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本书通过尽量充分地观察语言事实,证明普通话的时体词“了1”“了2”共时上存在梯度异质性。具体而言,这两个“了”句法性质上皆存在“动相补语→助词”的连续统,它们均有多个时体功能,这可称为“汉语‘了’的梯度异质假设”。
- 封面
- 版权
- 总 序
- 丛书序言
- 自 序
- 目录
- 体例与符号
-
第一章 绪论
-
1.1 公认难题:对以往看法的接纳与质疑
-
1.2 另辟蹊径:普通话的描写和方言间的对照
-
1.3 内容介绍与时体认识
-
-
第二章 谓语的整体属性与“了1”(上)
-
2.1 描写角度:三个分布参数
-
2.2 谓语的现实性状况:非现实谓语的内部差异
-
2.3 从“了1”看汉语谓语的现实性界定
-
2.4 “了1”编码相对非将来时
-
-
第三章 谓语的整体属性与“了1”(下)
-
3.1 谓语的句法地位(句法独立性)
-
3.2 句末助词的性质(话语独立性)
-
3.3 解释例外:“的”“才”“刚”“只”句
-
3.4 动因假设:“了1”的梯度异质性
-
-
第四章 谓语的构件属性与“了1”(上)
-
4.1 概述
-
4.2 宾语类型的详解
-
4.3 数量宾语的特异性
-
4.4 各类宾语制约“了1”分布的作用序列
-
4.5 数量宾语的语法解释
-
4.6 余论:无定量化的时制效应
-
-
第五章 谓语的构件属性与“了1”(下)
-
5.1 动词分类的角度
-
5.2 结果型动词的特异性
-
5.3 各类动词制约“了1”分布的作用序列
-
5.4 动结式和动趋式的不同
-
5.5 “了1”的隐去趋势与有界性体貌义
-
5.6 “了1”的体貌异质性:完结体到非完整体
-
5.7 “了1”梯度异质的两个方面:时制异质和体貌异质
-
-
第六章 “了1”梯度异质的显性证据:方言里的变体现象
-
6.1 概述
-
6.2 谓语的整体属性:确立两变体的分布格局
-
6.3 谓语的构件属性:决定两变体的替换特例
-
6.4 话语地位:句法地位背后的真正因素
-
6.5 “了1”两变体的语义差异
-
6.6 “了1”两变体与“了1”梯度异质性的关系
-
6.7 “了1”类词变体的其他形式
-
-
第七章 从单双“了”的对立看“了2”的时体功能
-
7.1 “单双‘了’体貌对立说”引发的思考
-
7.2 单双“了”的体貌对立不系统
-
7.3 现实句“VO了2”的使用条件
-
7.4 “单双‘了’体貌对立说”之外的动因
-
7.5 单双“了”的时制对立更普遍
-
7.6 “了2”时体功能的分合
-
-
第八章 句末助词“了2”的时体特征分析
-
8.1 概述
-
8.2 典型性“了2”的句法特点
-
8.3 典型性“了2”的语义特征
-
8.4 近将来“了2”的语法特点
-
8.5 “了2”时制分析的缺漏
-
-
第九章 句末助词“了2”的语篇特征分析
-
9.1 “了2典型”的语篇特征 [+回应预期]
-
9.2 双了句的预期效应
-
9.3“了2典型”句至少是达成预期
-
9.4 不同的副词和“了2”
-
9.5 例外:特殊疑问句用“了2”时的焦点位置
-
-
第十章 动相补语“了2”的证据
-
10.1 概述
-
10.2 “了2动相”的句法特点
-
10.3 “了2动相”的语义特征
-
10.4 方言证据
-
10.5 辨别假象
-
10.6 “了2”的梯度异质性
-
10.7 再看“了2”的以往研究
-
-
第十一章 “了1”“了2”梯度异质的相关问题
-
11.1 “了1”和“了2”的异同点
-
11.2 句法地位、话语地位归入现实性状况
-
11.3 简评“了1”“了2”语法异质的其他研究
-
-
第十二章 结语
-
12.1 逐级离析、关注语篇
-
12.2 枝蔓性结论的价值
-
12.3 遗留的问题
-
- 参考文献
- 索 引
- 后 记
- 出版地 : 中國大陸
- 語言 : 簡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