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共融.歧視:香港非華語學生學習中文的真實故事

出版日期
2022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629376451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本書收錄於此書展...

香港是一個國際大都會,促進共融似乎是理所當然。香港也是一個華語世界,廣東話,既是香港人日常溝通所用的語言,也是香港人身份認同的象徵。由此,對在香港長大的非華語少數族裔社群來說,要融入本地人生活,學習中文就成為就業以至生活上非常重要的技能。香港政府教育局每年撥款超過四憶,支援非華語學生學習中文,但偏偏成效不彰。這不單是一個課程學和教學法研究能解決的問題,還涉及更深層次的社會學和民族學問題。
  • 序言 「國際大都會」、文明、共融與歧視 蔡寶瓊
  • 前言
    • 「兩文三語」平起平坐?
    • 誰是「非華語學生」?
    • 從兩條脈絡看「共融」與「歧視」
    • 讓教育為弱勢社群之中的更弱勢發聲
    • 現有的課程能解決問題嗎?
    • 本書的理論架構簡述
    • 本書的方法
    • 本書的結構
  • 鳴謝
  • 第一章 緣起
    • 香港——「一個粵語金融大都會是這樣煉成的」
    • 學校內的「港式中文」
    • 回歸原點——細說「香港中學文憑試」與「非華語中文教學」的關係始末
    • 語文是一種載體 既承載「共融」也隱藏「歧視」
  • 第二章 社區
    • 少數族裔在本地社區落地生根的脈絡
    • 葵涌屏麗徑共融館 巴基斯坦人在小區的生活脈絡
    • 位於重慶大廈頂樓的社區中心
    • 「駛」出個未來 佐敦尼泊爾社區的形成
    • 「快樂之邦」植根九龍城 泰籍人士的習性
    • 小結——大都會下的隱藏社區 出人頭地靠中文
  • 第三章 學校
    • 學校也有「濃度」?
    • 西九龍大校——香港少數族裔教育元祖「空運到港」守尾門
    • 大澳最高學府——「蝕住都要辦下去」的直資「國際型」學校
    • 葵涌男校——讓學生抬起頭、有得揀
    • 新界西北女子英中——區內南亞家長首選 南亞女生安全島
    • 屯門中中——「你情我願,共融才能成功」
    • 新蒲崗男校——非華語新丁 跌跌碰碰
    • 小結——「濃度」的威力?
  • 第四章 人物
    • 先讓學生訴心聲
    • 家長望子成龍 無分國界
    • 宗教領袖:「除了講道理,更講語文」
    • 教師最前線——「外面的人想進去,裏面的人想出來」的故事
    • 小結——人物如何互動?
  • 第五章 「資」「產」
    • 「中國語文課程第二語言學習架構」由上而下的半製成品
    • 「校本教材」 八仙過海
    • 讓人「既愛且恨」的「應用學習課程」
    • 「體」「藝」縱橫 非華語學生的「另一片天」
    • 小結
  • 第六章 未來
    • 我的「香港夢」
    • 我係香港人?
    • 我唔係香港人!
    • 期望家長以身作則 全民學中文
    • 期望教師先重視自己
    • 期望政府重視我們 勿以「人少」而不為
    • 解決社會不安 還是從教育入手
    • 一位巴基斯坦裔女生成為中文教師創造未來的生命故事
  • 第七章 總結
    • 「港式歧視」
    • 「港式多元文化教育」
    • 「社會資本」再檢視
    • 「社區」共融 重新認識
    • 結語
  • 參考書目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