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那是在羅馬,1764年10月15日,我坐在卡庇多神殿山的廢墟上沈思,忽然傳來神殿裡赤腳僧的晚禱聲,我的心中首度浮出寫作這座城市衰亡的想法。──吉朋
《羅馬帝國衰亡史》上下縱橫一千三百年,洋洋灑灑六大冊,在吉朋的心裡,他想做的是一個從理性、批判的角度去建構歷史系統的人,「運用修辭的力量,只為了把歷史事件間的關係環節講清楚」。
全書涵蓋三大重點:一是羅馬帝國的政經軍事文化與社會生活,帝國的擴張與防衛、內部元老院和皇帝的權力拔河,二是蠻族入侵與其間之重大戰爭,三是基督教的發展,政教之爭,回教興起和十字軍東征等。
本書最重要主題之一:文治武功壯盛且又疆域廣袤的羅馬帝國究竟因何由盛而衰亡?從吉朋的眼中看來,至少有以下諸因:
羅馬帝國擁有紀律嚴明的龐大軍團,但強大的軍事力量也不可避免地帶來了軍人干政,軍人不僅介入帝位繼承,造成動亂,「幾乎每個朝代的替換,都起於篡奪者之叛逆與謀害」。
經濟和人口也是衰亡的主要原因。戰爭和瘟疫使得人力不足,蠻族於是大量遷入。羅馬帝國既無法同化日耳曼等蠻族,當這些蠻族構成羅馬帝國官兵,進而成為皇帝時,帝國已名存實亡。
經濟衰退來自於水士流失和奴?制度致使農業破產,奢侈的生活方式造成貴重金屬流向東方,貨幣貶值。資本因重稅而公有,生產力下降,無法負擔帝國生活時,羅馬也就隨之崩潰。
《羅馬帝國衰亡史》出版後傳誦兩百年迄今不衰,其文學光采與史學成就同樣為後人稱誦。
《羅馬帝國衰亡史》上下縱橫一千三百年,洋洋灑灑六大冊,在吉朋的心裡,他想做的是一個從理性、批判的角度去建構歷史系統的人,「運用修辭的力量,只為了把歷史事件間的關係環節講清楚」。
全書涵蓋三大重點:一是羅馬帝國的政經軍事文化與社會生活,帝國的擴張與防衛、內部元老院和皇帝的權力拔河,二是蠻族入侵與其間之重大戰爭,三是基督教的發展,政教之爭,回教興起和十字軍東征等。
本書最重要主題之一:文治武功壯盛且又疆域廣袤的羅馬帝國究竟因何由盛而衰亡?從吉朋的眼中看來,至少有以下諸因:
羅馬帝國擁有紀律嚴明的龐大軍團,但強大的軍事力量也不可避免地帶來了軍人干政,軍人不僅介入帝位繼承,造成動亂,「幾乎每個朝代的替換,都起於篡奪者之叛逆與謀害」。
經濟和人口也是衰亡的主要原因。戰爭和瘟疫使得人力不足,蠻族於是大量遷入。羅馬帝國既無法同化日耳曼等蠻族,當這些蠻族構成羅馬帝國官兵,進而成為皇帝時,帝國已名存實亡。
經濟衰退來自於水士流失和奴?制度致使農業破產,奢侈的生活方式造成貴重金屬流向東方,貨幣貶值。資本因重稅而公有,生產力下降,無法負擔帝國生活時,羅馬也就隨之崩潰。
《羅馬帝國衰亡史》出版後傳誦兩百年迄今不衰,其文學光采與史學成就同樣為後人稱誦。
- 導讀
- 前言
- 譯者說明
- 插圖說明
- 吉朋序
- 全書目次
-
第一章 羅馬帝國在安東尼時代的軍事和疆域(98-180AD)
-
一、奧古斯都在位時的羅馬帝國
-
二、懷柔政策下的對外征戰
-
三、後續各帝的守勢作為
-
四、羅馬帝國的軍事體制
-
五、羅馬帝國的部隊編組
-
六、羅馬帝國的軍事部署
-
七、羅馬帝國的行省
-
-
第二章 羅馬帝國在安東尼時代內政修明物阜民康(98-180AD)
-
一、寬容的宗教信仰
-
二、羅馬的自由權利
-
三、語言和文字
-
四、奴隸制度
-
五、羅馬帝國的人口
-
六、羅馬帝國的公共建設
-
七、羅馬帝國的城鎮
-
八、羅馬帝國的交通
-
九、農業發展狀況
-
