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作为学科的文学史:文学教育的方法、途径及境界

出版日期
2016
閱讀格式
EPUB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7301270721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本书分十二章,内容包括新教育新文学;知识、技能与情怀;中文系的使命与情怀、小说史学的形成与新变;古典散文的现代阐释;中国戏剧研究的三种路向等。
  • 版权信息
  • 目录
  • 增订本序
  • 第一章 新教育与新文学
    • 一、“虚文”之不可或缺
    • 二、“文学史”的意义
    • 三、“桐城”与“选学”之争
    • 四、作为知识生产的文学教育
  • 第二章 知识、技能与情怀
    • 一、在“文学革命”与“整理国故”之间
    • 二、相辅相成的“课程”与“教员”
    • 三、从课程讲义到学术著作
    • 四、消失在历史深处的“文学课堂”
    • 五、教育史及思想史上的“文学教育”
  • 第三章 “文学”如何“教育”
    • 一、学科化之前的“文学”
    • 二、课堂内外的“笑声”
    • 三、“新文学”如何学院化
    • 四、教授们的“诗意人生”
    • 五、“创作”能不能教
    • 六、词人上“讲台”
    • 七、史家之“诗心”
    • 八、文学史家的“情怀”
    • 九、师生怎样“对话”
    • 十、因“追怀”而获得的“思考”
  • 第四章 中文系的使命与情怀
    • 一、为什么是“中文系”
    • 二、什么样的“中文系”
    • 三、课程设计中的意识形态
    • 四、“歇脚庵”“南来文人”与“思想改造运动”
  • 第五章 晚清辞书与教科书视野中的“文学”
    • 一、类书、百科全书与“学郛”
    • 二、“国学”与“大辞典”
    • 三、百科视野中的“文学”
    • 四、辞书与教科书
    • 五、大学教授的事业
  • 第六章 古文传授的现代命运
    • 一、传经门左已千人
    • 二、何时入职大学堂
    • 三、被解聘的耻辱
    • 四、“至死必伸其说”
    • 五、从《荆生》《妖梦》到《续辨奸论》
    • 六、“修身”抑或“古文辞”
    • 七、传统文人与现代学堂
  • 第七章 清儒家法、文学感觉与世态人心
    • 一、专著与杂文
    • 二、清儒家法
    • 三、文学感觉
    • 四、世态人心
    • 五、学界边缘
  • 第八章 在政学、文史、古今之间
    • 一、“北大中文四老”的由来
    • 二、风雨同舟四十载
    • 三、政治与学术的纠葛
    • 四、文学与史学的互动
    • 五、古典与现代的对话
    • 六、老大学的遗响
  • 第九章 小说史学的形成与新变
    • 一、关于“恰当学术”
    • 二、《中国小说史略》与“中国章回小说考证”
    • 三、孙楷第、郑振铎、俞平伯、阿英的小说史研究
    • 四、另一种可能性
  • 第十章 古典散文的现代阐释
    • 一、古文义法之调整
    • 二、散文历史之叙述
    • 三、六朝文章之重构
    • 四、晚明小品之发现
    • 五、如何面对“古典散文”
  • 第十一章 中国戏剧研究的三种路向
    • 一、文字之美与考证之功
    • 二、声韵之美与体味之深
    • 三、剧场之美与实践之力
    • 四、“文学性”与“演剧性”之张力
  • 第十二章 重建“中国现代文学”
    • 一、“文学史”神话
    • 二、专家书与教科书
    • 三、充满内在紧张的学科
    • 四、演讲风格、文学修养以及精神磨砺
  • 引用及参考书目
  • 增订本后记
  • 作者小传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