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幻廬佛學著述三種

出版日期
2015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574323418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本書以大乘佛教經義為中心思想,論述修身、修戒、修心、修慧的方法,及淨土法門,得到解脫。

全書共分三部分:「心性悟修論」、「幻廬隨筆」、「修學精華錄」,皆為作者修佛解法所悟心得,或直解經義,如《金剛經》、《華嚴經》、《圓覺經》等;或應於實用,探討「真心與妄心」、「因與果」、「佛學與哲學」、「漸修與頓悟」、「事生與往生」等,並舉諸事例,令讀者深入淺出,多有所得。

商品特色
1.本書所論深入三藏十二部經,條理分明,層層演進。
2.全書共分三部分:「心性悟修論」、「幻廬隨筆」、「修學精華錄」,皆為作者修佛解法所悟心得,提供我輩日日修行之參攷。
  • 心性悟修論
    • 自序
    • 再版自序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同歸一心
    • 第三章 不識本心
    • 第四章 佛歎奇哉
    • 第五章 本來面目
      • 第一節 眾生心圖表
      • 第二節 真如不變隨緣圖表
      • 第三節 真心
      • 第四節 妄心
      • 第五節 淨念亦是妄心否耶?
      • 第六節 性淨妙常
      • 第七節 明照廣淨
      • 第八節 離相見性
      • 第九節 佛典心字
    • 第六章 修空談空有
    • 第七章 信解行證
      • 一、信
      • 二、解
      • 三、行
      • 四、證
    • 第八章 真悟真修
      • 第一節 悟與修
      • 第二節 自性自度
    • 第九章 修心
      • 第一節 略談止觀
      • 第二節 繫心修定
      • 第三節 三種法門
      • 第四節 止觀八要
    • 第十章 修慧
    • 第十一章 因地法行
      • 第一節 一切如來的因地法行
      • 第二節 我們為什麼應以不生滅心為本修因?
      • 第三節 結論
    • 第十二章 不立文字
      • 第一節 其言是耶?非耶?
      • 第二節 不立文字出自何典?
      • 第三節 佛世及禪祖
      • 第四節 不立文字之註腳
      • 第五節 神宗六祖之呵斥
    • 第十三章 金剛經的四句偈
      • 第一節 先談上兩句
      • 第二節 次談下兩句
      • 第三節 結論
    • 第十四章 佛最後開示秘密藏
      • 第一節 猶如日沒還照高山
      • 第二節 如來寶藏不付與聲聞弟子等
      • 第三節 佛過去世受持常樂我淨之法
      • 第四節 佛就世間法說
      • 第五節 佛就出世間法說
      • 第六節 湟槃之因果
      • 第七節 出世間法從世間法修起
      • 第八節 常樂我淨與大涅槃
      • 第九節 如何修習?
    • 第十五章 結論
      • 一、識本心
      • 二、修無念
      • 三、行中道
      • 四、修出世常樂我淨
      • 五、識路歸家
  • 幻廬隨筆
    • 自序
    • 再版自序
    • 學佛八種人
    • 佛說空羲與弘修般若
    • 色即空,空即色-從一對聯句說起
      • (一)景色
      • (二)此身
      • (三)殊途同歸
    • 修十想法能得涅槃
    • 眾生被一個「我」字困縛着
      • (一)一語道破
      • (二)妄想執着
      • (三)仗自力解縛
      • (四)仗佛力解縛
      • (五)結論
    • 佛教因果論
      • (一)兩種邪見
      • (二)諸法因緣生
      • (三)一個大原則
      • (四)果報三時
      • (五)因果轉變
      • (六)見福見禍
      • (七)來踪去跡
      • (八)結論
    • 眾生十重迷悟
      • 甲、悟有十重
      • 乙、迷有十重
    • 佛說十二因緣名為佛性
      • (一)引言
      • (二)世尊成道實況
      • (三)最後付囑
      • (四)三世因果
      • (五)菩提種子
      • (六)結論
    • 孝道-中國文化的實質
      • (一)「以孝治天下」是儒家的最高理想
      • (二)佛觀六道眾生都是父母
      • (三)物質上的孝
      • (四)精神上的孝
      • (五)繼志述事等的孝
      • (六)父母子女間的相處
      • (七)結論
    • 受家戒
      • (一)業海船筏
      • (二)五戒
      • (三)十善戒
      • (四)八關齋戒
      • (五)菩薩戒
      • (六)戎果
    • 持戒故事
    • 受戒與持戒
      • (一)業力可怕
      • (二)狂禪狂慧
      • (三)酤酒捨戒
    • 盜戒
    • 相妄性真的故事
    • 二白法能救眾生
    • 二乘不得阿耨菩提的主因
    • 眾生輪轉生死的主因
    • 壽命長短
      • (一)長生
      • (二)算命
      • (三)轉業
      • (四)實事
      • (五)夭壽
      • (六)結語
    • 佛弟子 魔弟子
      • (一)入門
      • (二)邪正
      • (三)事佛三輩
      • (四)始覺
    • 可畏哉一言一字的果報
