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臺灣文學是一座富礦,然而目前臺灣文學的研究多只討論作家或作品,若要在文學研究中建立完整的理論觀念,也需借鑑相關的文學思潮、運動、爭論、事件及各家學者的理論。本書以一九四五年光復後至今的臺灣文學為主軸,尤其重視思潮史、運動史、論爭史等研究,同時對臺灣戰後的文學發展進行歷史性回顧與學理性反思,並以不同的視角,簡析臺灣文學發展,將學術評論融入娓娓動聽的叙述之中,為讀者展現全新的文學浪潮。
- 推薦序 古遠清的勇氣和學術堅持/孫紹振
-
導論
-
第一節 「戰後臺灣文學理論」範疇的界定
-
第二節 《戰後臺灣文學理論史》的研究對象和內容
-
第三節 海峽兩岸當代文學理論的同異
-
第四節 戰後臺灣文學理論面臨的危機
-
第五節 本書的撰寫原則
-
-
第一編 戰後初期至六十年代:過渡時期的文論
-
第一章 由復甦到「重繪」
-
第一節 歷史大河中的轉折
-
第二節 復甦社會主義文藝理論
-
第三節 許壽裳:魯迅精神的播火者
-
第四節 兩岸作家首次「合作演出」
-
-
第二章 日漸惡化的文論生態
-
第一節 以政工的態度對待文學
-
第二節 「自由中國文壇」的建立
-
第三節 張道藩:蔣家意識形態守門人
-
第四節 與魯迅又愛又恨的矛盾衝突
-
-
第三章 喧囂的文學運動與文學思潮
-
第一節 「戰鬥文藝」的倡導
-
第二節 小型文革:文化清潔運動
-
第三節 胡適「自由的文學」主張
-
第四節 現代主義文學思潮的出現
-
第五節 軍中文藝體系的竄起
-
第六節 三十年代文藝批判
-
第七節 扮演中華文化的守護者
-
-
第四章 論戰烽火與文化迷途
-
第一節 圍剿「袖手旁觀論」
-
第二節 《心鎖》是「黃色作品」?
-
第三節 保衛現代詩
-
第四節 中西文化大論戰
-
第五節 文壇往事辨偽與文化漢奸得獎案
-
第六節 提倡簡體字引發風波
-
第七節 抨擊「新閨秀派」
-
第八節 孟瑤抄襲大陸學者著作案
-
-
第五章 走出美學研究困境
-
第一節 徐復觀等人的美學研究
-
第二節 劉文潭的《現代美學》及其他
-
-
第六章 夏氏兄弟的創新
-
第一節 新的轉機和希望
-
第二節 夏濟安:現代派文學的先行者
-
第三節 夏志清的《中國現代小說史》
-
-
第七章 割地稱雄的新詩論壇
-
第一節 結黨營詩,論戰不斷
-
第二節 呼風喚雨的洛夫
-
第三節 現代派的崛起
-
第四節 《藍星》的制衡
-
第五節 《創世紀》的革新
-
-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