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那是在羅馬,1764年10月15日,我坐在卡庇多神殿山的廢墟上沈思,忽然傳來神殿裡赤腳僧的晚禱聲,我的心中首度浮出寫作這座城市衰亡的想法。──吉朋
《羅馬帝國衰亡史》上下縱橫一千三百年,洋洋灑灑六大冊,在吉朋的心裡,他想做的是一個從理性、批判的角度去建構歷史系統的人,「運用修辭的力量,只為了把歷史事件間的關係環節講清楚」。
全書涵蓋三大重點:一是羅馬帝國的政經軍事文化與社會生活,帝國的擴張與防衛、內部元老院和皇帝的權力拔河,二是蠻族入侵與其間之重大戰爭,三是基督教的發展,政教之爭,回教興起和十字軍東征等。
本書最重要主題之一:文治武功壯盛且又疆域廣袤的羅馬帝國究竟因何由盛而衰亡?從吉朋的眼中看來,至少有以下諸因:
羅馬帝國擁有紀律嚴明的龐大軍團,但強大的軍事力量也不可避免地帶來了軍人干政,軍人不僅介入帝位繼承,造成動亂,「幾乎每個朝代的替換,都起於篡奪者之叛逆與謀害」。
經濟和人口也是衰亡的主要原因。戰爭和瘟疫使得人力不足,蠻族於是大量遷入。羅馬帝國既無法同化日耳曼等蠻族,當這些蠻族構成羅馬帝國官兵,進而成為皇帝時,帝國已名存實亡。
經濟衰退來自於水士流失和奴?制度致使農業破產,奢侈的生活方式造成貴重金屬流向東方,貨幣貶值。資本因重稅而公有,生產力下降,無法負擔帝國生活時,羅馬也就隨之崩潰。
《羅馬帝國衰亡史》出版後傳誦兩百年迄今不衰,其文學光采與史學成就同樣為後人稱誦。
《羅馬帝國衰亡史》上下縱橫一千三百年,洋洋灑灑六大冊,在吉朋的心裡,他想做的是一個從理性、批判的角度去建構歷史系統的人,「運用修辭的力量,只為了把歷史事件間的關係環節講清楚」。
全書涵蓋三大重點:一是羅馬帝國的政經軍事文化與社會生活,帝國的擴張與防衛、內部元老院和皇帝的權力拔河,二是蠻族入侵與其間之重大戰爭,三是基督教的發展,政教之爭,回教興起和十字軍東征等。
本書最重要主題之一:文治武功壯盛且又疆域廣袤的羅馬帝國究竟因何由盛而衰亡?從吉朋的眼中看來,至少有以下諸因:
羅馬帝國擁有紀律嚴明的龐大軍團,但強大的軍事力量也不可避免地帶來了軍人干政,軍人不僅介入帝位繼承,造成動亂,「幾乎每個朝代的替換,都起於篡奪者之叛逆與謀害」。
經濟和人口也是衰亡的主要原因。戰爭和瘟疫使得人力不足,蠻族於是大量遷入。羅馬帝國既無法同化日耳曼等蠻族,當這些蠻族構成羅馬帝國官兵,進而成為皇帝時,帝國已名存實亡。
經濟衰退來自於水士流失和奴?制度致使農業破產,奢侈的生活方式造成貴重金屬流向東方,貨幣貶值。資本因重稅而公有,生產力下降,無法負擔帝國生活時,羅馬也就隨之崩潰。
《羅馬帝國衰亡史》出版後傳誦兩百年迄今不衰,其文學光采與史學成就同樣為後人稱誦。
-
第十七章 君士坦丁堡奠基;君士坦丁的政治體系及其成就軍事紀律和訓練;宮廷;財政(300-500A.D.)
-
一、君士坦丁堡建城的源起及其形勢(324A.D.)
-
二、君士坦丁堡的範圍和主要的建築物(324A.D.)
-
三、君士坦丁堡的人口結構和所享有的特權(324A.D.)
-
四、君士坦丁的位階制度和主要等級(330-334A.D.)
-
五、執政官和大公的權勢及地位(330-334A.D.)
-
六、禁衛軍統領和都城郡守的職責和權柄(330-334A.D.)
-
七、行政區域的劃分和行省總督的行政權力(330-334A.D.)
-
八、軍事組織的調整和改革及對後世的影響(330-334A.D.)
-
九、尚武精神的斲喪及蠻族進入帝國軍隊(330-334A.D.)
-
十、主要宮廷大臣的職務及其權責(330-334A.D.)
-
十一、告發成風及濫施酷刑的狀況(330-334A.D.)
-
十二、財產估值詔書的運用和繳納貢金的原則(330-334A.D.)
-
十三、丁稅的實施和對通商貿易造成的影響(330-334A.D.)
-
-
第十八章 君士坦丁的性格作風高盧戰爭君士坦丁崩殂;帝國分由三個兒子統治;波斯戰爭;內戰;康士坦久斯獲得勝利(323-353A.D.)
-
一、君士坦丁的性格特質及其行事作風(323-337A.D.)
-
二、君士坦丁處死長子克里斯帕斯之本末(323-337A.D.)
