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本书共分八章,内容包括:题跋和题跋的文学性、题跋的兴盛与宋代文人文化的繁荣、北宋题跋文学研究、南宋题跋文学研究、元代题跋文学研究、明代题跋文学研究、清代前期题跋文学研究、清代中后期题跋文学研究。
- 版权信息
- 导言 研究的缘起
-
第一章 题跋和题跋的文学性
-
第一节 题跋文体辨析
-
一、滞后性和附属性:题跋作为行为方式的文体特征
-
二、题跋与序:题跋作为文本方式的文体特征
-
三、题跋与其他“题”类文体辨析
-
四、以散为主,韵散兼有:题跋的文体形式
-
-
第二节 题跋的分类
-
一、诗文题跋
-
二、书画题跋
-
三、金石题跋
-
四、书籍题跋
-
-
第三节 题跋的文学性
-
一、融情于事:题跋的情感内容
-
二、涉笔成趣:题跋的情趣和理趣
-
三、妙笔生花:题跋的修辞、语言和结构
-
-
-
第二章 题跋的兴盛与宋代文人文化的繁荣
-
第一节 宋代“右文”政策与文人文化的繁荣
-
第二节 宋代学术风气与学术性题跋
-
一、以儒学为正统:题跋的价值取向
-
二、苦学勤思、重视履践:题跋的学术理念
-
三、博学穷究:题跋的治学主张
-
-
第三节 宋代文人的书斋文化与艺术性题跋
-
一、宋代文人的书斋雅兴和好古收藏之风
-
二、宋代书迹题跋及其主要书法思想
-
三、宋代绘画题跋与文人画理论的兴起
-
-
第四节 宋代文人的社交活动与交往性题跋
-
一、请题性题跋:文学交往行为的现实目的及其回应
-
二、馈赠性题跋:文人人际关系的实录
-
-
-
第三章 北宋题跋文学研究
-
第一节 苏轼题跋及其艺术创新
-
一、丰富多样的题跋内容
-
二、情趣相生的艺术感染力
-
三、随物赋形的艺术风格
-
-
第二节 敦厚而温粹的黄庭坚题跋
-
一、理得而辞顺的君子气度和文章风格
-
二、蕴藉而有味的人生体悟
-
三、平实而不乏生动的记叙与议论
-
-
第三节 北宋其他文人题跋及其文学性
-
一、欧阳修题跋的文学性特征
-
二、李之仪和其他苏门文人题跋
-
三、王安石与曾巩的题跋
-
-
-
第四章 南宋题跋文学研究
-
第一节 南渡文人的题跋创作
-
一、李清照《金石录后序》
-
二、“南宋四名臣”的题跋创作
-
三、张元干的题跋创作
-
-
第二节 诗人气质与学者品格:陆游题跋的双重特征
-
一、陆游的诗人气质
-
二、情趣相生的文学性题跋
-
三、学者品性和雅洁精整的学术性题跋
-
-
第三节 南宋理学家的题跋创作
-
一、朱熹的题跋创作
-
二、其他理学家的题跋创作
-
三、理学影响下的南宋文人的题跋创作
-
-
-
第五章 元代题跋文学研究
-
第一节 元代前期的题跋创作
-
一、北方文人的题跋创作
-
二、南方文人的题跋创作
-
-
第二节 盛世文风和“元文四家”的题跋创作
-
一、重开科举与对盛世文风的呼唤
-
二、“元文四家”的题跋创作
-
-
第三节 文人画的繁荣与元代画家的题跋创作
-
一、“元格”与绘画题跋的兴盛
-
二、颇具情致的赵孟頫书画题跋
-
三、“三分画七分题”:“元四家”的绘画题跋
-
-
-
第六章 明代题跋文学研究
-
第一节 雍容台阁:题跋创作的正统化
-
一、从山林到台阁:宋濂题跋的风格演变
-
二、台阁体题跋的鼎盛:“二杨”题跋
-
三、台阁体题跋的转型:李东阳题跋
-
-
第二节 多元发展:题跋创作的个性化
-
一、复古浪潮中的自我表达:以王世贞为代表的“七子”题跋
-
二、市民文化与君子之风:以文徵明为代表的吴中文人题跋
-
三、狷狂文人的天机之作:徐渭题跋及其创新性
-
-
第三节 独抒性灵:题跋创作的小品化
-
一、生命自由:晚明题跋的精神源泉
-
二、邻于理想:晚明题跋诗意境界的构建
-
三、意象与想象:晚明题跋诗性趣味的获得
-
-
-
第七章 清代前期题跋文学研究
-
第一节 “学者之文”:“清初三儒”题跋
-
第二节 学者型文人之文:钱谦益题跋
-
一、以学问为根柢的作文主张
-
二、牧斋题跋的学术性
-
三、牧斋题跋的情感和趣味
-
-
第三节 “游于艺”与“深于情”:画家群体的题跋创作
-
一、精于谈艺的“四王”题跋
-
二、独具个性的“四僧”题跋
-
三、文见其人的恽寿平、陈洪绶绘画题跋
-
-
-
第八章 清代中后期题跋文学研究
-
第一节 文章“义法”:方苞及桐城派题跋
-
一、从戴名世到方苞:题跋理性色彩的增加
-
二、“义法”:方苞题跋中的古文思想及其运用
-
三、雅洁与入情:方苞题跋的文学特征
-
四、刘大櫆与姚鼐的题跋
-
-
第二节 才子题跋:郑燮与袁枚
-
一、掀天揭地之文:郑燮题跋
-
二、字字立于纸上:袁枚题跋
-
-
第三节 藏书家题跋:收藏的学问与乐趣
-
一、清代私家藏书和书目题跋的编撰
-
二、学术的生活化:黄丕烈藏书题跋的独特风格
-
三、味外酸咸:其他藏书家题跋
-
-
- 结语 超越“本文”的意义呈现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出版地 : 中國大陸
- 語言 : 簡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