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當世界席捲而來:在自由與民主的困局中,中國如何想像世界?當代西方思想編年考

作者
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1
閱讀格式
EPUB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570857429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西方思想年度述評」首度在台集結!
金融危機、民主退潮、中國崛起,在西方自由秩序的裂變時刻,
我們如何面對席捲而來的動盪世界?

★ 《端傳媒》、《上海書評》、《大家》好評連載18年
★ 獨家收錄2020年最新述評&桑德爾(Michael Sandel)等重量級學者訪談
★ 周保松(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副教授)導讀指引

劉擎被譽為「中國知識界一個獨特的存在」,理工出身、跨足劇場,赴美取得政治學博士後,致力於西方政治哲學的研究與普及工作。自2003年起,他每年發表一篇西方思想年度回顧,不只零時差彙整歐美知識界的指標事件(event),包括新書出版、論戰交鋒與連署行動,更長期追蹤知識人對於當代重大(eventful)議題的公共思辨:

◆ 自由民主制度與市場經濟的局限、困境與可持續性?
◆ 科技發展對於人類生存與意識的影響?
◆ 全球化下的認同衝突:我是誰?我屬於哪裡?我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當世界席捲而來》第一部分集結近二十年的追蹤成果,呈現二十一世紀初豐富多變的西方思想圖景;第二部分則收錄劉擎對桑德爾(Michael Sandel)、貝拉米(Richard Bellamy)等重量級學者的訪談與相關評論——中國知識份子如何思考自由、民主與現代性?在美國主導的自由秩序鬆動的此刻,如何想像「中國崛起」劇本之外的新世界?對於身處大國博弈風眼中心的台灣,本書可謂同時理解西方與中國的議題指南,以思想重建我們所處的共同世界。

「最令人惶恐的處境並非動盪與紛爭本身,而是深陷其中卻無從辨識、無力把握,於是茫然失措。認知座標的迷失、判斷依據的錯亂,或許是時代肖像真正陰鬱的側影,而對時代的思考與辨析是『挺住』的一種實踐。」
——立足公民社會的中國思想家 劉擎

◆◆◆ 關於「西方思想年度述評」◆◆◆
▍書寫緣起
「二○○三年上海《社會科學報》的一位編輯想在報紙上做國內學術界和西方學術界熱點的年度回顧,他邀請我寫西方部分,我就答應了。……在世紀之交,中國思想界出現了相當熱烈的辯論,特別是所謂自由主義與新左派之間的辯論,主題非常開闊,主要是針對中國社會在轉型過程中涉及的思想、政治、經濟、社會、正義等方面的問題,而這些辯論多少都有一個知識背景或參照,就是西方的學術思想。」

▍書寫動機
「中國跟西方接觸的歷史很糾結,有沉重的歷史記憶。近幾年,國內有相當多的爭論,比如對美國的態度就有許多分歧,極端地說,有所謂『親美派』和『反美派』的分野。但無論持何種立場,我們可能首先需要更深入地瞭解西方。……這也是我寫這個系列綜述的主要動機之一,我們要盡可能深入地從內部瞭解西方,但同時又不盲從,保持一種批判性距離來遠觀它。我不敢說自己做得多好,但努力尋求一個比較平衡的認識是我的初衷。」

▍選題標準
「我對西方思想史、現代性的問題特別關注,雖然處理的材料是西方思想界的文獻,但我會反覆追問:對當今中國的公共討論而言,哪些事情是重要的和相關的?這是我進行篩選的一個標準。我會尤其注意那些對社會政治和文化發展具有深遠影響的線索。因為當代思想的有些東西可能是曇花一現,但有些東西會有長程的影響。當然這裡永遠會有判斷的風險。」

▍定位變化
「讀者對西方學術思想資源的獲取越來越便利,青年學者外語能力普遍都比較強,西方思想界發生的重要事情很快就得到傳播。如果重要的都是大家熟知的,那麼堅持選題的重要性就很可能會失去新穎性。……所以,最近幾年我有意識地調整了文章的定位,更加明確地著眼於公共思想議題,並加強和加深評論的部分,從『綜述』變成『述評』,希望在觀點和論辯(而不是資訊本身)的層面上讓文章具有一定的新意。」


