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基層社會研究,是瞭解傳統中國歷史演變的重要基礎,也是社會史研究的重點,但以往華人學界對此議題的研究,卻相當不足。本書由八位主筆者撰文,分別探討中國自秦漢至清代,縣級以下政治結構與社會群體的互動關係,集中討論中國基層社會組織(鄉、村、里)的延續性發展、基層社會中政治力與社會力的互動,與基層社會中的信仰組織等三項課題。
各篇論文雖各有側重點,但整體特色有三:一、透過地方父老、士人與信仰等角色或活動,凸顯官民合作在基層社會中應有的協調性,跳脫中央與地方、國家與社會的對立性思考;二、以綜合性的研究取徑,打破
各篇論文雖各有側重點,但整體特色有三:一、透過地方父老、士人與信仰等角色或活動,凸顯官民合作在基層社會中應有的協調性,跳脫中央與地方、國家與社會的對立性思考;二、以綜合性的研究取徑,打破
- 《中國史新論》總序/王汎森
- 導言/黃寬重
-
刑義田-從出土資料看秦漢聚落形態和鄉里行政
-
一、引言
-
二、《漢書‧食貨志》描述的古代基層社會
-
三、秦漢地圖上的聚落形態
-
四、從聚落遺址看聚落形態
-
五、從簡牘看城邑里制
-
六、秦漢鄉里的戶口與賦役行政
-
七、從出土資料看鄉里與八月案比
-
八、代結論:安土重遷—古代基層社會的特色
-
附錄:論馬王堆漢墓「駐軍圖」應正名為「箭道封域圖」
-
-
侯旭東-漢魏六朝的自然聚落—兼論「邨」「村」關係與「村」的通稱化
-
一、引言
-
二、漢代的自然聚落
-
三、六朝時期南方的自然聚落
-
四、屯、邨與村及「村」的通稱化
-
五、餘論
-
-
張國剛-唐代鄉村基層組織及其演變
-
一、引言
-
二、鄉制的特色
-
三、里正及其職能
-
四、鄰保與村坊
-
五、鄉治的困境
-
六、結語
-
-
劉淑芬-香火因緣─北朝的佛教結社
-
一、引言
-
二、從造像記的文本談起
-
三、北朝的義邑
-
四、區域性的差別
-
五、結語
-
-
黃寬重-宋代基層社會的權力結構與運作─以縣為主的考察
-
一、引言
-
二、以縣衙為中心的基層事務與人際關係
-
三、基層武力的發展及轉變
-
四、財政結構的變化與地方勢力的興起
-
五、士人與鄉土意識的型塑
-
六、結語
-
-
林麗月-俎豆宮牆—鄉賢祠與明清的基層社會
-
一、引言
-
二、典型在望:地方廟學與鄉賢祠祀的制度化
-
三、榮顯父祖:入祀鄉賢的營求與冒濫
-
四、禮失於野:基層教化與地方祀典的變奏
-
五、榮辱之間:鄉賢、祀典與國家權力的消長
-
六、結語
-
-
劉錚雲-鄉地保甲與州縣科派—清代的基層社會治理
-
一、引言
-
二、保甲與里甲名目
-
三、私派差徭
-
四、地方與保長
-
五、鄉約應差
-
六、鄉保受難與得利
-
七、基層治理
-
八、結語
-
-
巫仁恕-官與民之間—清代的基層社會與國家控制
-
一、引言:清代基層社會史研究的轉向
-
二、基層控制組織的建立與演變
-
三、基層控制組織的運作與特點
-
四、基層控制組織的成效與弊端
-
五、基層社會組織與基層控制組織的分合
-
六、基層社會與國家控制的互動
-
七、結語
-
- 英文目次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