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本书共分8章,内容包括:什么是融合教育;融合教育的历史发展;融合教育的模式;融合教育价值论;融合教育的质量;融合教育的评价;融合教育的主体;融合教育: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等。
- 版权信息
- 第二版修订说明
- 顾明远序
- 沈晓明序
- 丛书总序
- 前言
-
第1章 什么是融合教育
-
第1节 融合教育的概念辨析
-
一、融合的界定
-
二、融合班级的特征
-
三、融合学校的性质
-
四、融合教育的概述
-
五、随班就读——具有中国特色的特殊教育安置方式
-
-
第2节 融合教育的逻辑分析
-
一、命题分析
-
二、推理分析
-
三、辩证分析
-
四、总结
-
-
第3节 融合教育的观点论争
-
一、理据之争
-
二、模式之争
-
三、规模之争
-
四、效果之争
-
五、启示
-
-
第4节 融合教育的基本理念
-
一、融合教育的基本理念:教育机会均等
-
二、融合教育在教育实践中的难题:教育机会难以均等
-
三、融合教育的背景分析:教育机会均等与否的根源
-
四、实现我国特殊儿童教育机会均等的途径:随班就读
-
-
第5节 融合教育的困境
-
一、理解困境
-
二、理念困境
-
三、理论困境
-
四、理想困境
-
五、总结
-
-
-
第2章 融合教育的历史发展
-
第1节 融合教育发展的历史背景
-
一、人权运动的推动
-
二、民主政治的推进
-
三、经济发展的支持
-
四、社会文化观念的转变
-
五、教育改革的拓展
-
六、科技发展的助动
-
-
第2节 西方融合教育的历史发展
-
一、特殊教育的正常化
-
二、回归主流
-
三、一体化教育
-
四、融合教育
-
-
第3节 中国融合教育的历史发展
-
一、中国大陆随班就读的历史发展
-
二、中国港澳台地区的融合教育
-
-
-
第3章 融合教育的模式
-
第1节 西方融合教育的模式
-
一、资源教室模式
-
二、咨询教师模式
-
三、巡回服务模式
-
四、资源中心模式
-
五、教育配对模式
-
六、合作学习模式
-
七、特殊教育班模式
-
-
第2节 我国融合教育的模式
-
一、我国大陆的随班就读模式
-
二、我国香港地区的全校参与融合教育模式
-
三、我国台湾地区的资源教室模式
-
-
-
第4章 融合教育价值论
-
第1节 融合教育的人文价值
-
一、人道的关怀价值
-
二、人权的保障价值
-
三、人性的陶冶价值
-
四、文化的共建价值
-
-
第2节 融合教育的经济价值
-
一、特殊教育的经济价值不容忽视
-
二、从人力资本理论来看融合教育的经济价值
-
三、从特殊儿童的发展审视融合教育的经济价值
-
四、从安置形式的投资比较审视融合教育的经济价值
-
五、融合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
-
-
第3节 融合教育的个体价值
-
一、儿童的个性化
-
二、儿童的社会化
-
-
-
第5章 融合教育的质量
-
第1节 教育质量的概念
-
一、教育质量之歧见
-
二、何谓质量
-
三、教育本质之争
-
四、教育质量之分析
-
-
第2节 融合教育质量的体系
-
一、一个核心
-
二、两个要素
-
三、三个环节
-
四、四个层次
-
-
第3节 融合教育质量的标准
-
一、融合教育质量标准的建构
-
二、融合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的分解
-
三、融合教育质量标准的阐释
-
-
第4节 融合教育质量的保障条件
-
一、建立健全的融合教育体制
-
二、健全法律法规,加大融合教育经费投入
-
三、提高融合教育教师的素质
-
四、制定配套的融合教育评估措施
-
-
附 瑞典在提升融合教育质量方面对我国的启示
-
一、因势利导地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融合理念
-
二、因时制宜地推进我国融合教育的实施进程
-
三、因地制宜地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融合教育模式
-
四、因事制宜地加强教师特殊教育技能培训
-
-
-
第6章 融合教育的评价
-
第1节 融合教育评价的思路
-
一、评价观念现代化
-
二、评价主体专家化
-
三、评价目的过程化
-
四、评价方法科学化
-
五、评价标准客观化
-
六、评价材料效用化
-
七、评价结果反馈化
-
-
第2节 融合教育评价的方法
-
一、档案袋评定法
-
二、测验法
-
三、访谈法
-
四、记录评估法
-
五、工作样本分析法
-
六、问卷法
-
七、观察法
-
-
第3节 融合教育评价的内容
-
一、一个地区融合教育的评价
-
二、一所学校融合教育的评价
-
三、一个融合教育教室的评价
-
四、教师评价
-
五、学生评价
-
-
第4节 融合教育评价程序
-
一、组织融合教育评价小组
-
二、制定融合教育评价标准
-
三、搜集融合教育评价资料
-
四、处理融合教育评价信息
-
五、完善融合教育实施计划
-
-
-
第7章 融合教育的主体
-
第1节 融合教育的研究主体
-
一、研究主体的对象
-
二、研究主体的科研素质
-
-
第2节 融合教育的管理主体
-
一、管理主体的对象
-
二、管理主体的管理能力
-
-
第3节 融合教育的教学主体
-
一、教学主体的对象
-
二、教学主体的教学资格
-
-
第4节 融合教育的学习主体
-
一、学习主体的对象
-
二、学习主体的受教育权
-
-
第5节 融合教育的参与主体
-
一、参与主体的对象
-
二、参与主体的参与角色
-
-
第6节 融合教育的服务主体
-
一、服务主体的对象
-
二、服务主体的服务内容
-
-
-
第8章 融合教育: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
-
第1节 学前融合教育中的综合干预
-
一、综合干预的提出
-
二、四种综合干预策略
-
三、综合干预的作用
-
-
第2节 基础教育阶段融合教育发展应处理好的关系
-
一、政策维度:处理好制定与执行的关系
-
二、安置形式:处理好特殊学校与随班就读学校的关系
-
三、质量标准[463]:处理好“质标”与“量标”的关系
-
四、功能发挥:处理好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的关系
-
五、发展内容:处理好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
-
第3节 残疾学生在普通高等学校接受教育的思考
-
一、残疾学生在普通高等学校接受教育的理论依据
-
二、残疾学生在普通高等学校接受教育的实践探析
-
三、残疾学生在普通高等学校接受教育的问题分析
-
四、残疾学生在普通高等学校接受教育的对策思考
-
-
- 参考文献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