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本书重点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人类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伟大意义;深入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历史任务;解读了党的执政理念的发展历程,特别是科学发展观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科学意义;论证了习近平关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等重要理念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肯定了十八大以来中央进行全面深化改革、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等一系列伟大的实践。
- 版权信息
- 目录
- 序:夹水苍山路向东——我对社会主义若干问题的看法
-
苏联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从苏联模式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一
-
二
-
三
-
四
-
-
毛泽东与苏联模式
-
一
-
二
-
-
一个主义,两种模式——从毛泽东到邓小平中国社会主义的飞跃
-
一
-
二
-
三
-
四
-
-
实践是最权威的评价——从斯大林模式到中国模式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大飞跃
-
苏联剧变的教训与中国的改革开放
-
一、体制问题是一个总体性、全局性的问题,离开这个问题,很难说清楚苏联剧变,苏共亡党的问题
-
二、总结苏联历史的经验教训,应该运用唯物史观,否则就会得出片面、甚至错误的结论
-
三、中国的改革开放实际上就是革除苏联模式、斯大林体制的弊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总结苏共教训,不能不认真地联系中国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来思考
-
-
为什么不能从苏联剧变中得出不能搞政治体制改革的结论?
-
苏联在戈尔巴乔夫执政前,由于没有对过分集权的政治体制进行改革,已经潜伏着严重的社会政治危机
-
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体制改革是如何导致苏联剧变、苏共丧权的?
-
中国的实践说明,只有积极稳妥地推进以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为方向的政治体制改革,才能使社会主义充满生机活力
-
-
-
苏共执政的经验和教训
-
深入认识苏共执政的经验教训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苏联政治体制与苏联剧变
-
一、列宁的政治遗产:“无产阶级专政体系”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主张,研究苏联剧变问题不能不从列宁时期开始
-
二、不受监督的个人集权、大清洗运动给苏联社会主义留下硬伤
-
三、框框未曾打破:改良使模式趋于“成熟”;“成熟”使社会潜伏危机
-
四、政治体制改革为何引发政治剧变和国家解体?
-
五、简短结语
-
-
列宁关于发动人民群众管理监督国家反对官僚主义的思想
-
一
-
二
-
三
-
四
-
-
我们应该从苏联剧变中吸取什么教训?
-
一、是否建立密切的党群、官民关系,是执政党生死存亡的根本问题
-
二、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政治建设要围绕经济建设进行
-
三、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个人集权必将使党丧失凝聚力和战斗力
-
四、社会主义既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又是其后继者,二者既有对抗,又有共处与合作
-
五、主体民族与少数民族:要坚持“自愿联合”和“权利平等”的原则
-
六、必须坚定不移推进体制改革,改革中要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三者关系
-
七、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就必须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根据实践而不是根据书本来谈论社会主义
-
-
从民主民生问题看苏共政权之得失——纪念十月革命90周年
-
一、布尔什维克夺取政权和苏维埃政权建立初期的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
-
二、个人集权制、广泛的干部委任制与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
-
三、极端民主化与个人专权同时存在,政治狂潮与经济滑坡同时出现:苏共丧权
-
-
苏联的教训——要着力抑制和消除官僚特权阶层
-
一、官僚特权阶层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颠覆者
-
二、官民矛盾是当前中国突出的矛盾
-
三、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更加突出
-
-
教条主义与苏联的解体
-
一
-
二
-
三
-
四
-
-
总结苏共丧权原因及教训的历史观和方法论
-
一、促使苏联剧变的因素是一个交互作用的复杂系统
-
二、要搞清苏共搞社会主义的传统思路中偏离唯物史观基本观点的错误
-
三、只有从历史事实出发,才能正确、全面地评价苏联事件和人物
-
四、研究苏联剧变的教训不能离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
-
-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廉洁政府建设
-
中国政治发展:有限的集权有序的民主——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一种思路
-
一、中国近年来凸现的社会矛盾和问题,集中反映了政治体制存在弊端,必须更加积极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
二、中国近30年来政治体制改革,民主政治建设已经取得重大成就,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
三、有限的集权,有序的民主,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取向
-
-
民主执政:社会主义根本的政治原则
-
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教训说明,削弱和破坏社会主义民主,必然削弱以至于毁掉共产党的执政基础
-
把民主执政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问题来抓
-
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解决的几个认识和体制问题
-
-
