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韋伯法政思想的評析

出版日期
2021/03/17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865224691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有異於台灣和中國學界致力韋伯宗教社會學,特別是新教倫理和資本主義精神的融通,以及社會科學的方法論之闡述,本書考察的焦點為韋伯政治思想的演展和政治社會學的鋪述。尤其是他的國家觀和國家社會學。另外,聚焦於其法律與法律社會學之評析。韋伯把國家視為正當性施行暴力和擁有領土的機構,又把國家視同商社為處理公眾事務的壟斷公權力的機關,這是靜態的國家觀。反之,公權力的運作,無論是內政或外交,均為政治的活動,這是動態的國家觀,也是國家成為國內維穩和國際關係和世界舞台之主角。此書引用的不只有韋伯的原作以及德國學者的闡釋,還把英、美、法等學者最近五十年來有關韋伯學說的評述詳加援用。作者對韋伯一生的旅行途徑特感興趣,其幼年生長、靑年求學、中晚年講學和政治參與經歷的城市,如柏林、海德堡、佛萊堡、維也納、慕尼黑、布魯塞爾,這些都是作者曾生活和工作過的城市,是故撰寫本書時,提到其平生,更有敬慕親切之感受,是故以本書紀念他百年忌辰也許不無道理。
  本書作者旅歐十二年,前半求學,後半講學,對歐洲古今政治思想家的學問大力研究。著有黑格爾、馬克思、韋伯的政經學說及俄國文學家屠格涅夫小說和散文之評析,雖達高齡仍撰述不斷,唯願與年輕朋友共享西洋哲思之真善美。
  • 第一章 德國現代史(1880-1920)中韋伯政治觀之演變
    • 一、前言
    • 二、青年韋伯的政治觀點之演展
    • 三、後半生的韋伯政治思想之演變
    • 四、韋伯對資本主義的詮釋
    • 五、韋伯與社會主義
    • 六、韋伯論民主
    • 七、結論
  • 第二章 韋伯的政治社會學-理論與實踐之探索
    • 一、前言
    • 二、政治與國家及統治之關係
    • 三、韋伯的教書和從政生涯之簡述
    • 四、韋伯心路歷程與從政生涯的剖析
    • 五、韋伯析評移民政策與當年的德國民族主義
    • 六、韋伯論社會主義和馬克思主義
    • 七、韋伯怎樣看待德國中產階級、民主和革命
    • 八、韋伯論政治的永恆存在
    • 九、韋伯政治思想的評估
    • 十、結論
  • 第三章 韋伯國家觀的探討
    • 一、前言
    • 二、西洋傳統的國家學說
    • 三、歐洲中世紀與19世紀以來的國家演展
    • 四、韋伯為國家下定義
    • 五、國家定義背後的深層思維
    • 六、現代國家形成與崛起的理論
    • 七、韋伯國家生成說
    • 八、韋伯國家觀之影響
    • 九、韋伯國家觀的評估
    • 十、結論
  • 第四章 韋伯國家學說和國家社會學之簡介
    • 一、前言
    • 二、影響韋伯政治思想的前輩與同輩
    • 三、耶林內克的國家學說
    • 四、滕尼斯分辨社群和社會的不同
    • 五、韋伯論國家
    • 六、韋伯的國家社會學之大要
    • 七、國家社會學中政治的意涵
    • 八、結論
  • 第五章 韋伯法律社會學的析評
    • 一、前言
    • 二、韋伯的方法論
    • 三、韋伯法律社會學的出發點
    • 四、韋伯的法律定義
    • 五、法律的分類
    • 六、法律的演進
    • 七、法律與政治結構(統治型態)之關係
    • 八、法律的自主與經濟的自由
    • 九、法律與資本主義的關聯
    • 十、大陸法與英國法之區別:韋伯法律社會學之困惑
    • 十一、對韋伯法律社會學之批評
    • 十二、結論
  • 第六章 韋伯論合理、合理性和理性化
    • 一、人文社會科學的特性
    • 二、西方文化中理性化的演展
    • 三、新教倫理中的論理和資本主義的精神相契合
    • 四、合理、合理性、理性主義和理性化
    • 五、韋伯理性化概念的提出和釋義
    • 六、國家官僚和社會科層制度促進理性化大規模發展
    • 七、韋伯對理性化褒貶看法的引申
    • 八、信仰倫理和責任倫理
    • 九、結論
  • 附錄一 紀念韋伯百年忌辰的意義
  • 附錄二 韋伯國家社會學的簡介
  • 附錄三 韋伯百年忌辰紀念-從韋伯看馬克思
  • 附錄四 韋伯法政觀點之摘要
  • 附錄五 人民參與和政府控制:從黑格爾至韋伯的理念
  • 韋伯年表
  • 參考文獻
  • 人名引得
  • 事物引得
  • 英文目錄
  • 出版地 臺灣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