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漫遊歐洲中古時代:為現代的「眼界」奠定基礎的中世紀
如果你認為「中世紀」是倒退的同義詞,你就暴露自己的無知。
因為這個年代給了我們大學、國會,和某些歐洲最精緻的建築。
今日我們的生活方式,很大部分是十一至十六世紀之間社會發展的結果。許多當前的概念、價值、優先順序其實源自中世紀。我們許多文化與社會慣例也是,從發現其他大陸和種族,到使用姓氏、依賴金錢和書寫文字。簡而言之,不知道中世紀發生的變化,代表不懂塑造現代世界特色的諸多革命,也代表不懂我們自己。
《漫遊歐洲中古時代》將帶領我們見識中世紀的精華。我們往往視中世紀為黑暗、落後、不變的時期,充斥暴力、無知與迷信。相較之下,我們相信進步來自科學和技術創新,也就是說,現代世界來自近幾世紀的發明。這樣的觀點其實大錯特錯。誠如伊恩・莫蒂默這本引人入勝的書,人們的眼界——他們對世界的知識、經驗、理解——是在中世紀大大擴展。
西元一千年至一六〇〇年之間,生活徹底轉變,從武士主導的社會過渡到莎士比亞的時代。就像《漫遊中古英格蘭》揭示十四世紀的生活,《漫遊歐洲中古時代》為整個中世紀提供完美的入門指南。其中概述巨大的文化變革——從讀寫能力到生活水準、不平等,甚至自我意識的發展——從而糾正世間的誤解,中世紀之於西方世界發展,是非常重要的時代。
★印刷術的誕生是如此重要,以致我們不會想到這是中世紀的發明。
★如果莎士比亞聽人背誦一首十一世紀的英格蘭詩,他大概完全聽不懂。即使他弄懂那些詞,內心也不會感動。
★時間標準化是科學研究的基礎。在眾多中世紀的成就之間,重要性並不亞於主教座堂的建築、世界環航、發明印刷術。
★我們對於戰爭的厭惡,以及認為戰爭僅在極端必要的情況始為合理的認知,是中世紀諸多發展的結果。
★威廉.廷代爾翻譯的《新約》,雖然今天只有三本倖存,然而,卻有資格說,這是英文出版品中,有史以來影響最深的一本。
★關於人們的自我意識,鏡子的重要性不容低估。當男人和女人最初看著鏡中自己的臉,他們看到的自己,或多或少是別人看到的他們。
- 書名頁
- 致謝詞
- 前言
- 第一章 眼界
- 第二章 戰爭
- 第三章 不平等
- 第四章 舒適
- 第五章 速度
- 第六章 讀寫能力
- 第七章 個人主義
- 尾聲
- 注釋
- 版權頁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