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本书试图将黄人《中国文学史》、林传甲《中国文学史》、来裕恂《中国文学史稿》等20世纪初期编纂的中国文学史置于彼时文治背景下,考察20世纪初期的中国文学史编纂如何借用“文学史”框架梳理历代文学的衍变,如何藉此寻求中国文学史的编纂与传统学术、西学知识的有效衔接。尤其是,着重探讨20世纪初期的中国文学史编纂与近代学制改革、学术变迁大势、古典目录学传统及西学思潮之间的关系,乃至彼时编纂者的知识结构与心态转变所带来的诸多个性编纂旨趣。
- 封面
- 前折页
- 书名页
- 文前辅文
- 总序
- 摘要
- 目录
- 绪论
-
第一章 近代学术之变迁与20世纪初期的中国文学史编纂
-
第一节 近代学制变革、学术变迁与“中国文学门”的课程设置
-
第二节 “人伦道德”“依自不依他”与20世纪初期中国文学史编纂者的学术自律行为
-
第三节 文学史视域下的“小学”编纂
-
-
第二章 古典目录学与20世纪初期的中国文学史编纂
-
第一节 《四库全书总目》与黄人《中国文学史》之编纂
-
第二节 《四库全书总目》与林传甲《中国文学史》之编纂
-
第三节 《四库全书总目》对20世纪初期中国文学史编纂的影响
-
-
第三章 “外来经验”、古典目录学的杂糅与20世纪初期的中国文学史编纂
-
第一节 “外来经验”、古典目录学与林传甲《中国文学史》之编纂
-
第二节 古典目录学、“外来经验”与来裕恂《中国文学史稿》之编纂
-
第三节 中西学术之消融与20世纪初期的中国文学史编纂概观
-
-
第四章 “中国”想象与20世纪初期的中国文学史编纂
-
第一节 20世纪初期中国文学史想象“中国”的意图与方式
-
第二节 20世纪初期中国文学史想象“中国”的影响因素与呈现面孔
-
第三节 20世纪初期中国文学史建构“中国”的意义及局限
-
-
第五章 个性旨趣与20世纪初期的中国文学史编纂
-
第一节 黄人《中国文学史》的个性旨趣
-
第二节 林传甲《中国文学史》的个性旨趣
-
第三节 来裕恂《中国文学史稿》的个性旨趣
-
-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版权页
- 后折页
- 封底
- 出版地 : 中國大陸
- 語言 : 簡體中文
- DOI : 10.978.75201/59517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