各界推薦
▍專文推薦、導讀
錢永祥/《思想》總編輯、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兼任研究員
張潔平/Matters創辦人
周保松/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副教授

▍思辨推薦
沈旭暉/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院客席副教授
張鐵志/VERSE創辦人暨總編輯
葉浩/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
蔡康永/辯論節目「奇葩說」導師
(依姓氏筆畫排序)

錢永祥/《思想》總編輯、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兼任研究員
這本書中的各章本意固然是當年思想的年鑑,但積累二十年後已經可以作為編年的西方公共論述史來翻查,讀者在閱讀時也可以形成自己的意見與判斷。

張潔平/Matters創辦人
思考就像健身,是一個日常的練習。每個人有自己精進的方法。我的讀書速度追不上議題湧現的速度,也做不到每天獨自一人修行打卡,於是,一定會給自己找可靠的教練和夥伴。……劉擎就是這樣一位我私心引為教練的老師。

周保松/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副教授
本書的價值,並不限於讓我們知道歷史上曾經發生了甚麼,更在於這些思想議題為甚麼值得我們關注,以及對我們有什麼意義。歷史會過去,思想家會逝世,但留下來的問題和觀念,卻值得我們認真對待。……劉擎下筆時,當然無法預計後來世界的發展,但當我們將十八年的思想述評一塊一塊拼在一起時,卻會見到一幅極為豐富的思想圖像。
  • 封面
  • 書名頁
  • 作者簡介
  • 推薦序 中西對峙局面中的思想對話/錢永祥
  • 推薦序 在亂世,給自己找一位思考教練/張潔平
  • 導讀 以思想把握時代/周保松
  • 代序 我們如何想像世界
  • 第一部分:西方思想年度述評
  • 二○○三年
    • 國際著名學者發出反戰呼籲
    • 施特勞斯學派與美國右翼勢力
    • 「華盛頓共識」引發新的辯論
    • 托派組織「第四國際」召開第十五次世界大會
    • 美國著名知識分子雜誌《黨派評論》停刊
    • 《高達美傳記》引起爭論
  • 二○○四年
    • 電影《華氏九一一》的政治風暴
    • 德希達去世的風波
    • 反對「弱智化」的文化戰爭
    • 圍剿喬姆斯基
    • 法國知識界討論民族的認同危機
    • 杭亭頓新作引發爭論
    • 沃爾夫對卜倫的指控
    • 電影紀錄片《多瑙河》追憶海德格
  • 二○○五年
    • 沙特百年誕辰紀念
    • 安德森批評「自由左翼」的國際政治理論
    • 新教宗對理性與宗教的看法引起爭議
    • 西方公共知識分子評選
    • 女性主義風潮再起
    • 言論自由與「政治正確」
    • 美國主流報刊開展階級問題討論
    • 英國歷史學家大衛.歐文在奧地利被捕
  • 二○○六年
    • 拉美政局與左翼思潮的復興
    • 紀念鄂蘭百年誕辰
    • 福山再度成為焦點人物
    • 漫畫引發的文化戰爭
    • 國際知識界聲援賈漢貝格魯
    • 反擊對施特勞斯的妖魔化
    • 英國「思想戰役」開闢新的公共空間
    • 葛拉斯遲到的自白
  • 二○○七年
    • 歐盟五十年:紀念與沉思
    • 宗教與政治:神學靈光的再現
    • 委內瑞拉政局引發的討論
    • 「大屠殺工業」與學術自由
    • 《齊澤克研究國際學刊》創刊
  • 二○○八年
    • 金融危機下的新「終結論」
    • 歐巴馬的意義
    • 自由市場與道德腐敗
    • 一九六八年激進運動:四十週年的紀念與反思
    • 數位時代的文化愚昧
    • 關於《猶大福音》的爭論
  • 二○○九年
    • 柏林圍牆:二十年後的紀念與思考
    • 新資本主義還是新世界?
    • 備受矚目的中國模式
    • 達爾文進化論:在爭議與誤解中傳播普及
    • 「氣候門」事件與懷疑派的聲音
