,和十九世紀後半葉中國在東亞的外交支配地位等脈絡,才能全盤理解。
聚焦發生在日本與世界關係出現關鍵轉變時刻的「臺灣出兵」,本書闡述維新政府如何藉由挑戰中國在東亞的權威而萌生日本帝國主義,同時鞏固自身政權。作者並用「遞迴」的概念,解釋日本帝國主義如何在與西方帝國主義的動態互動之中出現;數十年後,日本的遞迴帝國主義所帶來不穩定性及分裂性的實際效果愈來愈清楚可見,為日本和東亞歷史留下難以抺滅的印記。
- 圖表目次
- 導讀
- 譯者序
- 中文版序
- 謝辭
-
第一章 緒論
-
臺灣出兵的歷史研究
-
本書基本主張
-
日本的遞迴帝國主義
-
本書章節大要
-
-
第一部 「臺灣出兵」的地區性脈絡
-
第二章 由「口」到「邊境」
-
近世外交和日本的四個「口」
-
明治維新和主權革命
-
轉變為邊境
-
小結
-
-
第三章 殖民之正當性理據
-
為日本出兵提供脈絡的羅發號事件
-
對羅發號事件的初始反應
-
殖民之正當性理據
-
為在臺清領土權之界限繪製地圖
-
琉球人遇難
-
小結
-
-
第四章 擘劃對臺出兵
-
副島種臣
-
屠殺消息傳到日本
-
李仙得和副島的初期互動
-
給副島的備忘錄
-
處理東亞關係的一致方式
-
小結
-
-
第五章 赴臺之決策
-
副島使節團
-
對清領土權的挑戰
-
副島的公開祕密
-
征韓論
-
赴臺決策
-
出兵計畫
-
執行計畫
-
外國反對出兵
-
小結
-
-
-
第二部 在臺灣現場
-
第六章 間諜與探勘者
-
樺山資紀在北京
-
樺山的東臺灣踏查
-
等待日本傳訊
-
返回臺灣
-
方案論辯
-
東部方案
-
小結
-
-
第七章 懲罰「蕃人」
-
軍隊的組織
-
臺灣之旅
-
抵達臺灣
-
建立一座大本營
-
首次交涉
-
小規模作戰
-
與頭人會面
-
懲罰牡丹和高士佛的戰事
-
土著村落投降
-
日本軍力擴展的局限
-
小結
-
-
第八章 消逝的殖民之夢
-
卑南計畫
-
西鄉受命「誘導土著開化」
-
衡量清國反應
-
製造藉口
-
招降的象徵意義
-
日本衝擊、西方反應
-
小結
-
-
-
第三部 捍衛出兵
-
第九章 善後談判
-
擱置殖民計畫
-
柳原前光的訓令
-
大久保利通前往清國
-
柳原前光的談判
-
大久保的談判
-
解決方案
-
對日本談判的反應
-
小結
-
-
第十章 在日本媒體中正當化出兵
-
日本媒體對支配的類比
-
出兵意圖
-
文明、國家威望和國家權威
-
凶殘、野蠻和種族
-
逐步開展對出兵的看法
-
小結
-
-
第十一章 結論
-
臺灣出兵中的遞迴
-
對臺灣出兵的評估
-
臺灣出兵後的遞迴帝國主義
-
-
-
附錄A:用於統計分析1874年在臺陸軍之資料
-
用於編集資料庫的資料來源
-
-
附錄B:派遣至臺軍隊規模的估計
-
軍力規模
-
勞動力的規模
-
- 參考書目
- 索引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 DOI : 10.978.986350/4795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