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風華再現:白話諾貝爾百年化學獎.1901-2020

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0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869792509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本書主要針對大學四個年級學生的科普化學通識教育做為教學目標,希
望能使初學者很快的進入此一領域,並且應用於實際的生活之中。主要的特
色在於將整體的內容分成兩大部分,第一部分為基本的科普化學觀念的傳
輸,第二部分為教師與學生的雙向討論及溝通。在 120 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中,1916 年,1917 年,1919 年,1924 年,1933 年,1940 年,1941 年及 1942
年,因為兩次世界大戰及成果未達審核的標準,總共有八次未頒發此一獎
項,因此有 112 年的得獎次數。以一學期兩學分,一年四學分的課程,分成
三十六個單元的教學,每次兩個小時的時間,每次上課為三個單元至四個單
元的教學,總計 3 單元32 次+4 單元4 次=112 單元,正好滿足教學時間
上的需求。
  • 序言
  • 編輯方針
  • 諾貝爾化學獎(Nobelpriset kemi)獲獎原因
    • 1901年 發現了化學動力學法則和溶液滲透壓
    • 1902年 完成對糖類(sugar)和嘌呤(purine)的合成(syntheses)研究
    • 1903年 提出電解質在水溶液中電離的阿瑞尼斯理論
    • 1904年 發現了空氣中的惰性氣體元素,確定在元素周期內的位置
    • 1905年 以人工方式成功地合成了靛藍(indigo)
    • 1906年 研究並分離了氟元素,發明電爐得到鑽石
    • 1907年 發現無細胞發酵
    • 1908年 建構對元素蛻變以及放射化學的研究
    • 1909年 完成催化劑的工業應用,提出了奧斯特瓦爾德過程
    • 1910年 在脂環族化合物領域的開創性工作,促進有機化學和化學工業的發展的研究
    • 1911年 發現了鐳和釙元素,提煉純鐳並且研究相關的性質
    • 1912年 發明一種增長碳鏈的有機合成方法,稱為格林尼亞反應
    • 1913年 提出過渡金屬複合物的八面體幾何結構,現代配位化合物研究的基礎
    • 1914年 精確地測定了大量化學元素的原子量
    • 1915年 研究葉綠素及其他植物色素結構
    • 1918年 發明從氮氣和氫氣合成氨的工業哈柏法
    • 1920年 提出了熱力學第三定律
    • 1921年 放射性物質和同位素的研究
    • 1922年 發現了大量非放射性元素的同位素,闡明了整數法則
    • 1923年 創立有機化合物的微量分析法
    • 1925年 在膠體化學研究上有卓越貢獻及發明了超顯微鏡
    • 1926年 分散系統的研究及發明高速離心機,使用於高分散膠體物質的研究
    • 1927年 研究及發現膽酸及化學結構
    • 1928年 固醇(甾醇)與維生素之間關係的研究及發現維生素D3年 
    • 1929年 醣類的發酵以及發酵酶的研究
    • 1930年 完成人造血紅素的研製及確定全部葉綠素的結構
    • 1931年 高壓化學方法的開創及研究
    • 1932年 表面化學的研究年 
    • 1934年 發現氫的同位素氘(重氫)年 
    • 1935年 發現人工放射性的物質
    • 1936年 經由偶極矩以及氣體中的X射線和電子繞射的研究了解分子結構
    • 1937年 碳水化合物和維生素C的研究及分離出維生素K1
    • 1938年 胡蘿蔔素及維生素B2的分子結構和作用的深入研究
    • 1939年 性激素的研究及聚亞甲基多碳原子大環和多萜烯的研究
    • 1943年 化學過程研究中使用同位素做為示蹤劑
    • 1944年 發現了核分裂現象
    • 1945年 發明儲存飼料的AIV方法
    • 1946年 發現酶可以結晶/製備高純度的酶和病毒蛋白質
    • 1947年 植物生物鹼的研究
    • 1948年 電泳現象、吸附作用分析及血清蛋白質的研究
    • 1949年 超低溫狀態下的物質的研究
    • 1950年 雙烯合成的方法(迪爾斯-阿爾德反應)
    • 1951年 發現超鈾元素
    • 1952年 發明了色層分析法