十、奢侈的生活方式
-
十一、衰亡的主要因素
-
-
第三章 羅馬帝國在安東尼時代的政治架構(98-180AD)
-
一、帝制初期的概況
-
二、政府的基本架構
-
三、帝王的神化與名銜
-
四、奧古斯都的性格與策略
-
五、帝位傳承的致命弱點
-
六、圖拉真與哈德良的傳承
-
七、安東尼王朝的傳承
-
八、歷史的回顧
-
-
第四章 康莫達斯殘酷而暴虐的愚行;佩提納克斯被推舉為帝;勵精圖治遭禁衛軍所弒(180-193AD)
-
一、馬可斯以私害公的傳位安排(180AD)
-
二、康莫達斯登基後朝政失修(183-189AD)
-
三、康莫達斯的敗德惡行與殞滅(189-192AD)
-
四、佩提納克斯即位後勵精圖治(193AD)
-
五、佩提納克斯為禁衛軍所弒(193AD)
-
-
第五章 禁衛軍公開出價將帝位賣給德第烏斯.鳩理努斯;克羅狄斯.阿比努斯在不列顛;佩西紐斯.奈傑在敘利亞;塞提米烏斯.塞維魯斯在潘農尼亞;公開聲討謀害佩提納克斯的叛賊;塞維魯斯贏得內戰的勝利軍紀的廢弛;政府的新措施(193-197AD)
-
一、禁衛軍公開出售帝座(193AD)
-
二、鳩理努斯登基激起眾怒(193AD)
-
三、邊疆將領同聲討伐弒君與賣國罪行(193AD)
-
四、塞維魯斯進軍羅馬取得帝位(193AD)
-
五、塞維魯斯擊敗敵手統一天下(193-197AD)
-
六、塞維魯斯的新政及對後世的影響(197AD)
-
-
第六章 塞維魯斯病逝;卡拉卡拉的暴政;麥克林努斯篡位;伊拉伽巴拉斯的愚行;亞歷山大.塞維魯斯的美德;軍隊縱兵殃民;羅馬帝國的財政和稅務(208-235AD)
-
一、塞維魯斯的帝位傳承與崩逝(208-211AD)
-
二、卡拉卡拉與傑達的鬩牆之爭(211-213AD)
-
三、卡拉卡拉的暴政與覆滅(213-217AD)
-
四、麥克林努斯篡位後的施政(217AD)
-
五、伊拉珈巴拉斯的崛起(218AD)
-
六、伊拉珈巴拉斯的淫亂奢華及其被弒(219-222AD)
-
七、亞歷山大的即位及其德性善行(222AD)
-
八、亞歷山大的治績與軍隊的暴亂(222-235AD)
-
九、羅馬帝國的財政狀況(222-235AD)
-
十、羅馬帝國的稅制及對後世的影響(222-235AD)
-
-
第七章 馬克西明即位與其暴政;元老院管轄的阿非利加和意大利發生動亂;內戰和叛變;馬克西明及其子、麥克西繆斯和巴比努斯以及先後三位郭笛努斯帝系,全部慘死;菲利浦的篡位政治手段(235-248AD)
-
一、概述君主政體的優劣
-
二、馬克西明的出身與篡奪始末(222-235AD)
-
三、馬克西明荼毒生靈的暴行(235-237AD)
-
四、郭笛努斯的起義與敗亡(237AD)
-
五、元老院對抗馬克西明贏得勝利(237-238AD)
-
六、禁衛軍在羅馬殺害兩位皇帝(238AD)
-
七、郭笛努斯三世的登基與被害(238-244AD)
-
八、軍隊擁立的風氣與菲利浦稱帝(244-248AD)
-
-
第八章 阿塔澤克西茲重建王朝後波斯帝國之狀況(165-240AD)
-
一、阿塔澤克西茲推翻安息人建立薩珊王朝(165-226AD)
-
二、波斯祆教的教義及其重大影響(165-240AD)
-
三、波斯帝國與羅馬帝國連年戰爭(165-226AD)
-
四、阿塔澤克西茲向羅馬帝國的權威挑戰(226-240AD)
-
-
第九章 從狄西阿斯皇帝在位到蠻族入侵,此一時期的日耳曼情勢(249-252AD)
-
一、日耳曼的自然環境
-
