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過度飲食心理學:當人生只剩下吃是唯一慰藉

出版日期
2022
閱讀格式
EPUB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863847120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壓力大?去吃到飽!
覺得煩?來喝酒!
想減肥?晚餐改吃零脂優格!
睡不著?吞個助眠劑!

為什麼我們的人生,
似乎都用「吃」來解決所有問題?


作者基瑪‧卡吉兒跨學術研究與臨床分析,透過親自診斷的無數個案,解開我們為什麼會陷入「狂吃」的病態消費之中。

想減肥?一「吃」就搞定!
我們都知道,最簡單、最有科學根據的減重方法就是「少吃一點」,但為什麼就是做不到呢?其實我們的目光,早已被一則一則光鮮亮麗的廣告所吸引:

●阿金飲食、生酮飲食
●食物調理機、現榨果汁機
●能量棒、代餐、運動飲料……

時下最流行、噱頭性十足的商品,再加上網紅推薦文、開箱影片將我們給淹沒,於是我們藉由更多的「過度消費」來解決過重、肥胖的問題,彷彿只有砸大錢,才能得到健康和苗條。

花錢吃吃喝喝,成為我們不快樂時的唯一解藥
各大廠商業者更以此作為賺錢的武器──食品廠製造高度可口食品,讓我們變胖;標籤上的「天然」「低脂」等標語,促使我們吃更多;各種時尚飲食、減重食譜狂銷……業者的火藥庫裡,永遠都有最新的花招、力量強大的成分,我們還抵擋得住嗎?
問題是,當吃下肚的東西,代表了身分地位;當不購買時下的東西,就會被邊緣化;當你沮喪、焦慮、孤單的時候,沉溺於食物裡,是人生中唯一的慰藉……你還能不去消費嗎?
過度飲食,不僅是我們唯一負擔得起的平價奢侈,也是我們在這個變態的消費文化下,表達痛苦的極端方式。

