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本书主要摘编和增补了曹沛霖先生近十多年来的学术论文、随笔、访谈以及在部分学术会议上的发言。
- 版权信息
- 序
- 新版说明
-
第一章 制度比较擦亮政治分析的眼睛
-
制度研究纵横谈
-
制度比较擦亮政治分析的眼睛
-
政治制度的阶级属性
-
制度是活的东西
-
政治制度的“和而不同”
-
比较政治制度研究的鼻祖
-
比较政治制度研究方法
-
政治制度的内外与表里
-
-
第二章 制度发展也是硬道理
-
20世纪是人权制度发展的世纪
-
国家权力核心从议会走向行政
-
国家职能从“统治”走向“治理”
-
官僚制从完善走向失范
-
民主选举制度陷入困惑
-
政党制度面临现代化的挑战
-
苏东改制与重新定位
-
中国的“二次革命”
-
欧洲非国家体系的创造
-
制度发展也是硬道理
-
政治制度具有开放的秉性
-
比较政治制度为什么要首先研究英国
-
英国政治制度精义
-
-
第三章 中西文化“和而不同”
-
中西文化分叉点
-
中西文化分叉的地缘因素
-
中西文化分叉的商业因素
-
西方文化对血亲关系的逐步削弱和破除
-
中国文化对血亲关系的强化和放大
-
中西启蒙的不同逻辑
-
华盛顿的政治遗产
-
知识经济背后的知识传统
-
卢梭论立法者
-
评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
法治是公共政治
-
-
第四章 议会政治的历史与现实
-
现代议会的开端
-
传统议会与现代议会
-
普选制的历程
-
普选制的不同形态
-
议会的世纪
-
没有代议制就没有现代民主
-
为资产阶级政府加冕的“现代教皇”
-
多数原则与少数原则
-
现代政治“学校”
-
“跛足的两院制”
-
美国两院的默契是两院制长期稳定的“秘密”
-
政党是英国“议行结合”的黏合剂
-
政党与民主
-
议行权力分立体制
-
半总统制政府
-
议会政治是程序政治
-
议会权力的虚化
-
议会政治危机的根源
-
议会政治危机的实质
-
“理想上最好的政府形式”
-
议会与行政权力关系改革
-
议会的自我改革
-
通向政治文明的不二法门
-
-
第五章 现代民主制度的形态演变
-
行政集权民主制
-
行政集权独裁制
-
行政集权权威制
-
道德集权民主制
-
共同参与民主制
-
“社区”不等于“自由人联合体”
-
道德集权民主制的优越性
-
重建公共权力的道德立场
-
西方民主制度的两个传统
-
现代民主制度的四个基本原理
-
分权制衡的三种模式
-
瑞典的“Ombudsman”制度
-
不“黑暗的”中世纪
-
虚君不“虚”
-
原始积累运动中的英国政府
-
多层次的地方自治
-
复合分权
-
地方自治与地方分权不可分离
-
直接民主制的历史命运
-
直接民主与社会主义民主
-
-
第六章 政府与市场:社会进步的两个“轮子”
-
社会进步的两个“轮子”
-
维持正义的两种力量
-
“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
-
政府的“拐杖”功能
-
经济体制转型中的国家与产权
-
苏联解体的又一种解释
-
多元化的市场经济
-
小的管不了,大的就管不好
-
“第三只手”
-
社会职能不决定国家阶级属性
-
从国家起源看社会职能
-
不可混淆“治事”与“治人”
-
西方国家机器的膨胀
-
社会职能的分化与发展
-
职能变化与机构扩张
-
政府职能扩张的阶段性
-
政府职能扩张的有限性
-
政府职能扩张的财政性
-
战后西方政府体制改革
-
政府的纵向联系与横向联系
-
-
第七章 优化政府体系是理性的呼声
-
政治体制改革的三条路径
-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三个阶段
-
政治体制改革的三种模式
-
政治体制改革的“先行官”
-
人事制度改革的根本是尊重人
-
辩证看待机构改革的“循环怪圈”
-
不要误解体制改革的目标
-
行政高效化
-
评“行政三分”
-
从“希望工程”反思政府责任
-
对“以德治国”的误解
-
政府改革也要“以人为本”
-
人类文明离不开政治治理
-
优化政府体系是理性的呼声
-
政府体系优化的两大目标
-
政府体系优化的十个领域
-
政府体系优化不能毕其功于一役
-
政府体系优化要避免西方中心论
-
政治发展的经济路径
-
从政府转变到政府发展
-
政府要注意保养自己的权威
-
转变职能不是减轻任务
-
机构改革不等于精简机构
-
中国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府
-
关键是转变政府的“无形”职能
-
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动态平衡
-
对“转变”政府职能的困惑
-
-
第八章 经济扩张的政治后果
-
重温两百年前的那场争论
-
制约欲望的三种方式
-
利益制约欲望
-
制约欲望的两种政治企图
-
经济扩张改进政治的两条路线
-
走出利益制约欲望的循环怪圈
-
-
第九章 政治文明的基本要素
-
社会资本是一种新的解释框架
-
资本主义发展视野中的社会资本理论
-
治理与社会资本
-
人民的权利是法治的精髓
-
政治文明的基本要素
-
政治文明与政治知识化
-
政治知识化促进制度成长
-
政治知识化培育现代公民文化
-
政治知识化的思维机制
-
政治知识化的动力机制
-
政治知识化的社会条件
-
政治知识化的制度机制
-
让制度运转起来的政治知识化
-
在制度运转中推进政治知识化
-
政府与民间组织的关系问题
-
对待民间组织的“管”与“不管”
-
社会转型中的政治信任问题
-
学术体制与智库功能的发挥
-
-
第十章 改革开放与国家治理的进步
-
透过经济看政治
-
处理好国权、政权与人权的关系
-
改革开放成就的制度评估
-
全面深化改革的制度解读
-
腐败的六个要素与反腐败
-
邓小平对制度弊端的认识
-
走出“历史周期率”的必由之路
-
探索制度评价的基本标准
-
发展社会主义必须注重制度建设
-
中国式民主就是中国民主
-
中国民主的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
-
比较研究是解读“中国模式”的钥匙
-
“中国模式”热问题的冷思考
-
国家治理与民主治理的比较
-
国家治理与法治德治的关系
-
三种全球治理模式的历史比较
-
中国与多极政治全球治理模式
-
-
第十一章 中国政治学的反思与重构
-
政治学入门谈
-
中国政治学缺乏解释力
-
中国政治学中事实与价值的分裂
-
马克思主义“大政治”观
-
当代中国政治学发展的机遇
-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
中国政治学的三个来源与整合
-
理论创新的艰难与崇高
-
走向科学的中国政治学
-
走向实际的中国政治学
-
走向世界的中国政治学
-
中国行政伦理学的使命
-
中国政治学的改进方向
-
中国政治学的重构发展
-
-
第十二章 比较政治研究在中国的发展
-
评阿尔蒙德的《比较政治学》
-
阿尔蒙德及其结构功能主义
-
阿尔蒙德与《当代比较政治学》
-
阿尔蒙德的比较方法及其批评
-
《比较政治学》译事与影响
-
中国比较政治学的历史命运
-
比较政治制度基础上的拓展
-
比较政治的基础是国别研究
-
比较政治制度的三个“更重要”
-
中国比较政治学的三个走向
-
比较研究与中国的政治发展
-
比较政治研究中的话语差异
-
对比较政治议题的若干遐想
-
比较政治与民主化研究问题
-
- 编后记
- 增订后记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