二、日耳曼人的性格特質與生活習俗
-
三、日耳曼人的社會結構與政治組織
-
四、日耳曼人的宗教信仰
-
五、日耳曼人對羅馬帝國所造成的影響
-
-
第十章 狄西阿斯、蓋盧斯、伊米連努斯、華勒利安與高連努斯相繼為帝;蠻族入侵;三十僭主(248-268AD)
-
一、狄西阿斯的稱帝及其事功(248-250AD)
-
二、哥德人的源起及北歐的宗教信仰
-
三、哥德人的遷移行動和定居
-
四、蠻族入侵及狄西阿斯的因應之道(250-251AD)
-
五、蓋盧斯喪權辱國及伊米連努斯旋起旋滅(251-253AD)
-
六、華勒利安面對蠻族入侵的危局(253-268AD)
-
七、法蘭克人的結盟與入侵行動
-
八、阿里曼尼人進犯高盧和意大利(253-268AD)
-
九、哥德人的前兩次海上遠征(253-268AD)
-
十、哥德人第三次遠征蹂躪希臘(253-268AD)
-
十一、波斯國王薩坡爾擊敗羅馬大軍(253-268AD)
-
十二、高連努斯的性格與作為(253-268AD)
-
十三、三十僭主及其後續影響(253-268AD)
-
十四、其他有關之重大動亂(253-268AD)
-
-
第十一章 克勞狄斯當政;擊敗哥德人;奧理安的勝利、凱旋和死亡(268-275AD)
-
一、高連努斯逝世和克勞狄斯繼位(268AD)
-
二、克勞狄斯重振軍威戰勝哥德人(269-270AD)
-
三、奧理安的治軍作為與簽訂和約(270AD)
-
四、奧理安殲滅羅馬帝國的心腹大患(270AD)
-
五、奧理安收復帝國西疆(271AD)
-
六、季諾碧亞統治東方帝國始末(250-273AD)
-
七、奧理安進軍亞洲平定帝國東疆(272-274AD)
-
八、羅馬舉行盛大凱旋式的華麗景象(274AD)
-
九、奧理安鎮壓內部叛亂及其行事作風(274AD)
-
十、奧理安率軍出征被部將所弒(275AD)
-
-
第十二章 奧理安逝世後軍隊和元老院的作為;塔西佗、蒲羅布斯、卡魯斯及其子相繼為帝(275-285AD)
-
一、元老院和軍隊對繼位問題相互推諉(275AD)
-
二、塔西佗受元老院推舉登基(275AD)
-
三、塔西佗的東征與崩殂(276AD)
-
四、蒲羅布斯繼位後雄圖大展之作為(276AD)
-
五、蒲羅布斯征服蠻族之豐功偉業(277-279AD)
-
六、蒲羅布斯平蕩叛亂及其被弒(280-282AD)
-
七、卡魯斯及其二子相繼稱帝(282-284AD)
-
八、羅馬各種壯觀的競技與賽會(284AD)
-
九、卡魯斯家族的殞滅與戴克里先的發跡(284-285AD)
-
-
第十三章 戴克里先當政及其三位同僚馬克西米安、蓋勒流斯和康士坦久斯;重建秩序和安寧;波斯戰爭的勝利和凱旋;政府分治的新制度;戴克里先和馬克西米安的遜位和退隱(285-313AD)
-
一、戴克里先的出身與繼位(285AD)
-
二、羅馬帝國的分治(286-292AD)
-
三、高盧和不列顛的動亂及平定始末(287-296AD)
-
四、戴克里先綏靖阿非利加與埃及(296AD)
-
五、蓋勒流斯指揮波斯戰爭的光榮結局(286-297AD)
-
六、羅馬與波斯簽訂和平條約(297AD)
-
七、羅馬的地位與元老院的權力日趨衰落(303AD)
-
八、戴克里先提高君權的具體作法(303AD)
-
九、戴克里先新體制的主要內涵(303AD)
-
十、戴克里先和馬克西米安的禪退(304-305AD)
-
十一、戴克里先的退隱生活與身後哀榮(305-313AD)
-