-
三、君士坦丁諸子姪之教育和繼承狀況(323-337A.D.)
-
四、薩瑪提亞人的習性、征戰和內遷(331-335A.D.)
-
五、君士坦丁崩殂及屠殺血親之殘酷事件(335-337A.D.)
-
六、薩坡爾稱帝後波斯贏得東方戰爭的勝利(310-350A.D.)
-
七、兄弟鬩牆的後果及馬格南久斯的篡奪(340-350A.D.)
-
八、康士坦久斯運用合縱連橫之優勢作為(350A.D.)
-
九、康士坦久斯擊敗馬格南久斯贏得墨薩會戰(351A.D.)
-
十、康士坦久斯蕩平內亂之綏靖工作(352-353A.D.)
-
-
第十九章 康士坦久斯獨自稱帝;蓋盧斯之死;朱理安身處險境朱理安在高盧的勝利(351-360A.D.)
-
一、豎閹亂政及對康士坦久斯的影響(351-353A.D.)
-
二、蓋盧斯的性格作風和殘酷惡行(351-354A.D.)
-
三、蓋盧斯亂政被黜及遭到處決(354A.D.)
-
四、朱理安身處險境仍能力學不懈(355A.D.)
-
五、康士坦久斯擢升朱理安為凱撒(355A.D.)
-
六、康士坦久斯巡視羅馬及多瑙河的征戰(357-359A.D.)
-
七、薩坡爾入侵帝國東部的作戰行動(357-360A.D.)
-
八、高盧的危局及朱理安的困境(356-360A.D.)
-
九、朱理安在高盧受到掣肘及應變措施(356-360A.D.)
-
十、朱理安贏得斯特拉斯堡大捷及後續行動(357-358A.D.)
-
十一、朱理安三渡萊茵河戰勝蠻族(357-359A.D.)
-
十二、朱理安在高盧的施政作為和對後世的影響(356-360A.D.)
-
-
第二十章 君士坦丁改變信仰的動機、經過及影響合法建立基督教教會(306-438A.D.)
-
一、君士坦丁改變信仰的時間和動機(306-337A.D.)
-
二、頒布〈米蘭詔書〉的始末和主要內涵(313A.D.)
-
三、君士坦丁確立君權神授思想的背景(324A.D.)
-
四、宗教象徵和發生奇蹟的有關事項(324-338A.D.)
-
五、君士坦丁對基督教的指導和最後的受洗(337A.D.)
-
六、基督教教會合法地位的建立和傳播(312-438A.D.)
-
七、基督教精神權力和世俗權力的區分(312-438A.D.)
-
八、基督教神職制度的內容和原則(312-438A.D.)
-
-
第二十一章 異教受到迫害道納都斯教派的分裂阿萊亞斯的宗教爭論;君士坦丁及其子統治下教會和帝國的狂亂狀況;異教的寬容(312-362A.D.)
-
一、基督教的異端教派受到迫害及產生分裂(312-362A.D.)
-
二、三位一體論的哲學淵源和發展經過
-
三、三位一體論的主要觀點和對基督教的影響
-
四、基督教有關本體同一和本體相類的爭論
-
五、阿萊亞斯派主張的教義和擁戴的信條
-
六、君士坦丁對宗教爭論所持的態度和看法(324-337A.D.)
-
七、康士坦久斯偏袒阿萊亞斯派的行為(337-361A.D.)
-
八、阿泰納休斯的宗教熱忱和行事作風(326-373A.D.)
-
九、阿泰納久斯多次遭到放逐及赦回(326-373A.D.)
-
十、康士坦久斯對阿泰納休斯的迫害行動(353-355A.D.)
-
十一、宗教爭論引起亞歷山卓大屠殺始末(356A.D.)
-
十二、阿泰納休斯逃亡和藏匿的傳奇事蹟(356-362A.D.)
-
十三、羅馬帝國兩個都城的宗教信仰狀況(356-362A.D.)
-
十四、異端教派殘酷和怪誕的宗教狂熱行為
-
十五、異端教派和宗教爭論造成的重大影響
-
-
第二十二章 朱理安在高盧被軍隊擁立為帝進軍獲得成功;康士坦久斯殞於軍中朱理安的內政修明(360-363A.D.)
-
一、康士坦久斯逼使朱理安陷入絕境(360A.D.)
-
二、朱理安為高盧軍隊擁立為帝之始末(360-361A.D.)
-
三、朱理安穩定內部迅速向東方進軍獲得勝利(360-361A.D.)
-
四、康士坦久斯逝世消弭帝國的內戰(361-362A.D.)
-
五、朱理安持身之道及對宮廷的改革(362-363A.D.)
-
六、成立法庭審理罪犯及祛除前朝的暴政(363A.D.)
-
七、朱理安的施政作為其及治國的風格(363A.D.)
-
-
第二十三章 朱理安的宗教信仰一視同仁的寬容作風;企圖恢復異教的多神崇拜;重建耶路撒冷神廟運用各種手段對基督教進行迫害宗教外衣下的偏袒行為(351-363A.D.)
-
一、朱理安的宗教信仰和叛教行為(331-351A.D.)
