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本书分十二章,内容包括新教育新文学;知识、技能与情怀;中文系的使命与情怀、小说史学的形成与新变;古典散文的现代阐释;中国戏剧研究的三种路向等。
- 版权信息
- 目录
- 增订本序
-
第一章 新教育与新文学
-
一、“虚文”之不可或缺
-
二、“文学史”的意义
-
三、“桐城”与“选学”之争
-
四、作为知识生产的文学教育
-
-
第二章 知识、技能与情怀
-
一、在“文学革命”与“整理国故”之间
-
二、相辅相成的“课程”与“教员”
-
三、从课程讲义到学术著作
-
四、消失在历史深处的“文学课堂”
-
五、教育史及思想史上的“文学教育”
-
-
第三章 “文学”如何“教育”
-
一、学科化之前的“文学”
-
二、课堂内外的“笑声”
-
三、“新文学”如何学院化
-
四、教授们的“诗意人生”
-
五、“创作”能不能教
-
六、词人上“讲台”
-
七、史家之“诗心”
-
八、文学史家的“情怀”
-
九、师生怎样“对话”
-
十、因“追怀”而获得的“思考”
-
-
第四章 中文系的使命与情怀
-
一、为什么是“中文系”
-
二、什么样的“中文系”
-
三、课程设计中的意识形态
-
四、“歇脚庵”“南来文人”与“思想改造运动”
-
-
第五章 晚清辞书与教科书视野中的“文学”
-
一、类书、百科全书与“学郛”
-
二、“国学”与“大辞典”
-
三、百科视野中的“文学”
-
四、辞书与教科书
-
五、大学教授的事业
-
-
第六章 古文传授的现代命运
-
一、传经门左已千人
-
二、何时入职大学堂
-
三、被解聘的耻辱
-
四、“至死必伸其说”
-
五、从《荆生》《妖梦》到《续辨奸论》
-
六、“修身”抑或“古文辞”
-
七、传统文人与现代学堂
-
-
第七章 清儒家法、文学感觉与世态人心
-
一、专著与杂文
-
二、清儒家法
-
三、文学感觉
-
四、世态人心
-
五、学界边缘
-
-
第八章 在政学、文史、古今之间
-
一、“北大中文四老”的由来
-
二、风雨同舟四十载
-
三、政治与学术的纠葛
-
四、文学与史学的互动
-
五、古典与现代的对话
-
六、老大学的遗响
-
-
第九章 小说史学的形成与新变
-
一、关于“恰当学术”
-
二、《中国小说史略》与“中国章回小说考证”
-
三、孙楷第、郑振铎、俞平伯、阿英的小说史研究
-
四、另一种可能性
-
-
第十章 古典散文的现代阐释
-
一、古文义法之调整
-
二、散文历史之叙述
-
三、六朝文章之重构
-
四、晚明小品之发现
-
五、如何面对“古典散文”
-
-
第十一章 中国戏剧研究的三种路向
-
一、文字之美与考证之功
-
二、声韵之美与体味之深
-
三、剧场之美与实践之力
-
四、“文学性”与“演剧性”之张力
-
-
第十二章 重建“中国现代文学”
-
一、“文学史”神话
-
二、专家书与教科书
-
三、充满内在紧张的学科
-
四、演讲风格、文学修养以及精神磨砺
-
- 引用及参考书目
- 增订本后记
- 作者小传
- 出版地 : 中國大陸
- 語言 : 簡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