十二、藝術的沒落和文學的式微
-
-
第十四章 戴克里先遜位後產生紛擾;康士坦久斯崩殂;推舉君士坦丁和馬克森久斯為帝;同時有六位皇帝在位;馬克西米安和蓋勒流斯相繼逝世;君士坦丁戰勝馬克森久斯和黎西紐斯;君士坦丁重新統一帝國(305-324AD)
-
一、戴克里先退位所造成的紛爭(305-324AD)
-
二、君士坦丁的身世及其繼位始末(274-306AD)
-
三、馬克森久斯為羅馬元老院和人民推舉為帝(306-307AD)
-
四、蓋勒流斯征討意大利鎩羽而返(307-308AD)
-
五、馬克西米安與蓋勒流斯的殞滅(309-311AD)
-
六、君士坦丁和馬克森久斯的施政與爭執(306-312AD)
-
七、君士坦丁進軍羅馬擊滅馬克森久斯(312AD)
-
八、君士坦丁在羅馬的作為與成就(312-313AD)
-
九、君士坦丁與黎西紐斯的結盟以及宮廷恩怨(313-314AD)
-
十、君士坦丁和黎西紐斯的決裂與爭戰(314-315AD)
-
十一、君士坦丁的法治及其平服蠻族的作為(315-323AD)
-
十二、君士坦丁再度統一羅馬帝國(323-324AD)
-
-
第十五章 基督教的發展及早期教會的風格、作為、數量和狀況
-
一、淵源於猶太教的頑固宗教狂熱
-
(一)猶太教的特性和主要內涵
-
(二)基督教的淵源和背景
-
(三)摩西律法對基督教的影響
-
(四)基督教產生異端的根源
-
(五)福音教義的純潔性
-
-
二、基督教永生和來世的教義
-
(一)永生教義的哲學涵義
-
(二)千禧年和原罪思想
-
-
三、原創教派不可思議的神奇力量
-
四、原創基督徒的信仰與美德
-
(一)原創教會贖罪的觀念
-
(二)基督教重視品德的具體作法
-
(三)基督教禁欲的原則和制度
-
-
五、基督教會治理機構的發展
-
(一)教會成立治理機構的起源
-
(二)教會權力的建立和轉移
-
(三)教會財務的管理和運用
-
(四)教會處理贖罪問題的原則
-
-
六、基督教發展的主要條件
-
(一)羅馬的征服開創有利的歷史條件
-
(二)基督教在羅馬帝國發展的地理條件
-
(三)羅馬教會發展的有利條件
-
(四)基督教傳播的主要方向
-
(五)原創基督徒的人數與處境
-
(六)與基督教興起有關的各種問題
-
-
-
第十六章 從尼祿當政直到君士坦丁統一天下,羅馬政府在此一時期對基督教的作為(180-313AD)
-
一、羅馬皇帝迫害基督教的動機
-
二、猶太人的宗教主張與叛逆精神
-
三、基督教受到誤解的主要因素
-
四、早期基督教所採取的防衛措施
-
五、羅馬當局對基督教所抱持的觀點
-
六、羅馬大火引起尼祿對基督徒的迫害
-
七、圖密善當政對基督徒的迫害
-
八、圖拉真為基督徒建立合法的審判程序
-
九、羅馬當局對基督徒的處置及殉教狀況
-
十、迦太基主教西普里安殉教始末
-
十一、早期基督徒虔誠的宗教信仰
-
十二、羅馬當局的宗教迫害政策
-
十三、提比流斯到高連努斯時代基督徒之景況
-
十四、奧理安當政對教會的處置
-
十五、戴克里先即位後對基督教的態度
-
十六、戴克里先進行宗教迫害的原因
-
十七、遍及帝國各地的迫害基督教活動
-
十八、蓋勒流斯頒布宗教寬容詔書始末
-
十九、宗教迫害的中止和殉教人數的估算
-
二十、結論
-
- 羅馬帝國歷代皇帝年表
- 英文索引簡表
- 中文索引簡表
- 羅馬帝國行政區圖(180AD)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