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本書為國內第一本以「文本生成學」為理論基礎,融合精神分析、後現代理論、古希臘哲學等思維來探索文學創作的神祕歷程,以開啟手稿研究方法論。書中例舉臺灣現代作家王文興、周夢蝶,西方的納博科夫著作,始於文本、前文本手稿形成過程,終於出版現象,極具學術開創精神,意義非凡。
內容架構主題明確,文字嚴謹細緻,資料旁徵博引,討論的議題在手稿與文本間抽絲剝繭,辯證與論述兼具。文本分析嘗試突破傳統,採取三欄表格逐段呈現,作者對手稿的辨識與標註更可見其細心與功力。
本書提供學界一個文本與手稿研究的範例,開拓文類研究新視野,啟發讀者探索關於文本「起點」的密趣。
內容架構主題明確,文字嚴謹細緻,資料旁徵博引,討論的議題在手稿與文本間抽絲剝繭,辯證與論述兼具。文本分析嘗試突破傳統,採取三欄表格逐段呈現,作者對手稿的辨識與標註更可見其細心與功力。
本書提供學界一個文本與手稿研究的範例,開拓文類研究新視野,啟發讀者探索關於文本「起點」的密趣。
- 導言 起源與開始
-
文本到手稿
-
第一章 《家變》:竊函,夢或發微之處
-
第二章 背向完美語言:《背海的人》芻論
-
第三章 附屬異義:王文興《家變》手稿
-
-
手稿與文本
-
第四章 手稿與記憶
-
第五章 手稿母題:《會飲》
-
第六章 「序」,或結束之開始:《剪翼史》手稿再探
-
第七章 「花心動」:周夢蝶〈賦格〉手稿初探
-
- 結論 手稿,未盡與不成
- 索引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