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1949年新中国宣告成立,成为一个巨大的裂变和重构过程的标志性事件。本书系统梳理了这一历史巨变的来龙去脉,围绕中共建国方略的形成、新中国基本制度和大政方针的酝酿与确立、中共联合各民主党派筹备和召集新政协、老根据地和新解放区民众动员、建立巩固人民政权、推进土地改革、恢复经济和重建社会秩序等相关问题,做了深入细致的研讨。透过书中的论述,可以看到,曾经静止的“时间”是如何重新开始的。
- 封面
- 前折页
- 书名页
-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出版说明
- 编委会
- 文前辅文
- 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代序)
- 目录
-
第一编 建国蓝图的设计与实现
-
一 新旧政协之间:中共建国方略的发展轨迹
-
国共和谈中的国家映象及其幻灭
-
耐心等待时机成熟
-
“五一口号”与新政协的筹备
-
七届二中全会建国构想的实现
-
-
二 阶级关系变动与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形成
-
国体问题的本质是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
-
把统一战线建立在正确的阶级政策基础之上
-
对“人民大众”的科学界定
-
不能没有民主,也不能没有专政
-
一种新型的国家制度
-
-
三 新政协筹备期间中共领导地位的确立
-
筹备新政协的提出与试探
-
民主党派对新政协的最初理解
-
新政协领导权问题的认识与统一
-
共同纲领的起草与重心转移
-
-
四 百川归海:在港民主人士北上参加新政协
-
保密局对在港民主人士的监视
-
海上护送通道的开辟
-
民主人士分批秘密北上
-
-
五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以内蒙古为中心
-
民族自决、联邦制主张的提出
-
抗战时期中共放弃民族自决主张了吗?
-
抗战胜利后“民族自决”活动的受挫
-
民族自决的中点:内蒙古自治政府的成立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最终确立
-
-
六 新中国外交的奠基与开局
-
彻底告别旧中国屈辱外交
-
平等、互利:构建新型外交关系的基础
-
“一边倒”的利弊得失
-
以独立自主的新姿态走向世界
-
-
-
第二编 民众动员和新区域的占领
-
七 解放全中国的伟大战略进军
-
向全国进军的擘画和决策
-
大进军过程中的战略指导
-
发动群众、军政并举的剿匪策略
-
-
八 内战中的民众支前:以冀鲁豫区为例
-
战争中的支前动员
-
支前民夫的管理
-
战勤宣传与利益分配
-
如何应对战勤的压力
-
-
九 上海解放前夕国共两党对护工队的争夺
-
护工队的成立及其性质
-
工潮中表现各异的护工队
-
护工队消亡与人民保安队的兴起
-
对护工队的几点看法
-
-
十 人民解放军对新占城市的军事管制
-
军队执行军事管制任务的基本情况
-
军事管制行动的准备工作
-
军事管制行动的具体实施
-
军事管制行动的结束与启示
-
-
十一 中共的首次都市体验:北平接管
-
接管北平的前期准备
-
政权、司法和经济接管
-
文化教育事业的接管
-
-
十二 贵州新区:从军事占领、政治占领到社会占领
-
中共进军西南和贵州的接管
-
西南匪乱和贵州剿匪
-
镇压反革命运动和清匪反霸
-
政策调整后的镇压反革命运动
-
中共接管贵州过程的几点总结
-
-
十三 重现海晏河清:华东地区的剿匪斗争
-
华东匪特的基本情况与特点
-
华东军区的剿匪部署与作战经过
-
对城市和陆地匪特的集中打击
-
对海上匪特的大力清剿
-
华东剿匪斗争的历史意义
-
-
十四 特殊战线上的华润公司和华润人
-
华润公司的由来与使命
-
为前线输送急需物资
-
完成中共中央交办的各项任务
-
-
-
第三编 土地改革与农业合作化
-
十五 老区土改:黑土地上的暴风骤雨
-
“五四指示”与东北局“七七决议”
-
清算分地斗争的开展
-
煮“夹生饭”运动
-
“砍大树、挖财宝”运动
-
贯彻土地法大纲,彻底平分土地
-
土改中的偏差与纠偏
-
-
十六 建国前后的“农业社会主义”风波
-
对“农业社会主义”思想的批判
-
刘少奇与东北局、山西省委的分歧
-
毛泽东表态支持山西省委的意见
-
有关这场争论的历史回声
-
-
十七 走合作之路:山东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
-
中共对农民互助合作的领导机制
-
农民的互助合作实践
-
互助合作组织的发展情况
-
-
十八 无锡农村土改的政策背景与实践效果
-
土改前的地权分配与经济状况
-
无锡农村的土改实践
-
土改与农业生产的变化
-
土改与农民生活的变化
-
-
十九 农村互助组:组织起来与互助两利
-
组织起来:互助组的组成与规模
-
互助两利:互助组的运行与评工算账制
-
互助组对农业生产的促进
-
互助组建立与运行中的问题
-
-
-
第四编 社会秩序的恢复重建
-
二十 努力建构新民主主义的社会秩序
-
稳定物价,救灾安民,统一全国财经
-
废除保甲制度,健全城乡基层政权,改造社会组织
-
力行民主改革,清除旧习流毒,树立社会新风尚
-
肃清旧思想,推行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教育
-
-
二十一 工作重心转移后的城市工作及其经验
-
城市功能定位: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
-
城市行政系统与人民代表机构的建立
-
把握城市工作枢纽,妥善处理劳资问题
-
建国初期城市工作的基本经验
-
-
二十二 山东老区干部南下的组织调配与派遣
-
前奏:最早的山东“南下干部”
-
干部南下的中央决策与任务分配
-
山东南下干部的人员组织与调配
-
南下干部的集中培训与派遣
-
-
二十三 新社会的劳资关系与工会角色定位
-
新民主主义经济中的劳资关系
-
工会与国家关系问题的提出与认识分歧
-
刘少奇对工会角色与作用的思考
-
对李立三的批判及其后续影响
-
-
二十四 北京建政过程中基层政权体系的形成
-
探索:区、街两级政府的设立及其撤销
-
调适:扩大区公所、设立协议机构与恢复区政府
-
定型:区级人代会召开与街道办事处的设立
-
-
二十五 会门末日:北京市取缔一贯道斗争的经过
-
一贯道的起源、流变和发展
-
一贯道在北平的发展、活动及其内幕
-
北京取缔一贯道工作的开展
-
取缔一贯道斗争的胜利及基本经验
-
-
二十六 山东解放区教育的恢复与整合
-
恢复与发展教育的整体筹划
-
农村教育的恢复与初步调整
-
城市教育的接管与改造
-
最后阶段:整理与巩固
-
-
二十七 从《大公报·青年群》看上海青年的思想转变
-
《大公报·青年群》副刊的缘起
-
从“学习小组”到“学习会”
-
“问题讨论”中的正确引导
-
《青年群丛书》的结集出版
-
《青年群》对上海青年思想转变的影响
-
-
- 卷尾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版权页
- 后折页
- 封底
- 出版地 : 中國大陸
- 語言 : 簡體中文
- DOI : 10.978.75097/93664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