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本書選取民營經濟極為發達、中國最富裕的省份之一浙江作為分析物件,在考察了1949年後浙江民營經濟發展背後的政治邏輯之後,提出了一個典型的政治經濟學分析框架:地方政治精英在歷史原因所造成的政治權力結構中所處的不同地位,決定了地方政治精英出於自身政治利益最大化而對發展民營經濟採取了不同的態度和方式。全書共分7章。書中的邏輯不僅能夠分析包括浙江在內的中國地方經濟發展的績效差異,同時也為進一步理解集權體制下的政治經濟學及其性質提供了一個分析框架。
- 版权信息
- 主编的话
- 序
- 前言
- ABSTRACT
-
1 引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浙江模式的特点
-
1.3 有关民营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和解释
-
1.4 本书的解释:一个政治经济学的观点
-
1.5 浙江模式和现象的理论意义
-
-
2 浙江的共产主义革命与1949年后的权力格局
-
2.1 浙江省的共产革命和本地政治精英的形成(1922—1949年)
-
2.2 浙江1949年后的政治布局和权力结构
-
2.3 20世纪50年代的权力零和博弈
-
附录 游击队县和非游击队县的变量构建
-
-
3 为什么黑夜中狗不叫?农业集体化中的基层反应和策略
-
3.1 20世纪50年代初的经济变局:从新民主主义到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
3.2 20世纪50年代的农业集体化:高层政治的迷雾与政策不确定性
-
3.3 浙江农村的群体性事件(I):闹退社
-
3.4 浙江农村的群体性事件(II):包产到户
-
附录 “闹退社”地区差异的计量检验
-
-
4 失意者们,团结起来:“文革”的“资本主义”复辟
-
4.1 从“大跃进”到“四清”:政治环境的变化和结果
-
4.2 “文革”中的权力游戏和地方干部的政治激励
-
4.3 “文革”对地方干部的政治激励效应及其经济效果
-
附录 对浙江各县“文革”期间武斗激烈程度的计量检验
-
-
5 具有浙江特色的经济发展:改革时代政治不确定性下的民营经济和基层创新
-
5.1 “文革”后浙江的政治走势和特点
-
5.2 政治不确定条件下的农业去集体化:1977—1982年间包产到户的蔓延和合法化
-
5.3 1976年后浙江企业家精神的迸发和民营企业的创业历程
-
-
6 结论和讨论I:浙江模式VS.江苏模式——兼论中国地方经济发展模式的形成和差异
-
6.1 江苏省的革命历史和地方权力结构的特点
-
6.2 江苏的“文革”和社队企业的发轫
-
6.3 历史冲击、地方权力结构和经济发展:关于江浙对比的几个可检验假说
-
-
7 结论和讨论II:权力结构、政商关系和民营经济的未来
-
7.1 宏观政治经济环境
-
7.2 政商利益交换:公共产品还是私人产品?
-
7.3 要素禀赋和技术变化
-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出版地 : 中國大陸
- 語言 : 簡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