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种姓与印度教社会

出版日期
2017
閱讀格式
EPUB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7301257746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本书利用社会人类学家的调查报告和大量的文献材料,对种姓制度的起源、概念、构造特点、变化、种姓与印度教、种姓与印度社会的现代化以及有关种姓和印度教社会的理论等作了深入系统的研究。
  • 版权信息
  • 出版说明
  • 修订版序言
  • 《种姓与印度教社会》首版序言
  • 第一章 种姓及种姓研究
    • 第一节 种姓在印度
      • 一、种姓在印度
      • 二、名称
      • 三、定义
    • 第二节 种姓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 一、战前的研究:种姓起源诸说简述
      • 二、战后研究的新特点
  • 第二章 种姓的社会构造
    • 第一节 种姓的隔离与对立
      • 一、血缘的规定
      • 二、婚姻的规定
      • 三、等级的规定
      • 四、职业的规定
      • 五、地域的规定
      • 六、隔离的规定
    • 第二节 种姓的结合
      • 一、贾吉曼尼制度:种姓结合的纽带
      • 二、印度教:种姓的胶结剂
  • 第三章 种姓制度的极端形式:不可接触制
    • 第一节 不可接触制的历史与现状
      • 一、起源与发展
      • 二、“贱民”的分布
      • 三、境遇
    • 第二节 个案分析:北印度村落中的不可接触制
      • 一、不可接触实践及其原因
      • 二、“不可接触者”的心理
      • 三、“不可接触者”的态度:同一个“不可接触者”的谈话
      • 四、同一个婆罗门的谈话
  • 第四章 “贱民”解放运动
    • 第一节 哈利真解放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 一、哈利真解放运动的历史背景
      • 二、哈利真争取改善地位的斗争
    • 第二节 哈利真运动的领袖安培德卡尔
      • 一、生平
      • 二、社会思想:与甘地的对立
    • 第三节“贱民”与新佛教运动
      • 一、佛教在印度的复兴
      • 二、新佛教的主要教义
      • 三、新佛教运动的现状及问题
  • 第五章 种姓与村落社会的权力结构
    • 第一节 乡村统治的基本形式:潘查雅特制度
      • 一、传统的乡村统治
      • 二、独立后潘查雅特制度的实施
      • 三、潘查雅特制度与种姓:新潘查雅特制度实施的意义和问题
    • 第二节 种姓、阶级与乡村社会的权力结构
      • 一、种姓与阶级
      • 二、“统辖种姓”
      • 三、种姓与村落的权力结构
    • 第三节 个案分析:古吉拉特的种姓与乡村社会
      • 一、种姓与土地占有
      • 二、种姓与政治
      • 三、结论
  • 第六章 印度的社会冲突及其根源
    • 第一节 种姓冲突及其根源
      • 一、地位之争
      • 二、种姓冲突
      • 三、近代种姓冲突之根源
    • 第二节 教派冲突及其根源
      • 一、教派冲突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 二、社会经济根源
      • 三、政治根源
    • 第三节 印度社会冲突的心理文化基础
      • 一、种姓冲突和教派冲突的共同基础
      • 二、印度教与印度教徒的心理文化特征
      • 三、心理文化与社会一般特征
  • 第七章 历史上的种姓与乡村社会
    • 第一节 孔雀王朝以前北印度的乡村社会与种姓制度
      • 一、吠陀时代
      • 二、佛教兴起时代
    • 第二节 孔雀王朝时代的乡村社会
      • 一、村落的经济构造
      • 二、种姓制度
      • 三、村落同外界的联系
    • 第三节 18世纪西印度村落社会与种姓
      • 一、村落概貌
      • 二、土地占有关系
      • 三、手工业者及村落仆役
      • 四、村落的统治机构
      • 五、种姓组织
      • 六、种姓实践与社会紧张
  • 第八章 种姓制度的变化
    • 第一节 近代以来种姓制度的变化
      • 一、职业的变化
      • 二、贾吉曼尼制度的衰落及其影响
      • 三、政治和司法职能的丧失
      • 四、种姓实践和种姓意识的弱化
      • 五、种姓的再生
    • 第二节 种姓的社会流动及其理论
      • 一、种姓的社会流动
      • 二、“梵化”与“西化”理论
      • 三、“垂直流动”与“水平流动”
      • 四、结论
  • 第九章 种姓与印度教社会的现代化
    • 第一节 种姓价值观与社会的现代化
      • 一、劳动分工观与经济现代化
      • 二、分裂倾向与社会的一体化
      • 三、种姓与社会平等
      • 四、“单方面依赖”与现代人际关系
    • 第二节 印度教的拯救观与社会的现代化
      • 一、何谓“宗教之国”?
      • 二、“梵我一如”拯救观与社会变革
      • 三、“梵我一如”与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 第三节 文化整合和种姓的未来
      • 一、种姓能彻底根除吗?
      • 三、文化整合与种姓的未来
  • 第十章 种姓的跨文化比较
    • 第一节 同古埃及的比较
    • 第二节 同日本的比较
    • 第三节 同美国的比较
    • 第四节 同中国的比较
  • 第十一章 关于种姓印度教社会的若干理论
    •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印度村社的论断
      • 一、村社的起源及性质
      • 二、村社的社会构造:村社与种姓制度
      • 三、村社的土地制度
      • 四、村社与印度的历史发展
    • 第二节 马克斯·韦伯的印度宗教观、种姓观
      • 一、韦伯宗教社会学的基本理论框架
      • 二、印度教与种姓制度
      • 三、古典佛教与耆那教
      • 四、几点评论
    • 第三节 许光对印度种姓、印度教社会的心理文化学分析[277]
      • 一、许光其人其论
      • 二、大规模文明社会比较研究的基本理论体系
      • 三、印度教徒亲属体系的特点:与中国的比较
      • 四、种姓制度、印度教及印度教徒的心理文化特征
      • 五、简短的评论
  • 附录 南印度乡村社会实态——坦焦尔地区库士尔村的实地考察
  • 主要参考文献
  • 重要译词表
  • 出版地 中國大陸
  • 語言 簡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