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研究古經的目的何在?古經中充滿古代智者的智慧,可以讓我們活得更為踏實自在。除此之外,中國古經實寫中國文化的根本。《孟子》一書中的智慧曾影響中國兩千年,所以讀《孟子》與理解《孟子》的另一目的,乃在發現中國文化的不足;例如,孟子哲學中包含的民本思想並非今天我們中國人需要的民主思想。故本書欲張顯的孟子精神是「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的大丈夫精神與《孟子》中包括的「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孔子大無畏精神;此實為當今中國實行民主時,必須有的精神。因此,希望凡讀本書的人,能夠記取這種偉大的精神,為中國的民主現代化運動提供最好的動力。
- 「經典」、「生活」與「體會」──譚宇權《孟子哲學新論》一書代序 林安梧
- 自 序 譚宇權
-
第一篇 導論篇
-
第一章 哲學史論之淵源學初探—以孟學如何淵源於孔學為例
-
摘 要
-
一、前 言
-
二、哲學史論之淵源學意義的進一步分析
-
三、從孟子繼承發展孔學之直接證據的基本條件(內證方面)來論—哲學史論之淵源學
-
四、從孔孟明確的淵源關係,歸納出「一級」的淵源關係時,0.其必須具備的條件
-
五、以《荀子》與《孔子》的關係為例,論述第二級的相互關係
-
六、第三級的關係,可以用《墨子》與《孔子》的關係為例來說明
-
七、結 語
-
本章參考文獻
-
-
第二章 新典範的創造—重審孟子性善論與孔子學說的關係
-
摘 要
-
一、前 言
-
二、何謂「隨著說」?何謂「接著說」?何謂創造性的新典範?
-
三、在孔孟傳承關係上,對大哲學家徐復觀、勞思光、牟宗三、唐君毅以及馮友蘭看法的分析
-
四、從孟子天人合一論探討上,論其性善論的形成
-
五、孔子晚年(五十歲以後)的重大轉變與孟子性善論的關係
-
六、孟子性善論與孔子學說的關係
-
七、從孟子性善論與孔子學說的關係,論新典範的創造
-
八、結 語
-
本章參考文獻
-
-
第三章 從「思」與「求」論孟子哲學的方法
-
摘 要
-
一、前 言
-
二、從幾家派別的說法談起
-
三、論孟子是怎樣繼承孔子一以貫之的方法發展其學?
-
四、從孟子說的「思」,論其哲學方法
-
五、從孟子的「求」(「行」),論其哲學方法
-
六、從孟子的「思」與「求」(「行」)並重的哲學方法,論其對儒家發展之重要影響
-
七、評論孟子「思」與「行」(「求」)哲學方法的重要價值
-
八、結 語
-
本章參考文獻
-
-
第四章 論孟子對墨學的論辯中所受到的墨家思維方法的影響與限制
-
摘 要
-
一、前 言
-
二、重新認識孟學的理由
-
三、論孟子的時代背景與其思潮的特色
-
四、何謂論辯?墨家論辯方法在孟學中一般的運用情形
-
五、孟子對墨學的論辯—以人倫制度為討論的中心
-
六、論孟子受墨家思維方法影響之範圍與限制
-
七、結 論
-
本章參考文獻
-
第二篇 小題大作篇
-
-
第五章 從中國道德語言,論中國傳統哲學的詮釋方法—以孟學的重要概念:「性、心、才、情」為例
-
摘 要
-
一、前 言
-
二、試評論兩本詮釋中國傳統哲學的專書
-
三、以《孟子》中的「性」、「心」、「才」、「情」,論孟子是如何以中國道德語言進行哲學的論述
-
四、從中國道德語言,論中國傳統哲學的詮釋方法
-
五、結 語
-
本章參考文獻
-
-
第六章 試論孟子性善論的根源是《孟子‧盡心上》第1 章
-
摘 要
-
一、前 言
-
二、考察袁保新、徐復觀、牟宗三,以及楊澤波對於《孟子‧盡心上》第 1 章的相關說法
-
三、何謂哲學的論述?
-
四、何以《孟子‧盡心上》第1 章為孟子哲學之基本架構?
