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 App
0人評分過此書

1945破曉時刻的台灣:八月十五日後激動的一百天

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5/08/01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570829060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本書所處理的,是一段台灣史上一直處於空白的時期;它就是從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到翌(一九四六)年一月,一百多天的歷史。這段歷史是台灣的戰前與戰後的交接時期,也是所謂台灣戰後的起點。短短的一百多天,卻是最複雜、最激動,且充滿豐富內容、富有多元啟發性的一段時期。然而,除了十月廿五日的光復節之外(現在連光復節也被取消了),我們一無所知;不但一無所知,甚至還被扭曲了,因為八月十五日已被「終戰」所取代。 八‧一五後一百多天的歷史主調,就是台灣民眾高昂的民族情感和民族意識。被日本殖民統治壓抑了五十年的民族情感,隨著日本投降而爆發出來;在八‧一五後的數週,先是歡欣中有不安和謹慎(因日人、日警還在),進入了九月,隨著日本投降的局勢已明朗,不安消失了,光復意識完全顯露並漸高揚;到了十月,行政長官公署成立,舉行了慶祝台灣光復大會,熱烈的民族情感達到了最高潮,是台灣現代史上難再復現的一刻。之後,隨著公署在接管、接收工作中產生的問題,以及米價物價騰漲,和人事任用的問題、省籍摩擦問題浮現,批評和失望之情開始出現。到了一九四六年一月,台灣戰後初期的歷史主調開始轉到「民主」問題上去了,開始與大陸上海等地戰後的時代問題有相同的內容。 這期間,從政治、經濟到歷史、文化,全面的進行了「去殖民化」和「祖國化」。這是八‧一五後一百多天歷史的重要內涵,也是其未完全達成的時代任務。當然,其原動力主要來自高昂的民族情感。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