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本书收录文章十九篇。范围主要是儒家典籍与儒家思想研究方面的成果,包括儒藏讲坛三篇(与儒学有关的学术动态);专人专书六篇(生平交游著述考、目录版本流传考)、儒学新论七篇(专题和文献整理研究)、《儒藏》编纂与研究一篇。
- 版权信息
- 目录
- 《儒家典籍與思想研究》編委會
-
儒藏講壇
-
“對文則别,散文則通”——“十三經”形成的縱横兩綫與傳記升經機制的類型學
-
馮友蘭、熊十力“良知公案”解讀
-
一、問題的提出與構成
-
二、王陽明:良知三義
-
三、新理學與新唯識學
-
四、牟宗三對康德:從假設的自由到良知的呈現
-
五、結語
-
-
“更禮以教”——《詩·商頌·那》的傳箋歧解與經義建構
-
-
專人專書
-
北宋國子監校刊《五經正義》次序析疑——以《上五經正義表》校勘爲中心
-
北宋國子監校刊《五經正義》
-
《上五經正義表》校勘
-
《上五經正義表》
-
結 語
-
-
《詩經新義》成書考
-
一、《詩經新義》的前期準備
-
二、經義局的設立與《詩經新義》的基本成書
-
三、經義局的罷撤與《詩經新義》的修改
-
結論
-
-
興國軍學本與早期和刻本《春秋經傳集解》
-
一、興國軍學本《春秋經傳集解》
-
二、日本南北朝時期覆刊興國軍學本《春秋經傳集解》
-
三、日本慶長時期活字本《春秋經傳集解》
-
四、日本寬永八年刊本《春秋經傳集解》
-
-
毛應龍《周禮集傳》體例、引文與輯佚問題考辨
-
一、《周禮集傳》體例探源
-
二、《周禮集傳》引文辯證
-
三、四庫輯本指瑕
-
-
陽明師事尹真人考
-
一、尹真人其人
-
二、關於《性命圭旨》其書
-
三、關於“真空煉形法”其法
-
四、關於陽明師事尹真人的證據
-
-
清代《周禮》學文獻述論
-
一、清初《周禮》學
-
二、乾嘉《周禮》學
-
三、晚清《周禮》學
-
四、餘論
-
-
-
儒學新論
-
惟德動天——《書》教的天人合一
-
“天”“人”的定義
-
天人合一的範式
-
天人合一的途徑
-
孔子《書》教的意義
-
結語
-
-
《易傳》“三陳九卦”的義理結構及其德性修養論
-
一、“三陳九卦”的義理結構
-
二、德性修養的邏輯展開
-
三、結語及申論
-
-
“儒學代數學”——從《大學》到“《大學》學”芻議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目的共同體——社會分工視角下孟子的仁義禮
-
一、社會分工視角下,仁指人類是目的,義指個人有具體的職責
-
二、禮之差等——社會分工視角下的君民關係
-
三、社會分工視角下的君臣關係以及孟子遊歷之“我無官守”
-
四、尾聲:孟子三達尊説——以德抗位與社會生態之自然秩序
-
-
“印證吾心”與“本義自足”——王艮對四書的理解
-
一、印證吾心
-
二、對《大學》的解釋
-
三、對《中庸》的解釋
-
四、對《論語》的解釋
-
五、對《孟子》的解釋
-
-
《石經大學略議》和王時槐的“主意”思想
-
一、《石經大學》和《石經大學略議》
-
二、《石經大學略議》疏解和“主意”思想
-
三、《石經大學略議》所見主要問題
-
-
水足博泉的統治構想——徂徠以後的“禮樂”論
-
一、徂徠學派與博泉
-
二、器
-
三、“古學校”
-
四、結語
-
-
-
《儒藏》編纂與研究
-
古籍編校中應當注意的幾個問題——《儒藏》精華編編校手劄
-
底稿質量方面
-
校點説明與校記
-
-
- 出版地 : 中國大陸
- 語言 : 簡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