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裂变与重构:人民共和国的创世纪

出版日期
2016/01/01
閱讀格式
EPUB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7509793664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1949年新中国宣告成立,成为一个巨大的裂变和重构过程的标志性事件。本书系统梳理了这一历史巨变的来龙去脉,围绕中共建国方略的形成、新中国基本制度和大政方针的酝酿与确立、中共联合各民主党派筹备和召集新政协、老根据地和新解放区民众动员、建立巩固人民政权、推进土地改革、恢复经济和重建社会秩序等相关问题,做了深入细致的研讨。透过书中的论述,可以看到,曾经静止的“时间”是如何重新开始的。
  • 封面
  • 前折页
  • 书名页
  •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出版说明
  • 编委会
  • 文前辅文
  • 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代序)
  • 目录
  • 第一编 建国蓝图的设计与实现
    • 一 新旧政协之间:中共建国方略的发展轨迹
      • 国共和谈中的国家映象及其幻灭
      • 耐心等待时机成熟
      • “五一口号”与新政协的筹备
      • 七届二中全会建国构想的实现
    • 二 阶级关系变动与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形成
      • 国体问题的本质是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
      • 把统一战线建立在正确的阶级政策基础之上
      • 对“人民大众”的科学界定
      • 不能没有民主,也不能没有专政
      • 一种新型的国家制度
    • 三 新政协筹备期间中共领导地位的确立
      • 筹备新政协的提出与试探
      • 民主党派对新政协的最初理解
      • 新政协领导权问题的认识与统一
      • 共同纲领的起草与重心转移
    • 四 百川归海:在港民主人士北上参加新政协
      • 保密局对在港民主人士的监视
      • 海上护送通道的开辟
      • 民主人士分批秘密北上
    • 五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以内蒙古为中心
      • 民族自决、联邦制主张的提出
      • 抗战时期中共放弃民族自决主张了吗?
      • 抗战胜利后“民族自决”活动的受挫
      • 民族自决的中点:内蒙古自治政府的成立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最终确立
    • 六 新中国外交的奠基与开局
      • 彻底告别旧中国屈辱外交
      • 平等、互利:构建新型外交关系的基础
      • “一边倒”的利弊得失
      • 以独立自主的新姿态走向世界
  • 第二编 民众动员和新区域的占领
    • 七 解放全中国的伟大战略进军
      • 向全国进军的擘画和决策
      • 大进军过程中的战略指导
      • 发动群众、军政并举的剿匪策略
    • 八 内战中的民众支前:以冀鲁豫区为例
      • 战争中的支前动员
      • 支前民夫的管理
      • 战勤宣传与利益分配
      • 如何应对战勤的压力
    • 九 上海解放前夕国共两党对护工队的争夺
      • 护工队的成立及其性质
      • 工潮中表现各异的护工队
      • 护工队消亡与人民保安队的兴起
      • 对护工队的几点看法
    • 十 人民解放军对新占城市的军事管制
      • 军队执行军事管制任务的基本情况
      • 军事管制行动的准备工作
      • 军事管制行动的具体实施
      • 军事管制行动的结束与启示
    • 十一 中共的首次都市体验:北平接管
      • 接管北平的前期准备
      • 政权、司法和经济接管
      • 文化教育事业的接管
    • 十二 贵州新区:从军事占领、政治占领到社会占领
      • 中共进军西南和贵州的接管
      • 西南匪乱和贵州剿匪
      • 镇压反革命运动和清匪反霸
      • 政策调整后的镇压反革命运动
      • 中共接管贵州过程的几点总结
    • 十三 重现海晏河清:华东地区的剿匪斗争
      • 华东匪特的基本情况与特点
      • 华东军区的剿匪部署与作战经过
      • 对城市和陆地匪特的集中打击
      • 对海上匪特的大力清剿
      • 华东剿匪斗争的历史意义
    • 十四 特殊战线上的华润公司和华润人
      • 华润公司的由来与使命
      • 为前线输送急需物资
      • 完成中共中央交办的各项任务
  • 第三编 土地改革与农业合作化
    • 十五 老区土改:黑土地上的暴风骤雨
      • “五四指示”与东北局“七七决议”
      • 清算分地斗争的开展
      • 煮“夹生饭”运动
      • “砍大树、挖财宝”运动
      • 贯彻土地法大纲,彻底平分土地
      • 土改中的偏差与纠偏
    • 十六 建国前后的“农业社会主义”风波
      • 对“农业社会主义”思想的批判
      • 刘少奇与东北局、山西省委的分歧
      • 毛泽东表态支持山西省委的意见
      • 有关这场争论的历史回声
    • 十七 走合作之路:山东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
      • 中共对农民互助合作的领导机制
      • 农民的互助合作实践
      • 互助合作组织的发展情况
    • 十八 无锡农村土改的政策背景与实践效果
      • 土改前的地权分配与经济状况
      • 无锡农村的土改实践
      • 土改与农业生产的变化
      • 土改与农民生活的变化
    • 十九 农村互助组:组织起来与互助两利
      • 组织起来:互助组的组成与规模
      • 互助两利:互助组的运行与评工算账制
      • 互助组对农业生产的促进
      • 互助组建立与运行中的问题
  • 第四编 社会秩序的恢复重建
    • 二十 努力建构新民主主义的社会秩序
      • 稳定物价,救灾安民,统一全国财经
      • 废除保甲制度,健全城乡基层政权,改造社会组织
      • 力行民主改革,清除旧习流毒,树立社会新风尚
      • 肃清旧思想,推行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教育
    • 二十一 工作重心转移后的城市工作及其经验
      • 城市功能定位: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
      • 城市行政系统与人民代表机构的建立
      • 把握城市工作枢纽,妥善处理劳资问题
      • 建国初期城市工作的基本经验
    • 二十二 山东老区干部南下的组织调配与派遣
      • 前奏:最早的山东“南下干部”
      • 干部南下的中央决策与任务分配
      • 山东南下干部的人员组织与调配
      • 南下干部的集中培训与派遣
    • 二十三 新社会的劳资关系与工会角色定位
      • 新民主主义经济中的劳资关系
      • 工会与国家关系问题的提出与认识分歧
      • 刘少奇对工会角色与作用的思考
      • 对李立三的批判及其后续影响
    • 二十四 北京建政过程中基层政权体系的形成
      • 探索:区、街两级政府的设立及其撤销
      • 调适:扩大区公所、设立协议机构与恢复区政府
      • 定型:区级人代会召开与街道办事处的设立
    • 二十五 会门末日:北京市取缔一贯道斗争的经过
      • 一贯道的起源、流变和发展
      • 一贯道在北平的发展、活动及其内幕
      • 北京取缔一贯道工作的开展
      • 取缔一贯道斗争的胜利及基本经验
    • 二十六 山东解放区教育的恢复与整合
      • 恢复与发展教育的整体筹划
      • 农村教育的恢复与初步调整
      • 城市教育的接管与改造
      • 最后阶段:整理与巩固
    • 二十七 从《大公报·青年群》看上海青年的思想转变
      • 《大公报·青年群》副刊的缘起
      • 从“学习小组”到“学习会”
      • “问题讨论”中的正确引导
      • 《青年群丛书》的结集出版
      • 《青年群》对上海青年思想转变的影响
  • 卷尾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版权页
  • 后折页
  • 封底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