中国改革和发展关键时期的“主义”选择
-
一、“问题”之中有“主义”:第三次大争论的背景及其实质
-
二、经济问题之上的政治:建设廉洁的政府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主干工程
-
三、有序民主基础上的有限集权:在四位一体的体制建设和改革中大力推进民主政治建设
-
-
反腐重在建立权力制约机制
-
腐败已经侵蚀着社会结构的每一个环节,已经泛及社会各个领域
-
近年来中国社会腐败的病因和中心问题是权力腐败
-
权力腐败的重要原因是权力缺乏制约和监督,遏制腐败必须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
建立和健全权力制约机制应该成为政治体制改革的中心问题和关键环节
-
社会主义国家不采用西方“三权分立”形式,但决不能把它所蕴含的权力制衡原则一起抛弃
-
建立健全制约体制要从我们现有政治体制的基础出发,循序渐进,正确处理好改革、稳定和发展三者关系
-
-
锻造廉洁政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干工程
-
一、建立良好的干群关系,是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的全局性问题
-
二、廉政问题是影响当前中国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
-
三、抓好相关制度、体制和工作机制的建设,锻造廉洁政府
-
-
用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推动反腐倡廉建设——访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副会长黄宗良教授
-
干部考核需要正确政绩观
-
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干部政绩的综合考核指标
-
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
-
催生“中国奇迹”的强大动力
-
改革开放是催生“中国奇迹”的强大动力
-
“民生”“民主”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明显区别于苏联模式
-
科学发展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注入新动力
-
-
“盛世危言”君可听——读高放新书《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心声》感言
-
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 孰先孰后,抑或同步?
-
集权与民主化: 度在哪里?
-
国外经验与本国国情: 借鉴和立足点
-
政治学家与政治家: 都需要取长补短
-
-
党的建设可以从这里展开思路——2009年4月15日在党建工作座谈会上的发言
-
-
党的执政理念和党性
-
历史性的转型: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到建设党——如何看待中国共产党90年历史
-
如何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
如何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
-
政治改革与“中国模式”
-
真正的稳定就是要执政为民
-
-
让昨天昭示今天——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看“三个代表”
-
一
-
二
-
三
-
四
-
-
从维护党执政的社会基础看保持党的先进性
-
一、讲民主,把群众观点、群众路线落到实处
-
二、讲社会公平,尽力维护“弱势群体”的切身利益
-
三、讲廉洁,大力提倡艰苦奋斗,建立节约型社会
-
四、讲诚信,在党内真正形成一个说真话、说实话,以弄虚作假为耻的氛围
-
-
“民众追求的就是名副其实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专访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副会长黄宗良
-
苏联体制的要害是广泛的任命制
-
批判,对社会往前走非常必要
-
民众反对违背社会主义
-
否定革命是肤浅的
-
-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基——试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建设文化强国中的地位
-
一、正确确定三种文化的关系是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性问题
-
二、从社会道德的视角看建设文化强国要以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为根基
-
三、从政治哲学的视角看建设文化强国要以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为根基
-
四、要客观冷静地承认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局限性,把科技的进步和创新作为提振综合国力的重要支撑
-
-
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是“科学的”?
-
一、具有重大和长远意义的新定位
-
二、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是“科学的”
-
三、用改革化解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
-
遵循社会发展客观规律与坚持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统一——关于科学发展观的一种理解
-
一、寻求社会发展规律与社会主义价值观统一的探索
-
二、科学发展观把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和坚持社会主义价值观统一起来
-
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也要遵循社会发展客观规律与坚持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统一,推进制度和体制建设,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
-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和实践价值——答《百年潮》记者问
-
寻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艰辛探索
-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性及其贯彻落实的现实意义
-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政治、思想、组织保证
-
-
谈谈十七大报告的创新
-
一、报告特别强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针对性是什么?起码有三个针对性。
-
二、提出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和意义何在?
