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畫餘味象:書寫活躍於中國的藝壇名家,訴說藝術家充溢生命意志的作品

出版日期
2023
閱讀格式
EPUB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6263573802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畫餘味象》──繪畫之餘的隨感,
此處的「畫」,既指書中所涉畫家及其作品,
也可理解為偶爾作畫。

「我對他們的藝術執著與艱難摸索無不了然於心。每每見到他們的身影,見其充溢著生命意志的藝術作品時,我就無法抑制為文的衝動。」──朱萬章


◤傳統·創新·融合——施榮宣畫風解讀:在積墨中工寫結合,深墨與淺墨的對比較為明顯
「花鳥畫以意境取勝。他用水墨淋漓與活潑歡快之筆狀物取神,栩栩如生,以獨特的個性創造了自然美」 。同樣的,我們在施榮宣先生的花鳥畫中看到了這種繼承趙氏畫學傳統的影子。無論是他在1960年代所作的〈作隊忘機魚自樂〉,70年代所作的〈高標畢竟勝凡株〉、〈籠邊情趣〉,80年代所作的〈秋荷〉、〈清風吹動葉交鳴〉、〈白菡萏香初過雨〉,90年代所作的〈春暖鳥聲碎〉、〈香風十里弄清暉〉,還是2000年以來所作的〈好鳥鳴高枝〉、〈雙燕呢喃掠過遲〉、〈呢喃〉等,都充溢著一種清新自然的嶺南畫派氣息,與趙少昂的風格可謂一脈相承。這是施榮宣先生在數十年的藝術探索中所堅守的藝術傳統。這種傳統正是嶺南畫派的精髓。

◤學藝交融的梅墨生:「評論是感觸與思考的結果。」
梅墨生的書畫評論,並非流於對作品本身所空發的議論。他能結合史實,考訂其原委,釐清其脈絡,在清晰明瞭的歷史背景下考察書畫家的藝術風格與得失。如對何紹基,他便下過相當扎實的功夫梳理其生平事蹟、藝術歷程以及書法作品,並在此基礎上解析其藝術因緣與藝術特色。其他如吳昌碩、虛谷、李可染、陸儼少等,他也都是下過相同的爬梳之功,從而評論其書畫時, 便有的放矢,不作隔靴搔癢之論。即便對於當下的書畫家,如王鏞、史國良、田黎明、李老十等,他也能清楚地透析其書畫源流,並以自己獨特的視野解構其藝術機理。所以,無論今人古人,也無論書家畫家,在他的眼裡都是透明的。

◤林若熹畫風解讀:在精心構築的形式美之外,創造了無與倫比的「意」的韻味
林若熹對於物象的「臨摹」,恰恰是對範式的物象的昇華——他是將物象提煉之後才將其濃縮到畫筆之下。這正如英國畫家雷諾茲(Joshua Reynolds)所認為的,藝術的本質特徵不是「摹仿」而是創造與想像。在林若熹對景寫照的藝術作品中,能看出他的這種非凡的創造與想像力。比如他2008年所畫的〈京居〉,是以他在北京寓所中的一角入題來描繪的。畫中有籐椅、桌子、坐墊、工夫茶具、玉蘭花等伴隨主人日常起居的物什。這個看似世俗化的生活場景,在林若熹筆下,卻洋溢著一種寧靜與優雅。這不僅表明林若熹能抓住物象的特徵以展現自己超凡的寫生技巧,更體現出林若熹在「形」的描繪中所寄寓的思想情感。

◤莊名渠的繪畫意象:嶺南畫派的傳人,畫風雅俗共賞、不流於弊
在山水畫方面,莊名渠可謂以傳統入手,但其畫中所展現出的傳統元素則並不明顯。相反,其筆墨語言所展現出的現代性遠遠超越其傳統性。他在或豪放或婉約或壯美或秀麗的意境中盡展其筆情墨趣。在山水畫中,最難掌握者乃氣韻。氣韻之雅與俗,非筆墨技巧可以直達,而是作者本人文化內涵的外延。關於這一點,很多畫家窮其一生,也未必能到達脫俗之境界。莊名渠的山水畫,便是在脫俗奔雅的路徑中——在雅與俗的抉擇中,很自然地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路。

★本書特色:畫家與作品是畫史的主角。而由此開始的美術活動、書畫鑑藏、藝術贊助、美術展覽等,無不與此休戚相關。因此,在畫家與作品之外,探究展覽、拍賣、傳播、投資、題材等多方面話題,是《畫餘味象》的一大特色。
  • 朱君與諸君(代序)
  • 第一輯 史論畫評
    • 傅山的〈深山閒遊圖〉
    • 丁衍庸的葫蘆畫
    • 傳統·創新·融合—施榮宣畫風解讀
    • 學藝交融的梅墨生
    • 文人風雅:唐吟方的字和畫
    • 戚學慧的寫竹趣味
    • 黃澤森人物畫印記
    • 黎明畫風印象
      • 一、生動鮮活的花鳥畫
      • 二、渾厚華滋的山水畫
      • 三、古雅與現代相融合的人物畫
    • 荷畫與山水畫的融合—程小琪繪畫漫議
    • 郭莽園繪畫的意趣
    • 謝天賜與大寫意花鳥
    • 「形」與「意」之融合—林若熹畫風解讀
    • 張弘繪畫的筆墨時尚
    • 王暢懷的山水畫
    • 武婷婷繪畫的趣味
    • 劉思東的山水寫生
    • 羅淵繪畫印象
    • 黃健生繪畫隨感
    • 意在工寫之間—周建朋山水畫掠影
    • 孔繁樂的山水長卷
    • 劉德林的山水畫
    • 陶藝家劉藕生的繪畫
    • 朱頌民繪畫意象
    • 吉祥寓意與黃碩瑜的荔枝畫
    • 方土繪畫的形神
    • 圖像的魅力—杭春暉人物畫閱讀
    • 白宗仁山水畫散論
    • 傳統語境中的歐廣勇書畫
    • 拙趣中見張志輝花鳥畫
    • 許昌敏花鳥畫印象
    • 具象之像:盧少球花鳥畫
    • 莊名渠的繪畫意象
    • 南國春來早—〈報春圖〉解讀
    • 純真與天趣—讀蓮子繪畫有感
  • 第二輯 隨感雜論
    • 當下語境中的傳統書畫展示
    • 拍賣業的興起與博物館書畫徵集
      • 一、拍賣業的興起拓寬了博物館藏品徵集管道
      • 二、書畫鑑定的不確定因素使博物館在拍賣行徵集作品面臨挑戰
      • 三、拍賣行應與博物館建立良性合作機制
    • 學術研究與美術館公共傳播
      • 一、學術研究提升顯性傳播的文化含量
      • 二、學術研究本身擴大了美術館影響,客觀上成為公共傳播的重要組成部分
    • 字畫投資與收藏感言
    • 古典與今典之間—中華文明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漫談
    • 寫實與寫意之間—許鴻飛雕塑印象
    • 陳學博雕塑之美
    • 博物館離我們有多遠?
    • 心香一瓣祭軍魂
  • 後記
  • 版權頁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