-
五、從《孟子‧盡心上》第1 章,進一步論述孟子哲學的究竟
-
六、結 語
-
本章參考文獻
-
-
第七章 從《孟子》王子墊問「士何事」章,論孟子的大人之學
-
摘 要
-
一、前 言
-
二、簡評最近臺灣出版的兩本孟子研究著作中的相關見解
-
三、「立志」是儒家學習的開端
-
四、「仁義」連用並構成一個概念,是孟子的發明
-
五、孟子說的「人心」與「天道」的關係
-
六、孟子「大人」的意義為何?「大人」與「居仁由義」之間的邏輯關係如何?
-
七、從《孟子》王子墊問「士何事?」,論孟子的大人之學
-
八、結 語
-
本章參考文獻
-
-
第八章 試論孟子「天人合一論」下的天命觀
-
摘 要
-
一、前 言
-
二、論歷代對於《孟子‧盡心上》第1 章的註釋
-
三、從《孟子》一書,研究其天人合一論下之天命觀
-
四、結 語
-
本章參考文獻
-
-
第九章 從《孟子》論〈許行章〉,談孟子的政治學說
-
摘 要
-
一、前 言
-
二、現代中國學者有關孟子政治學說的論述
-
三、論述《孟子》在〈許行章〉陳述之政治學說之內容、意義以及價值
-
四、結 語
-
本章參考文獻
-
第三篇 比較論述篇
-
-
第十章 孟子倫理觀的當代省思
-
摘 要
-
一、前 言
-
二、何謂倫理觀?孟子倫理觀的主要議題何在?
-
三、孟子倫理觀的綜論
-
四、論孟子倫理觀中的主要概念:「仁義」的由來、意義、意含以及涵義
-
五、比較康德(Kant)道德哲學中的主要概念—「自由意志」與孟子「仁心」概念的差異
-
六、以當代省思,論孟子倫理觀的精義以及其殊勝處
-
七、結 論
-
本章參考文獻
-
-
第十一章 從楊墨學與孟學的比較中論孟子的存心倫理學與責任倫理學
-
摘 要
-
一、前 言
-
二、何謂存心倫理學與責任倫理學?兩者其間的關係又為何?
-
三、儒家—孔子及其繼承者—孟子的存心倫理學與責任倫理學
-
四、論墨子重視「道德責任」的倫理學,卻沒有「存心養性」的工夫論述
-
五、試比較孟子與墨子倫理學的異同
-
六、從楊墨學與孟學的比較中,論孟子的存心倫理學與責任倫理學
-
七、結 語
-
本章參考文獻
-
-
第十二章 從一種新哲學創造的觀點比較孟子墨子的天人關係論
-
摘 要
-
一、前 言
-
二、何謂新哲學的創造?
-
三、論丁為祥〈從絕對意識到超越精神—孟子對墨家思想的繼承、批判與超越〉一文的論述
-
四、從新哲學的創造觀點,比較墨子與孟子的天人關係論
-
五、又從新哲學的創造觀點來比較墨、孟兩子的「天人關係論」
-
六、結 論
-
附 記
-
本章參考文獻
-
筆者回應李宗定教授、朱文光教授的指教
-
-
第十三章 論孟子的生命美學與其現代價值
-
摘 要
-
一、前 言
-
二、美學的定義與內容以及與生命美學的關係
-
三、從《孟子‧盡心下》第25 章,論孟子的生命美學
-
四、從《孟子》全書,論述孟子的生命美學
-
五、論孟子生命美學的現代價值
-
六、結 語
-
本章參考文獻
-
-
第十四章 孟子哲學與現代社會的民主
-
摘 要
-
一、前 言
-
二、分析兩位不同意見學者對於相關問題的看法
-
三、從孟子政治學說的諸多面向,論其與現代社會民主的差距
-
四、結 語
-
本章參考文獻
-
-
第十五章 從民主與法治論現代中國人對民主政治的迷思及化解之道
-
摘 要
-
一、前 言
-
二、「民主」究竟是否與「法治」是相反的名詞呢?
-
三、「民主」與「法治」的關聯性
-
四、從民主與法治,論現代中國人對民主政治的迷思及化解之道
-
五、結 語
-
-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