-
三、扩大人民民主,着力改善民生与党的建设
-
-
用改革化解发展和稳定的“硬障碍”——2012年5月8日在北大“五四”学术讨论会上的演讲
-
在社会主义信仰问题上的四种状况——2012年6月27日在北京大学庆祝建党九十一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
-
继往开来谋新篇——十八大的继承与创新述评
-
一、十六大以来的历史成就和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
-
二、十八大的重大理论创新
-
三、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实践简评
-
-
新春的喜悦和期盼
-
用制度守护好党的“生命线”
-
载舟之水,何以覆舟?
-
“中国奇迹”是怎么出现的?“四风”又是怎么发生的?
-
怎样守护好党的“生命线”?
-
-
我对建设好党抱有信心——2013年12月10日在北大党委中心组学习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会上的发言
-
借鉴外国政党执政经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
一
-
二
-
三
-
-
现代政党政治的产生和变化
-
现代政党政治的产生
-
当代政党执政环境发生深刻变化
-
-
寻求拯救人类生存危机的道路——康瑞华教授书稿读后
-
人类面临生存危机
-
我们眼前的生态危机是怎么造成的?
-
人类走出生态危机的路在哪里?
-
中国面临严重的生态问题
-
福斯特生态马克思主义思想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
-
-
世界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任务
-
曲径探新路,低谷起高歌——世界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第三个五十年
-
一、20世纪50—80年代中期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三大流派的发展
-
二、震撼世界影响国际格局的两种改革开放及其经验教训
-
三、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
-
共产党执政规律的历史启示
-
一、诚心诚意为广大人民大众谋利益,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是党的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根本工作路线,是党成功执政的根本保证
-
二、摆正社会主义建设中政治任务和经济任务的关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政治建设的正确方向,才能从根本上体现党的先进性
-
三、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主义、两种制度的关系,既不能把二者截然对立起来,也不能不清醒地看到二者之间的斗争,警惕西方的西化和分化的图谋
-
四、掌握适度原则,正确处理好改革、稳定和发展三者的关系,是新时期关系共产党执政成败的最重要的领导艺术
-
五、充分发扬党内民主,维护党的集中统一,才能保持党的战斗力,增强党的生机和活力
-
六、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进行理论创新,不断推进党的思想建设,才能使执政党永葆青春,从而保证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
-
-
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历史经验的哲学思考
-
一、关于自觉性和自发性问题
-
二、关于统一性和斗争性问题
-
三、关于渐进和飞跃
-
四、关于平衡论
-
五、关于适度
-
-
民主社会主义:可以借鉴但不可以照搬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不是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也不是西方的民主社会主义
-
-
中国所倡导的世界秩序观
-
和谐世界:中国献给21世纪世界的一份厚礼
-
“和谐世界”不是今天现实世界的写照,也不是“乌托邦”
-
以坚实步伐走和平发展之路,就是中国对建设和谐世界的最大贡献
-
-
怎样看待当代社会主义的新发展
-
马克思提出的社会主义原理之所以是科学,首先是因为它是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继承者
-
科学地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
-
片面认识要靠发展着的实践来纠正
-
-
冷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特点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任务
-
冷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转折时期
-
规定中共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立场、策略的两大理念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世界历史意义
-
坚定“三个自信”不能忽视“四大考验”和我们面临的“四大危险”
-
-
“中国模式”评说——2012年4月在广东中山市香山讲堂的演讲
-
一、“中国模式”如何定义?
-
二、“中国模式”是从哪里来的?要说明什么问题呢?
-
三、中国奇迹怎么发生的?
-
四、“中国模式”有什么特点?
-
五、我们面临着的五对关系处理得怎么样,决定“中国模式”的成败得失
-
六、讲改革、稳定、发展关系
-
七、讲党、民主、法治三者关系,从政治上来讲现在我们面临着什么样的问题呢?
-
-
- 附录
- 后记
- 出版地 : 中國大陸
- 語言 : 簡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