-
二、朱理安的哲學思想和神學體系(351A.D.)
-
三、宗教狂熱所形成的寬容政策(361-363A.D.)
-
四、恢復異教信仰的具體措施和行動(361-363A.D.)
-
五、朱理安在耶路撒冷重建猶太神殿(363A.D.)
-
六、迫害基督徒的方法、手段和目標(363A.D.)
-
七、安提阿的異教神廟和月桂樹林(363A.D.)
-
八、聖喬治的事蹟和傳奇(356-363A.D.)
-
九、阿泰納休斯和亞歷山卓的動亂(362A.D.)
-
-
第二十四章 朱理安進駐安提阿遠征波斯的成就;渡過底格里斯河;朱理安撤軍後崩殂;傑維安被推舉為帝;拯救羅馬軍隊與波斯簽訂喪權條約(314-390A.D.)
-
一、朱理安進駐安提阿準備波斯戰爭(362A.D.)
-
二、安提阿概述以及朱理安的作為(362A.D.)
-
三、朱理安的進軍部署與內河航運(363A.D.)
-
四、朱理安在美索不達米亞的作戰行動(363A.D.)
-
五、入侵亞述以及毛蓋瑪恰的圍攻(363A.D.)
-
六、朱理安的將道和底格里斯河渡河之戰(363A.D.)
-
七、朱理安的戰爭指導和破釜沉舟的作為(363A.D.)
-
八、態勢逆轉下羅馬大軍的撤退行動(363A.D.)
-
九、朱理安苦戰重傷及最後崩殂之情況(363A.D.)
-
十、傑維安被推選為帝及後續的撤退(363A.D.)
-
十一、傑維安的軟弱以及與波斯的和平談判(363A.D.)
-
十二、羞辱的和平條約和尼昔比斯的放棄(363A.D.)
-
十三、朱理安的葬禮及後世對他的評價(363A.D.)
-
-
第二十五章 傑維安的統治和崩殂;華倫提尼安繼位為帝,其弟華倫斯輔佐,導致帝國的分裂;政教合一統治方式日耳曼、不列顛、阿非利加、東方地區和多瑙河地區的狀況;華倫提尼安崩殂;格里先和華倫提尼安二世繼承西羅馬帝國(343-384A.D.)
-
一、傑維安的統治和逝世的狀況(363-364A.D.)
-
二、華倫提尼安和華倫斯即位為帝(364A.D.)
-
三、西羅馬和東羅馬帝國最後的分治(364A.D.)
-
四、樸洛柯庇斯在東部叛亂的行動(365-366A.D.)
-
五、嚴厲取締魔法和暴虐的惡行(364-375A.D.)
-
六、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寬容政策的頒行(364-375A.D.)
-
七、華倫斯偏袒阿萊亞斯派的宗教迫害(367-378A.D.)
-
八、政教合一制度及對教會的嚴格要求(366-384A.D.)
-
九、蠻族的入侵和帝國對外的征戰(364-375A.D.)
-
十、日耳曼地區的陸上和海岸的蠻族入寇(365-371A.D.)
-
十一、在不列顛對蘇格蘭人的綏靖行動(343-370A.D.)
-
十二、阿非利加的莠政所產生的後果(366-376A.D.)
-
十三、波斯戰爭的結局及有關的事蹟(365-384A.D.)
-
十四、哥德人的崛起和多瑙河地區的征戰(366-375A.D.)
-
十五、華倫提尼安的崩殂和格里先的接位(375A.D.)
-
-
第二十六章 遊牧民族的生活方式;匈奴人從中國到歐洲的發展過程;哥德人被迫渡過多瑙河;哥德人之戰;華倫斯戰敗殞身;格里先舉狄奧多西為東羅馬皇帝;狄奧多西的出身背景和功勳成就哥德人定居得到和平(365-395A.D.)
-
一、羅馬世界天災示警及蠻族狀況(365A.D.)
-
二、北方遊牧民族的飲食和居住狀況
-
三、北方遊牧民族的遊獵和部落的統治
-
四、匈奴的興起以及對中國的征戰和敗亡(201B.C.-93A.D.)
-
五、匈奴人向西遷移及其產生的影響(100-300A.D.)
-
六、哥德人被匈奴人擊敗懇求羅馬保謢(375-376A.D.)
-
七、哥德人渡過多瑙河遭受嚴苛的待遇(376A.D.)
-
八、哥德人叛亂及與羅馬帝國的爭戰(376-377A.D.)
-
九、哥德人的聯合行動及羅馬帝國的各項作為(378A.D.)
-
十、哈德良堡會戰的始末及後續狀況(378A.D.)
-
十一、哥德人圍攻哈德良堡及對帝國的蹂躪(378-379A.D.)
-
十二、格里先拔擢狄奧多西為東部皇帝(379A.D.)
-
十三、狄奧多西贏得哥德戰爭的重大事蹟(379-382A.D.)
-
十四、安置哥德人在帝國各地及其影響(383-395A.D.)
-
- 英文索引簡表
- 中文索引簡表
- 羅馬帝國行政區圖(180A.D.)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