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臺灣適合閱讀的藝術理論專書不多,且多分散於哲學、文學、文化人類學、社會學、心理學、美術史與藝術家傳記等論著中。本書即結合了美學、藝術史與創作理論,深入探討西方美術史(從文藝復興時期到後現代)演變的文本中,具代表性的關鍵論述。這本經作者多年時間研讀整理出來的心得,計二十二篇專文,多參考自西文權威著作。每篇並於文前附有提要,文後則列舉討論議題與圖片說明,以供讀者參閱思考。另附有關鍵詞索引,適合大專美術相關科系學生做為藝術理論教材,一般藝術專業人士和美術收藏家也可將之做為補充讀物。
- 序言
- 前言—藝術家的思維模式
-
第一章 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演變—由崇敬米開蘭基羅到肯定威尼斯的審美價值
-
一、阿伯提的十五世紀佛羅倫斯地區文藝復興理想
-
二、達文西的繪畫思想充滿了新柏拉圖主義的神祕感
-
三、米開蘭基羅的理想美造型與杜勒對絕對美的懷疑
-
四、威尼斯的藝評家贊賞提香的色彩表現
-
五、折衷主義的出現與瓦薩里的三階段論
-
六、瓦薩里由崇敬米開蘭基羅到肯定威尼斯的審美價值
-
-
第二章 美學家阿伯提的人文素養—兼談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美學
-
一、阿伯提是人文主義的典型代表
-
二、贊成共和制—親王與市民一視同仁
-
三、建築是一種與人類實際需要最具關聯性的藝術
-
四、建築師不同於木匠
-
五、藝術要以理性與方法來學習,並藉由實踐而達熟練
-
-
第三章 從達文西的蒙娜麗莎的微笑—比較瓦薩里與佛洛依德的自然再現
-
一、再現與自我慾望的關係
-
二、再現與實體現象之關係
-
三、再現與意象營造的關係
-
四、再現與真正的藝術的關係
-
五、結語
-
-
第四章 從委拉斯蓋茲的〈宮女〉—比較波羅米諾與傅科的論述模式
-
一、從自然主義到折衷主義
-
二、傅科「再現的再現」預示了「作者已死」的說法
-
-
第五章 啟蒙時期美學家萊欣的詩畫不同源
-
一、視覺藝術的統合與分歧
-
二、萊欣動搖了詩與畫是姊妹藝術的說法
-
三、真正的美學物象存在於我們的想像中
-
四、詩(時間)與畫(空間)再現不同本質的物象
-
-
第六章 普桑論主題/媒材/再現—主題中的繪畫過程與繪畫過程中的主題
-
一、畫家如何使描述成為可能的條件
-
二、如何使土色再現黃金而平面仍可描繪三度空間物象
-
三、主題中的繪畫過程與繪畫過程中的主題
-
四、普桑與阿伯提如何運用描述的條件
-
五、奧爾巴克具運動感的素描是許多感覺的總合
-
-
第七章 戲劇性和寓言式的轉折策略—從媒材與主題之間轉換為主題與描述之間的互動
-
一、有含意的再現與素材的描述
-
二、圖像的再現與戲劇性的描述
-
三、描繪與描述素材之間的不確定性
-
四、主題與媒材之間同時性感知
-
五、普桑藝術成就已達詩般的錯綜情節與嚴謹性
-
-
第八章 寓言與神話—浪漫主義的最大貢獻
-
一、象徵與象徵主義
-
二、溫克曼的寓言學說
-
三、簡單、清晰和可愛
-
四、從浪漫主義到現代主義
-
五、克魯哲爾的神話學
-
-
第九章 寫實主義的源起—從實證主義到社會功能說
-
一、轉向外在世界
-
二、丹納的物理現實經驗
-
三、種族/環境/時間
-
四、寫實主義的面向
-
五、普魯東的藝術社會功能說
-
-
第十章 為藝術而藝術的波特萊爾—堪稱現代主義的祖師爺
-
一、美化形象的狂熱—我偉大的、我獨一的、我原初的激情