    • 1953年 高分子化學領域的研究及發現
    • 1954年 化學鍵方面的研究
    • 1955年 含硫化合物的研究及首次合成了多肽激素
    • 1956年 化學連鎖反應的量化理論及化學反應動力學的研究
    • 1957年 核苷酸和核苷酸輔酶的研究
    • 1958年 胰島素的研究
    • 1959年 電化學的研究而提出極譜分析法
    • 1960年 發明了放射性碳-14測定年代法
    • 1961年 發現卡爾文循環
    • 1962年 發現球狀蛋白的結構及相關性質
    • 1963年 聚合反應催化劑的研究及發明
    • 1964年 蛋白質晶體學的研究及發展
    • 1965年 複雜有機分子的合成
    • 1966年 分子軌道理論的研究
    • 1967年 發明測定快速化學反應的技術-鬆弛法
    • 1968年 利用倒易關係解析非平衡態熱力學系統不可逆
    • 1969年 構象的研究及應用於化學上的實踐
    • 1970年 研究發現二磷酸尿核苷葡萄糖
    • 1971年 自由基的研究,得到分子的電子構造與幾何形狀
    • 1972年 核糖核酸酶的研究、胺基酸序列與生物活性的關聯
    • 1973年 金屬有機化合物的研究
    • 1974年 高分子溶液理論的研究
    • 1975年 有機分子和反應的立體化學的研究
    • 1976年 硼烷結構的研究
    • 1977年 非平衡態統計物理與耗散結構理論的奠基
    • 1978年 建立化學滲透理論
    • 1979年 應用硼的化合物於有機物的合成
    • 1980年 核酸的生物化學及重組DNA的研究
    • 1981年 提出直觀化的前沿分子軌域理論/解釋化學反應的發生
    • 1982年 使用電子顯微鏡技術在病毒及核酸-蛋白質複合物的結構分析
    • 1983年 氧化還原反應中對金屬配位化合物電子轉移機理的研究
    • 1984年 發明了固相胜肽合成技術
    • 1985年 應用X射線繞射方式確定物質晶體結構的直接計算方法
    • 1986年 發明交叉分子束實驗裝置於化學反應動力學的研究
    • 1987年 發展超分子化學及穴醚和冠醚的合成
    • 1988年 對光合反應中心的三維結構的測定之研究3年 
    • 1989年 核糖核酸(RNA)催化作用的研究
    • 1990年 研究有機合成的理論和方法,發展逆合成分析
    • 1991年 利用傅立葉轉換開發高解析度核磁共振儀
    • 1992年 外層電子轉移的馬庫斯理論
    • 1993年 發明聚合酶鏈式反應方式
    • 1994年 超強酸中穩定碳正離子的研究
    • 1995年 臭氧的形成與分解以及解釋氯氟碳化合物破壞臭氧層的機理
    • 1996年 共同發明富勒烯
    • 1997年 闡明了三磷酸腺苷生物合成的本質及內涵
    • 1998年 經由密度泛函理論發展了量子化學中的計算方法
    • 1999年 將研究化學反應的時間尺度縮減至飛秒
    • 2000年 導電聚合物的研究及發明
    • 2001年 在手性催化氫化反應及不對稱合成的研究
    • 2002年 以質譜法及核磁共振的方法,對生物大分子的鑑定和結構的分析
    • 2003年 細胞膜中的水通道的發現以及對離子通道的研究/X射線晶體學於蛋白質結構的研究
    • 2004年 發現了泛素調解的蛋白質降解
    • 2005年 烯烴複分解反應的貢獻
    • 2006年 真核轉錄分子的基礎研究
    • 2007年 物體表面化學作用之研究
    • 2008年 發現及發展綠色螢光蛋白
    • 2009年 核糖體結構和功能的研究
    • 2010年 有機合成中的鈀催化交叉偶聯反應
    • 2011年 發現準晶體
    • 2012年 G蛋白偶聯受體的研究
    • 2013年 創造複雜化學系統的多尺度模型
    • 2014年 研製出超解析度螢光顯微鏡
    • 2015年 DNA修復的細胞機制研究
    • 2016年 設計與合成分子機器的貢獻
    • 2017年 發展低溫電子顯微鏡技術,以很高的解析度呈現了溶液中生物分子的結構
    • 2018年 設計出酶的定向進化/研製出肽和抗體的噬菌體展示技術
    • 2019年 開發出鋰離子電池
    • 2020年 因開發出一種用於基因編輯CRISPR/Cas9技術
  • 參考文獻
  • 附錄一:120年諾貝爾化學獎得獎列表
  • 附錄二:白話諾貝爾百年化學獎電腦輔助教學系統
  • 專利證書
  • 作者簡介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