消費文化、廣告媒體、成癮物質、食品廠與藥廠爭奪戰……
一堆「看不見的手」,在背後操縱著我們的生活!
  • 推薦序─貪吃的背後,是悲傷的貧窮/洪雪珍
  • 推薦序─藏在飲食、消費、快樂之中的「理所不當然」/蘇益賢
  • 前言Preface
  • 致謝Acknowledgments
  • 定義Definitions
  • Chapter 1/Introduction
  • 導論─擋不住的肥胖潮流下,被消費文化吞噬的我們
  • 在衆多消費研究中,卻缺席的過度飲食心理學
  • 【案例】愛麗森──又胖又孤單的剩女?
  • ◉ 難道肥胖,就該處處受挫嗎?
  • ◉ 改變體態,還是接受肥胖?
  • ◉ 少吃一點,沒人做得到;想減肥,卻愈減愈胖
  • ◉ 大吃大喝之後,必定伴隨而來的「抵銷」行為
  • ◉ 現榨果汁,並不健康,反而是肥胖兇手
  • ◉ 深信砸了大錢,才買得到健康和苗條
  • ◉ 藉由消費,才能得到存在意義
  • ◉ 錯綜複雜的過度飲食問題
  • Chapter 2/The Rise of Consumer Culture
  • 消費文化的崛起─或貧或富,都捲入過度飲食的現象中
  • 消費主義的五種形式
  • 愈消費愈不滿足,收入增加卻並不快樂
  • 全球性的過度消費和過度生產
  • ◉ 支撐 ZARA、IKEA市場背後的真相
  • ◉ 愛國,就去花錢吧!
  • ◉ 開發中國家也一起加入掠奪戰場
  • 消費主義的精神病理學
  • ◉ 美式菁英的典型特質,其實是精神病態
  • ◉ 自戀特質與消費文化
  • 從節儉到反節儉
  • ◉ 從奢侈品變必需品
  • ◉ 消費物慾爆炸,朝向負債看齊!
  • 過度飲食的起因
  • ◉ 愈窮的人就愈胖?
  • ◉ 不是只有過重和肥胖,才有過度飲食的問題
  • 花在食物上的支出
  • ◉ 狂吃又狂買──無限被鼓舞與煽動的消費慾
  • Chapter 3/The Psychological Effects of Consumer Culture
  • 消費文化的心理效應─愈空虛愈消費,愈消費愈空虛
  • 哲學視角─藉由消費來治療焦慮、喪失、虛無等各種病症
  • 無止境的慾望
  • ◉ 開箱影片帶來的期待與幻滅
  • ◉ 消費成為不快樂時的唯一解藥
  • ◉ 絕望而看不見終點的消費輪迴
  • 貧窮、債務、消費文化
  • 選擇多,獲得也多,卻壓力山大
  • 【案例】愛麗森──從搖籃到墳墓的消費主義
  • ◉ 自掘墳墓並走向毀滅的過程
  • ◉ 不是工作就是花錢,我們的生活還剩下什麼?
  • ◉ 凱迪拉克廣告持續推銷「美國噩夢」
  • ◉ 連女童軍團都淪為銷售一堆爛東西
  • 消費漏斗──從食品工業與全球工業飲食,到個人的過度飲食
  • Chapter 4/Food, Money, and Consumer Culture
  • 食品、金錢、消費文化─iPhone、Nike Air、垃圾食物,能讓我們看起來比較酷,重新成為社會一分子?
  • 食品科學和過度加工食品的發展
  • 食品、貧窮、文化歸屬感
  • ◉ 文化貧窮─不消費時下的東西,就會被邊緣化
  • ◉ 汽水廣告鎖定貧困的黑人小孩和青少年為目標褲戶
  • ◉ 【案例】緬甸難民家庭─肥胖的貧困者
  • 【案例】克蘿伊──肥胖且負債累累的十九歲女性
  • ◉ 美國次級房貸現象─擔心付不起?之後再說,先買下去就是!
  • ◉ 消費次級房貸商品與高度可口食品,讓我們損失慘重
  • ◉ 毀滅深淵─肥胖、負債、破產、挫敗
  • 缺乏營養與財務知識──我們不創造、不生產,只是消費
  • 富裕、食品、消費文化──吃下肚的東西,代表了身分地位
  • ◉ 全食超市,一點也不「全食」
  • Chapter 5/How the Food Industry Uses Psychology to Trick Us (and Why We Let Them)
  • 食品產業如何運用心理學來哄騙我們?─我們又為什麼甘願被他們牽著鼻子走?
  • 食品產業的計謀──可口性、多樣化、便利性
  • ◉ 可口性──「不敢相信我把東西全部吃完了!」
  • ◉ 多樣化──各種顏色的M&M’s巧克力,會讓我們吃更多
  • ◉ 便利性──買便利食品以解決時間的匱乏感
  • 食品產業還有更多花招百出的心理遊戲
  • ◉ 健康光環?不過是披著羊皮的狼
  • ◉ 高度個人化──經前症候群、客製化飲料
  • ◉ 營養混淆資訊──標示「天然」,一點也不天然
  • ◉ 水合作用的謊言──飲料產業散播脫水恐懼
  • ◉ 被利用的媽媽和小孩
  • 魔鬼要我做什麼?又為什麼讓他們如願?
  • 藉由健康光環否認和合理化──有「健康」的杯子蛋糕嗎?
  • 高度個人化和自戀──利用過敏、不耐症、特殊飲食展現獨特性
  • 食品大廠,其實只是代罪羔羊
  • Chapter 6/Sugar and Sweet
  • 糖與甜味─含糖飲料文化背後的經濟力量,加速各種疾病與個人毀滅
  • 糖類貿易──建立在剝削與利益之上
  • ◉ 至今仍無改變的奴隸狀態
  • ◉ 背後牽扯的巨大利益
  • 糖的生物化學
  • ◉ 自孩提時代,甜食便操縱著我們
  • ◉ 甜食透過影視的詮釋,創造出幻想
  • 世界飲食的甜化──主角「添加糖」
  • 甜蜜的毒藥──癌症、阿茲海默症,以及各種慢性病
  • 飲料文化
  • ◉ 喝下糖類飲料,讓我們吃得更多
