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本书从美学、哲学、文艺学、审美学、心理学等视角,以“五四”新文学的诞生及其发展为背景,以朱自清为个案,对其美文创作进行学理性解读;进而对其散文创作的文化价值、诗性价值和美学价值进行史识性的阐释,同时对朱自清个人在“五四”新文化诞生期,在理论与创作上所践行的特殊贡献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描述。
- 封面
- 前折页
- 书名页
- 扬州大学“优势丛书”编辑委员会
- 总序
- 构建美学津梁的“三人行”(代序)
- 目录
- 引论:朱自清思想与文学的道路
-
第一章 “五四”记忆之一:时代的自我与历史的对话
-
第一节 向历史反叛:“我意在表现自己”
-
第二节 自我张扬与生命意识观
-
第三节 忧患、自尊和博爱意识
-
-
第二章 “五四”记忆之二:O·M社的钩沉及先驱的发现
-
第一节 O·M社的钩沉及其必然性
-
第二节 “领导者”意义的重新发现
-
-
第三章 审美的精灵:奇异的艺术感觉
-
第一节 奇异的眼睛与敏锐的感觉
-
第二节 想象的求异思维与沉醉致幻
-
第三节 审美心理走向与定势
-
-
第四章 感兴式思维:审美的另一只眼睛
-
第一节 作为艺术思维的感兴式思维
-
第二节 感兴式思维之探源
-
第三节 思维的感觉性、即时性和情感性
-
第四节 艺术把握世界与“文眼”
-
-
第五章 哲思式思维:理性思辨与哲人探求
-
第一节 哲思:把握世界的另一种方式
-
第二节 哲思的吟味与思辨与理性发散
-
第三节 哲人探求思维的成因
-
-
第六章 审美与人格:两种理想的互融
-
第一节 回归诗教理想的选择
-
第二节 道德自我完善的人格理想
-
第三节 温柔敦厚的美学诗魂
-
-
第七章 表现与整一与多元:求异之结构
-
第一节 艺术结构的表现性
-
第二节 艺术结构的整一性
-
第三节 艺术结构的多元性
-
-
第八章 英式随笔的中国版:“谈话风”
-
第一节 提倡“谈话风”与语言现代转型
-
第二节 “谈话风”的符号结构体系
-
第三节 “谈话风”语言的审美特征
-
第四节 “谈话风”审美机制的历史演绎
-
-
第九章 心灵之诗:感性艺术语言
-
第一节 心理意象与意象化
-
第二节 情绪性与情感性的心灵诗性
-
第三节 个人风采与千锤百炼
-
-
第十章 文体创造性:“语言指纹”的独步
-
第一节 类型体式与单个文本的独创
-
第二节 文体特殊的“语言指纹”
-
-
第十一章 青灯有味:地方文化与美文的滋润
-
第一节 笔下展示扬州名城文化
-
第二节 名城文化与作家的人格
-
第三节 名城文化与朱自清散文的审美机制
-
-
第十二章 新古典主义:新颖独创的风格
-
第一节 人格与风格的哲学
-
第二节 隐秀与清逸的风格特征
-
第三节 新古典主义的新鲜做派
-
-
第十三章 永远的《背影》:美学价值与文学史意义
-
第一节 《背影》作为美学范型的表现
-
第二节 《背影》的文学史意义
-
-
第十四章 “讨论”案的正意义:不可撼动的经典
-
第一节 经典性及难以撼动的学理之因
-
第二节 “讨论”案及其学理性之阐释
-
- 后记
- 版权页
- 后折页
- 封底
- 出版地 : 中國大陸
- 語言 : 簡體中文
- DOI : 10.978.75201/25284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