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孟子最高的思想文化建樹,也許是為我們底定了人性善的學說。這種對人類自身本質上的描述,終於把我們從 “人之異於禽獸者幾希”的處境中,畫定了標誌性的分野。而且他並不因此而機械地把人的行為也固化在善的一個凝點上,而是辯證地界定了人的善惡行為既有天生的秉賦,也有環境條件的誘發,但這些都不違背人在本質上是向善、向上的。
- 一、人性本善,本無君子小人之分
- 二、性善天生:求則得之,捨則失之
- 三、君子貴「仁義行」而非「行仁義」
- 四、君子不患所不能,而患不為不求
- 五、人性如水,雖有勢變而非關本性
- 六、人皆有「四心」,惟君子能擴充之
- 七、擴充之道:不忍達於忍;不為達於為
- 八、天下鞋相似於足同,心相似於理同
- 九、「夜氣說」:良心失養則消
- 十、君子以德修「天爵」必得「人爵」
- 十一、從其六體為君子,從其小體為小人
- 十二、君子成其正途無非收其走失之心而已
- 十三、養心莫善於寡欲
- 十四、不失赤子之心者可為君子
- 十五、君子反身而誠、强恕而近仁
- 十六、君子以道修身可左右逢原
- 十七、君子貴心居仁而行由義
- 十八、君子異與人在知憂無患
- 十九、君子凡事不遂都去反省自己
- 二十、君子之道有二:守善心、行仁義而已
- 二十一、天下事成於專、恒兩字
- 二十二、五谷不熟,不如草稗
- 二十三、自暴者不可救,無恥者必遭辱
- 二十四、自侮者人必侮之,自毁者人必毁之
- 二十五、不學而能為良能,不慮而知為良知
- 二十六、事親為萬事之本,養親以順者為孝
- 二十七、君子之孝當去「五欲」存「五思」
- 二十八、君子之德在人以偽來,我以誠往
- 二十九、君子以親親之心去待人接物
- 三十、薄於親者怎會厚待他人
- 三十一、君子何必言利,利心生於物我之私
- 三十二、君子合於義可拾生取義,可避死就生
- 三十三、君子人格的「三大操守」
- 三十四、君子有「三樂」而帝王不為
- 三十五、君子之性在仁義禮智存於心
- 三十六、君子得志當有「三不為」
- 三十七、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 三十八、君子創業垂統,可為繼也
- 三十九、君子不以「饑渴」為心害
- 四十、霸道以力服人,王道以德服心
- 四十一、君子之言存道,君子之守在身而不责人
- 四十二、君臣之道,法堯舜而已
- 四十三、君子依天性而行後聽天由命
- 四十四、古之清、任、和、時四聖的風格
- 四十五、三聖之道無非善與人同捨己從人
- 四十六、君子善養浩然之氣
- 四十七、人品之「善、信、美、大、聖、神」六境界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