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1.探究當代孟學家勞思光、牟宗三學術理解之差異,深刻觸及儒家哲學的內在問題。
2.廓清及疏理西方漢學家葛瑞漢、華靄仁、安樂哲《孟子》研究之爭議課題。
▍省察當代孟學詮釋並對比論述脈絡,疏理傳統與當代及西方詮釋孟學引發之爭議。
中國儒家經典《孟子》,向來被研究得最廣泛、透澈卻又似乎未能獲致研究者共同認定的一致性成果。由於研究者的學養背景相異,援引的哲學路數不同,使得《孟子》研究呈現出理解上的莫衷一是及多元歧見的情況。
本書針對當代學者有關《孟子》研究的爭議性課題,試圖透過思想史的省察及文獻分析等方式予以廓清與重釋。首先,作者立基於《孟子》的歷史發展脈絡,並掌握經典文獻語義及架構價值。其次,藉由學術研究成績斐然的勞思光先生與當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牟宗三先生,對於《孟子》詮釋的差異性作比較與省思,深刻觸及了儒家哲學的內在問題。接著,探究葛瑞漢、華靄仁以及安樂哲三位漢學家,何以因為迥異的思維而產生不同的學術理解。最後,疏理傳統與當代及西方詮釋孟學所引發的爭議。全書既省察當代孟學詮釋,並對比其論述脈絡,是一本孟學及儒學研究者必備專書。
2.廓清及疏理西方漢學家葛瑞漢、華靄仁、安樂哲《孟子》研究之爭議課題。
▍省察當代孟學詮釋並對比論述脈絡,疏理傳統與當代及西方詮釋孟學引發之爭議。
中國儒家經典《孟子》,向來被研究得最廣泛、透澈卻又似乎未能獲致研究者共同認定的一致性成果。由於研究者的學養背景相異,援引的哲學路數不同,使得《孟子》研究呈現出理解上的莫衷一是及多元歧見的情況。
本書針對當代學者有關《孟子》研究的爭議性課題,試圖透過思想史的省察及文獻分析等方式予以廓清與重釋。首先,作者立基於《孟子》的歷史發展脈絡,並掌握經典文獻語義及架構價值。其次,藉由學術研究成績斐然的勞思光先生與當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牟宗三先生,對於《孟子》詮釋的差異性作比較與省思,深刻觸及了儒家哲學的內在問題。接著,探究葛瑞漢、華靄仁以及安樂哲三位漢學家,何以因為迥異的思維而產生不同的學術理解。最後,疏理傳統與當代及西方詮釋孟學所引發的爭議。全書既省察當代孟學詮釋,並對比其論述脈絡,是一本孟學及儒學研究者必備專書。
-
第一章 《孟子》人性論的省察
-
第一節 省察前緣動機
-
第二節 當代孟學代表
-
第三節 創造性的詮釋
-
第四節 省察範圍限制
-
-
第二章 當代孟子學詮釋的爭議問題
-
第一節 關於「心」、「性」、「天」、「命」的文獻解讀
-
第二節 勞思光「德性我」的肯認
-
第三節 牟宗三「道德主體」的建構
-
第四節 即命立義以彰其心性天
-
-
第三章 葛瑞漢的《孟子》詮釋
-
第一節 問題的提出
-
第二節 文獻的依據
-
第三節 詮釋的重點
-
第四節 批判和反省
-
第五節 承西啟東的立論疏理
-
-
第四章 華靄仁的《孟子》詮釋
-
第一節 問題的提出
-
第二節 詮釋的重點
-
第三節 批判和反省
-
第四節 承前啟後的價值廓清
-
-
第五章 安樂哲的《孟子》詮釋
-
第一節 問題的提出
-
第二節 詮釋的重點
-
第三節 批判和反省
-
第四節 繼往開來的新構釐定
-
-
第六章 由義命之歷史律動以言心性天
-
第一節 關於心的能動性以及命的動態義
-
第二節 關於善性源自天賦的肯斷
-
第三節 關於善性有其先天善端的肯定
-
第四節 心性天命之意義無盡藏
-
- 第七章 保留一份豐富蘊藉的生命缺口
- 參考書目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