  • ◉ 星巴克,從賣咖啡變成賣糖
  • 人工甜味劑──美味而低卡路里的隱形殺手
  • ◉ 可盡情食用而不用擔心後果?沒這麼好的事!
  • ◉ 減重沒有別的方法
  • 苦樂參半的真相──咖啡加糖
  • 【案例】麗莎和萊莉──人生中,僅剩甜食是唯一安慰的肥胖者
  • Chapter 7/Hyperpalatable Foods,Hormones,and Addiction
  • 高度可口食品、荷爾蒙,以及上癮?─精製過程有如提煉古柯鹼和海洛因,食品業者其實和毒販沒什麼兩樣?
  • 【案例】愛麗森──出現食物成癮現象?
  • 調節食慾的荷爾蒙,遭到破壞
  • 葡萄糖、胰島素、升糖指數
  • 飢餓素和瘦素,失效了
  • ◉ 無法回頭的肥胖
  • 所有卡路里都一樣嗎?
  • 獎勵的神經化學──慾望,並非渴求得到滿足,而是渴求更多慾望
  • 食物與成癮──食物帶來的撫慰,無可取代
  • 【案例】貝瑟妮──病態肥胖又為生育困擾的中年婦女
  • ◉ 因病態肥胖而遭受恥辱──胖,就不是人嗎?
  • 食物成癮與《DSM(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
  • ◉ 成癮的重點是物質,還是行為?
  • Chapter 8/Binge Eating Disorder, the DSM, and Consumer Culture
  • 狂食症、《DSM》、消費文化?─只要吞下神奇小藥丸,生活中一切不如意都會好轉?
  • 飲食失調症與《DSM》
  • ◉ 《DSM》的新診斷──狂食症
  • 醫學化正常
  • ◉ 偶爾的放縱狂吃,到底是不是狂食症者?
  • ◉ 亞斯伯格症的編入與刪去
  • ◉ 過度氾濫的診斷和過度醫療
  • ◉ 憂鬱症與喪親之痛、狂食症與偶爾狂吃
  • ◉ 溫和狂食、勃起障礙、禿頭、注意力不集中,全都成為藥廠鎖定的對象
  • ◉ 廣告利用我們對死亡、老化、孤獨的恐懼
  • ◉ 百憂解、樂復得、克憂果,其實和安慰劑差不多?
  • ◉ 狂食症者,成為醫療瞄準的獵物
  • 疾病製造與消費文化──「你憂鬱嗎?你寂寞嗎?你牙齒痛嗎?你得吃這種藥!」
  • 狂食,是文化精神病理學的結晶
  • ◉ 狂食症,其實是消費文化下,我們表達痛苦的極端方式
  • ◉ 問題都是自己,食品產業和立法者都沒有責任嗎?
  • 囤積癖──另一種消費疾病?
  • ◉ 購物暴食症?
  • Chapter 9/The Bedfellows of Consumer Culture: Big Food and Big Pharma
  • 消費文化中的親密夥伴─大型食品和製藥公司,聯手將我們推向過度飲食的深淵
  • 拓展食品和藥品市場
  • 跟風藥品──新藥的藥效,並不會比較好
  • ◉ 藥廠的陰謀
  • 偽裝的基金會和草根團體,製造假象,欺瞞民衆
  • 新興藥品市場──便宜、不健康的產品,就銷往開發中國家
  • ◉ 身心失調相關疾病,如傳染病般蔓延全球
  • 利益衝突──廠商收買研究者
  • ◉ 利慾薰心的製藥廠
  • 過度飲食與新市場
  • 【案例】愛麗森──深信便宜沒好貨,以為價格就能反映價値
  • 透過食品與藥品自我治療──廠商大獲全勝!
  • Chapter 10/The Regulation of Well-Being: FDA and the Nanny State
  • 【健康法規─FDA與保母國家之間的拉鋸戰】
  • 【案例】愛麗森──「既然能在市面上流通,那怎麼可能不合法?」
  • FDA──增加法規,就會變成保母國家或社會主義嗎?
  • 三大監管機構簡介──FDA、USDA、FTC
  • 營養補充品與藥品──企業利益凌駕於消費者保障之上
  • 看守雞舍的狐狸──FDA從對人民負責,變成對藥廠負責
  • 健康與營養標示──為什麼FDA就是不定義「天然」一詞呢?
  • 營養成分標籤──USDA、ASN就是反對公布添加糖成分
  • ◉ 破綻百出的ASN論點
  • ◉ 主視覺的花俏設計與側標的成分標示,混淆消費者
  • ◉ 只要是包裝食品,就不可能「天然」
  • 標籤鬆散的意外後果──因為一個愛斯基摩派而走上訴訟
  • 由食品產業自我管理──關在食品業者的牢籠下,我們罹患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 ◉ 別跟我談什麼道德!市場說了算!
  • FDA──最終裁定
  • FDA到底是監管俘虜,還是監管失敗?
  • ◉ 從食品成分、標示、包裝設計,到用詞定義……FDA全面投降
  • 權力與執行的限制
  • ◉ 規範,並非就是危害自由和市場精神的洪水猛獸
  • 【Chapter 11/Conclusion】
  • 結語─如何生活在消費文化中,又不過度消費?
  • 重新平衡消費主義與快樂──如何「愉悅地」保持苗條與健康?
  • 個人的改變──記得「緩慢且從容地」改變
  • 【案例】一位離婚爸爸──把錢花在「體驗」而非物質,成功馴服消費主義
  • 【案例】愛麗森──改以「線上訂購」,又同時擁有可口性、多樣化、便利性
  • 計算與規範,是公民的責任
  • 最後的一點看法
  • 參考文獻Works Cited
  • 出版地 臺灣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