      • (一)一句話,六萬世沒有舌根
      • (二)十三歲,忽然閉口不說話
      • (三)一個字,五百世得野狐身
      • (四)結語
    • 外道與扶乩
      • (一)邪正分明
      • (二)靈鬼假托
      • (三)略舉史實
      • (四)自誤誤國
      • (五)結論
    • 讀臺灣僧團訪日報告後
    • 品德第一
    • 記先母二三事
    • 吃虧是福(附錄)
  • 修學精華錄
    • 自序
    • 開場白
    • 第一類 佛教史略
      • (壹)釋迦牟尼佛的家系
      • (貳)佛的一生事蹟
      • (叄)佛教之南傳北傳
      • (肆)中國佛教的兩大時期
      • (伍)梵僧初來譯經的兩大系統
      • (陸)中國佛教大事表
    • 第二類 佛教宗派
      • (壹)大小各宗
      • (貳)性相二宗
      • (叄)禪宗之世系
      • (肆)宗下教下
      • (伍)宗門教下不可支離
      • (陸)道與文字
    • 第三類 學佛法要
      • (壹)佛學與學佛
      • (貳)佛法非哲學
      • (叄)老莊等思想不能混入佛法
      • (肆)略明佛教遠超儒道之上以辨真假
      • (伍)聞思修三慧
      • (陸)三身四土
      • (柒)一切法門與行門(世出世間之理事)
      • (捌)佛教宗旨-悲智
      • (玖)發菩提心
      • (拾)頓、漸、悟、證
      • (拾壹)共業與不共業
      • (拾貳)業報可轉
      • (拾叄)誰入地獄?
      • (拾肆)二死永亡
      • (拾伍)每天摩頭三次
      • (拾陸)真正信佛之信條
      • (拾柒)兩種無明-根本、枝末
      • (拾捌)煩惱與菩提
    • 第四類 佛教五乘
      • (壹)五乘法門
      • (貳)求正法
      • (叄)求善知識
      • (肆)多聞與精進
      • (伍)超出生死的開示
      • (陸)菩薩修行的方法
      • (柒)菩薩何故得壽命長?
      • (捌)菩薩層次及其修行時間表
      • (玖)菩薩斷惑及世間果報表
      • (拾)魔所攝持
      • (拾壹)參方須具眼
      • (拾貳)天王空中聽讀經
      • (拾叄)真供養佛
      • (拾肆)慈舟三拜(禮佛)
      • (拾伍)近世行人之通病
      • (拾陸)學人歧錯
      • (拾柒)讀經閱經的方法
    • 第五類 心性
      • (壹)佛說法為度一切心
      • (貳)三界所有惟是一心
      • (叄)諸法寶相
      • (肆)三因佛性之義
      • (伍)心之妙用
      • (陸)不變隨緣、隨緣不變
      • (柒)中道
      • (捌)什麼法叫涅槃?
      • (玖)一粒栗中藏世界
    • 第六類 唯識
      • (壹)解生死之迷
      • (貳)唯識百法略釋
      • (叁)八識心王表
      • (肆)五十一心所表
      • (伍)心王心所相應表
      • (陸)八識與本性
      • (柒)轉識成智
    • 第七類 修戒
      • (壹)佛為眾生作保證
      • (貳)不墮三途,證聖果,從持戒開始
      • (叁)戒之緣起
      • (肆)乘戒俱急
      • (伍)各種佛經中之持戒明誨
      • (陸)戒律的起源及制度
      • (柒)遮戒性戒
      • (捌)大小乘戒之同異
      • (玖)戒法、戒體、戒行、戒相
      • (拾)護世譏嫌
      • (拾壹)不非時食
      • (拾貳)居士受戒後的生活規律
    • 第八類 修定
      • (壹)世間定、出世間定
      • (貳)四禪八定、九次第定
      • (叁)修禪定-初禪至四禪
      • (肆)如幻三昧、金剛三昧
      • (伍)入涅槃惟此門
      • (陸)臺宗一心三觀的修法
      • (柒)六妙門修法簡要
      • (捌)大小乘之數息觀
      • (玖)奢摩他、三摩銖提、禪那
      • (拾)修觀和念息法
      • (拾壹)修定下手方法
      • (拾貳)宗門的參公案,看話頭
      • (拾叁)坐禪須知
      • (拾肆)如何證性?
      • (拾伍)妄說勝境界
    • 第九類 修慧
      • (壹)般若綱要
      • (貳)智慧成就為第一義
      • (叁)真空妙有
      • (肆)大乘佛法之真精神
      • (伍)請學長不死
      • (陸)照見蘊空之「照」
      • (柒)諸法緣起性空
      • (捌)二十種空觀略釋
      • (玖)覓心了不可得
      • (拾)金剛經中之「即非」與「是名」
      • (拾壹)對治心疾-人我法我
      • (拾貳)般若不可失一句
      • (拾叁)邪見人自誑其身
      • (拾肆)見道
      • (拾伍)福德與功德
      • (拾陸)福慧雙修
      • (拾柒)預備二十年窗下功夫
    • 第十類 淨土
      • (壹)念佛了生死
      • (貳)兜率內院與西方淨土
      • (叁)愛不斷不生淨土
      • (肆)乘戒俱急生品最高
      • (伍)念佛三品人
      • (陸)西方一念即生
      • (柒)蓮宗列祖表
      • (捌)念佛法門(十六則)
    • 增選
      • 緊要關頭
  • 出版地 臺灣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