-
二、藝術是自主的
-
三、建設性的想像力
-
四、萬物都是人性化的
-
-
第十一章 繪畫一如煉丹術—兼談莫內的肌理筆觸
-
一、莫內的筆觸是全方位的
-
二、莫內的肌理筆觸其實是有方法的
-
三、繪畫是有關身體自身內在與外在的扭動
-
四、繪畫的成分與煉金術的成分沒有太大的不同
-
-
第十二章 藝術家是雌雄同體的陰陽人—畫室一如煉丹家的工作室
-
一、藝術的不歸路
-
二、畫室內違反常軌行為一如煉金術
-
三、繪畫家族中的愛戀總是帶有禁忌的汙名和潛在的瘋狂性
-
四、雌雄同體陰陽人被視為是精神異常的具體化身
-
五、顏料本身即象徵著亂倫的作品正在進行
-
-
第十三章 繪畫大革命—野獸派與立體派
-
一、現代藝術的開端:野獸派和立體派
-
二、分析立體派與綜合立體派
-
三、從未來派到形式化的新自然主義
-
四、超現實主義革命
-
-
第十四章 藝術的表現與詮釋
-
一、好的詮釋必須根據理性和證據
-
二、藝術的認知理論正如同一種語言
-
三、表現性是在作品中而不是指藝術家
-
四、佛洛依德視藝術為一種昇華的形式
-
五、藝術既表現感覺也傳達理念
-
六、傅科假定藝術作品具有其本身的含意
-
-
第十五章 丹托的藝術終結之後—模仿的時代/意識形態的時代/後歷史時代
-
一、不同的歷史結構,意義不同意圖也各異
-
二、後歷史時代藝術的客觀結構裡凡事皆有可能
-
三、模仿的時代/意識形態的時代/後歷史時代
-
四、依瓦薩里的模式,現代主義繪畫不能稱做藝術
-
五、佛萊稱法國後印象派呈現了古典精神的新道路
-
-
第十六章 繪畫不死只是逐漸凋零—丹托論繪畫、政治與後歷史的藝術
-
一、繪畫已死的論調帶有政治意味
-
二、以哲學方法解決藝術問題
-
三、機械性的攝影已經取代繪畫的位置
-
四、後現代論述非常適合闡述藝術終結之後的藝術
-
五、多元的藝術世界需要多元的藝術評論
-
- 第十七章 反科學、反美學、反藝術—安迪.沃荷影響了四分之一的藝術世紀
-
第十八章 後媒體情境—繪畫已成為另一種不同的品種
-
一、後媒體情境(post-medium condition)
-
二、影像主要是構成的問題
-
三、多螢幕裝置藝術創作
-
四、反對反美學論述即代表真理的說法
-
五、繪畫已成為另一種不同的品種
-
-
第十九章 刺點與延異—藝術心理分析的第三意義
-
一、心理分析是跨個體無意識的速寫報告
-
二、含意深長的象形文字
-
三、巴特的刺點是一種藏在意象中的純粹意象
-
四、失去了的物體之滿足並不是單一的經驗
-
五、幻想將依屬於更進一步隱喻和轉喻次序的替代物
-
-
第二十章 新一代的無形式
-
一、巴泰勒的「無形式」啟發
-
二、「無形式」是一種即將釋放分類的東西
-
三、免除通俗物辯證性的條件
-
-
第二十一章 後現代的空間意識形態—從現代到後現代的第三種閱讀
-
一、跨文化現代性的本質
-
二、後現代主義的第三種閱讀
-
三、寓言的回歸和復活
-
四、結合雜種和語言不同的變位
-
五、記憶的暫留扮演象徵性的角色
-
六、記憶所繫之處
-
-
第二十二章 後現代時期的變色靈光—機械複製時代的人類藝術經驗
-
一、以虛擬實境的科技來描繪更多元層次的感官世界
-
二、電影中蒙太奇的剪接技巧運用對觀者視覺模式的震撼
-
三、以機械複製工具去捕捉藝術的靈光
-
四、「媒體即訊息」促成了馬賽克式的思維
-
五、MTV造成全球同質化單一文化的威脅
-
六、數位時代新媒體有助於感官探索及彼此連結
-
- 名詞索引
- 參考文獻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