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中國史新論:基層社會分冊

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9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860183702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基層社會研究,是瞭解傳統中國歷史演變的重要基礎,也是社會史研究的重點,但以往華人學界對此議題的研究,卻相當不足。本書由八位主筆者撰文,分別探討中國自秦漢至清代,縣級以下政治結構與社會群體的互動關係,集中討論中國基層社會組織(鄉、村、里)的延續性發展、基層社會中政治力與社會力的互動,與基層社會中的信仰組織等三項課題。

各篇論文雖各有側重點,但整體特色有三:一、透過地方父老、士人與信仰等角色或活動,凸顯官民合作在基層社會中應有的協調性,跳脫中央與地方、國家與社會的對立性思考;二、以綜合性的研究取徑,打破
  • 《中國史新論》總序/王汎森
  • 導言/黃寬重
  • 刑義田-從出土資料看秦漢聚落形態和鄉里行政
    • 一、引言
    • 二、《漢書‧食貨志》描述的古代基層社會
    • 三、秦漢地圖上的聚落形態
    • 四、從聚落遺址看聚落形態
    • 五、從簡牘看城邑里制
    • 六、秦漢鄉里的戶口與賦役行政
    • 七、從出土資料看鄉里與八月案比
    • 八、代結論:安土重遷—古代基層社會的特色
    • 附錄:論馬王堆漢墓「駐軍圖」應正名為「箭道封域圖」
  • 侯旭東-漢魏六朝的自然聚落—兼論「邨」「村」關係與「村」的通稱化
    • 一、引言
    • 二、漢代的自然聚落
    • 三、六朝時期南方的自然聚落
    • 四、屯、邨與村及「村」的通稱化
    • 五、餘論
  • 張國剛-唐代鄉村基層組織及其演變
    • 一、引言
    • 二、鄉制的特色
    • 三、里正及其職能
    • 四、鄰保與村坊
    • 五、鄉治的困境
    • 六、結語
  • 劉淑芬-香火因緣─北朝的佛教結社
    • 一、引言
    • 二、從造像記的文本談起
    • 三、北朝的義邑
    • 四、區域性的差別
    • 五、結語
  • 黃寬重-宋代基層社會的權力結構與運作─以縣為主的考察
    • 一、引言
    • 二、以縣衙為中心的基層事務與人際關係
    • 三、基層武力的發展及轉變
    • 四、財政結構的變化與地方勢力的興起
    • 五、士人與鄉土意識的型塑
    • 六、結語
  • 林麗月-俎豆宮牆—鄉賢祠與明清的基層社會
    • 一、引言
    • 二、典型在望:地方廟學與鄉賢祠祀的制度化
    • 三、榮顯父祖:入祀鄉賢的營求與冒濫
    • 四、禮失於野:基層教化與地方祀典的變奏
    • 五、榮辱之間:鄉賢、祀典與國家權力的消長
    • 六、結語
  • 劉錚雲-鄉地保甲與州縣科派—清代的基層社會治理
    • 一、引言
    • 二、保甲與里甲名目
    • 三、私派差徭
    • 四、地方與保長
    • 五、鄉約應差
    • 六、鄉保受難與得利
    • 七、基層治理
    • 八、結語
  • 巫仁恕-官與民之間—清代的基層社會與國家控制
    • 一、引言:清代基層社會史研究的轉向
    • 二、基層控制組織的建立與演變
    • 三、基層控制組織的運作與特點
    • 四、基層控制組織的成效與弊端
    • 五、基層社會組織與基層控制組織的分合
    • 六、基層社會與國家控制的互動
    • 七、結語
  • 英文目次
  • 出版地 臺灣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