    • 海德格與納粹主義:舊問題新爭論
    • 保守主義的衰落與思想多樣性的危機
    • 美國著名大學的開放課程
  • 二○一○年
    • 維基解密:喧譁中的辯論
    • 《經濟學人》刊登中國特別報導
    • 道德與理性:跨學科的對話
    • 重新思考社會主義
    • 《流浪者》引發文化爭論
    • 新視野下的羅爾斯研究
  • 二○一一年
    • 第四波民主化?
    • 占領運動:另一種民主化浪潮
    • 二○一一年:覺醒的時刻與開放的未來
    • 歐盟危機與哈伯瑪斯的方案
    • 蘇聯解體的道德根源
    • 哈維爾的遺產
    • 帕菲特的哲學巨著問世
    • 明星學者弗格森引發爭議
  • 二○一二年
    • 新利維坦:國家資本主義的崛起
    • 美國衰落論的迷思
    • 科學與人文的再次交戰
    • 歐洲危機的政治根源
    • 馬克思主義的再興起
    • 探索國家失敗的新著引起回響
  • 二○一三年
    • 曼德拉未竟的理想
    • 史諾登風暴
    • 民主的真相:在必勝與失敗之間
    • 重訪《艾希曼耶路撒冷大審紀實》
    • 科學與人文的融合與衝突
    • 新老左派的交鋒:喬姆斯基對壘齊澤克
    • 經濟學家的爭議:巴格瓦蒂挑戰沈恩
  • 二○一四年
    • 冷戰終結二十五年:思想激辯的開啟
    • 「歷史終結論」的辯駁與重申
    • 資本主義的警鐘與喪鐘
    • 「中國世紀」的來臨
    • 美國退入孤立主義
    • 「一戰」百年:歷史與警示
    • 傅柯逝世三十週年:令人意外的新發現
    • 菁英大學的神話與現實
    • 《新共和》的劇變
  • 二○一五年
    • 震驚之後:辨析恐怖主義的淵源
    • 歐洲移民危機與捍衛西方價值的左右合流
    • 歐巴馬的政治遺產
    • 中國經濟與中國模式
    • 知識分子的黃昏或黎明
    • 有效利他主義運動的興起
    • 如何思考會思考的機器
    • 鄂蘭逝世四十週年
  • 二○一六年
    • 裂變時刻的來臨
    • 川普與「沉默的大多數」
    • 全球化的斷層線
    • 全球化議程的再設定
    • 文化認同的裂痕
    • 身分政治與美國傳統的界定
    • 民粹主義的威脅
    • 民主政治面臨的考驗
    • 「自由秩序」的未來
  • 二○一七年
    • 美國的川普元年
    • 歐洲的「馬克宏時刻」
    • 中國的影響力與銳實力
    • 探究民主的危機
    • 三種呼聲:從布拉格、巴黎到波士頓
    • 反性侵運動與女性主義辯論
    • 思想工業與明星學者
    • 人工智能的神話與現實
  • 二○一八年
    • 動盪世界中的思想迷宮
    • 美國政治的戰場
    • 歐洲的艱難歲月
    • 自由主義的死亡與重生
    • 科學探索與政治正確的爭論
    • 通向常春藤大學的荊棘之路
    • 思想暗網與文化左派的危機
  • 二○一九年
    • 序言:近身的世界
    • 脆弱的新共識:美國對中戰略的分歧
    • 美國:彈劾總統與政治分裂
    • 歐洲:新的雄心與危險
    • 面對全球氣候緊急狀態
    • 功績主義的陷阱及其教訓
    • 資本主義的未來
  • 二○二○年
    • 序言:漫長的告別
    • 如期而至的政治危機
    • 川普現象的根源
    • 偶像的黃昏尚未來臨
    • 難以修復的舊秩序
    • 現實主義的戰略轉向
    • 歐洲的關鍵時刻
    • 馬克宏的反擊
  • 第二部分:對話中國
    • 現代民主與公民政治——桑德爾教授訪談錄
    • 對自由主義的歷史反思──貝拉米教授訪談錄
    • 現代性的內部張力──馬克.里拉教授訪談錄
    • 全球秩序的困境與未來
    • 西方社會現狀與廣義政治學理論
    • 西方主流正在從「單聲部」重回「多聲部」
    • 世界主義與身分政治
    • 新世界主義或許正是「天下」理想在當代復興的希望
  • 注釋
  • 版權頁
  • 封底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