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收拾書包成佛去!:達賴喇嘛給初發心修行人的第一個錦囊

出版日期
2019/07/01
閱讀格式
PDF ; EPUB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869785907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佛陀的法教,賦予我一生無窮無盡的內在力量,
這個令人解脫的方法,
任何有意學習、修持離苦之道,
進而實現人類潛能的人,都能獲得!
~達賴喇嘛

自稱就像「半個科學家,坐在法座上」的達賴喇嘛,
對於學習佛法,抱持理性的態度,
他鼓勵佛法素人,一定要觀察、思辨、面對疑慮、解決問題,
要像個科學家一樣,客觀理性、實事求是。

迷信盲信,絕非佛陀教我們面對生命的態度,
尊者教我們,從認識身心是什麼,決定自己要怎麼活,
到找個好老師,幫自己安排禪修,
開始鍛煉自心,磨練智慧,邁向解脫,
請這麼清楚理性的學佛。

我們宛如明珠一顆的心,現在沾滿了無明業習的塵垢,
要破迷除暗,需要學習,需要聞思修,
尊者教你「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認識佛法基本盤,
「理性學佛」的那瀾陀智慧傳統,
歡迎想「和無明一刀兩斷」的你!


本書由達賴喇嘛尊者分享他一生所修持、關於正等正覺道的佛教法教,為「智悲文庫」系列叢書之一,以如何升起正智慧,在當代實踐戒、定、慧三學為目標。
全書內容豐富、次第分明。從介紹四法印為始,根據中觀應成派的觀點說明緣起、空性等重要的佛教觀念,以及二諦、認知論、現象學,使我們的心靈探索奠基在理性之上。對於如何選擇合格的上師、與上師建立適當關係、安排禪修的學習、如何面對死亡、如何幫助垂死者等,以及業與業報,皆有詳盡探討。閱讀本書不僅能賦予我們生起力量去創造自己希望的未來,過著健康、有益、充滿意義的生活,更快達成修行的目標。
佛教修行的入門資訊
這本書主要談論佛教修行基礎等重要主題,幫助我們把焦點放在值得投入時間和精力的事物之上,為佛法修行建立穩固的基礎。全書內容特別是為了從來沒有接觸過佛法或沒有佛教相關知識背景的人所設計,並且因應現代生活的需求,以嶄新的模式來呈現傳統的法教。
用解脫自在的方式看待世界
緣起、空性,是佛教教義裡非常重要的核心概念,它讓我們了解原本熟悉的事物──尤其是我們的自我──其實不如它們所顯現地那般存在。我們必須去發掘究竟的實相,這個實相並不破斥世界的存在,反而讓我們用一種嶄新、令人解脫自在的方式去看待世界。
怎麼選擇合格的上師
本書中解釋了不同種類的上師,以及好的上師所必須具備的特質、如何與上師建立關係等等,若師生關係出現問題時,又該如何有技巧地表達自己。因為在修行上,我們必須有傑出上師的指引,不能憑自己的喜好;最糟糕的是,不合格的上師可能會帶領我們走上邪道。所以要成為一名善於接受、感受敏銳的弟子,方能確實利益到修行。
全方位認識禪修
我們需要認識禪修的種類,並且知道如何安排一座適合自己的禪修,諸如正確的坐姿、透過觀呼吸來靜心等前行,都能夠使禪修變得容易;念誦那些能夠把心導向善念的偈頌,也可以使心安頓下來,在持誦時,觀想自己在諸佛菩薩面前,會使持誦變得特別真誠深切。禪修,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心的明性和覺性。
你能決定要怎麼活
我們檢視自己,為什麼分心散亂而偏離修行的道路?這是因為耽溺於來自他人和感官對境的歡樂,以及對任何痛苦或失望所生起的憎恨,那種只顧追求今生的快樂的態度,使我們忙著要他人和環境去順應自己眼前的願望,忽略了要去創造幸運來世、解脫和正等正覺之因。應用「禪觀死亡」,能有助於去除你死我活的競爭心態,並且定下清楚的「要怎麼活」的優先順序。
  • 緣起 一座智慧與慈悲的橋梁
  • 尊者導言 那瀾陀傳統,理性學佛之必要╱達賴喇嘛尊者
  • 執筆者序 智悲文庫,給佛法素人的祝福╱比丘尼圖丹.卻准
  • 致謝辭 願珍貴佛法永住世╱比丘尼圖丹.卻准
  • 第一章 你相信「四法印」嗎?
    • 四法印是佛教根本教義
    • 世俗和勝義二諦的本質
  • 第二章 獲得不受欺誑的知識
    • 三種對境,三種量
    • 七種覺知
    • 量與非量
    • 三種現量
    • 比量
    • 譬喻量
    • 聖教量
    • 應用三重分析
    • 深思經文的推論
    • 中觀應成派對「量」的獨特觀點
    • 知道我們有一個正因和正量
    • 比量與禪修
  • 第三章 自我的基礎:身與心
    • 「現象」的分類
    • 五蘊
    • 十二處和十八界
    • 心識分為心與心所
    • 五遍行
    • 五別境
    • 十一種善心所
    • 六種根本煩惱
    • 二十種隨煩惱
    • 四異轉
    • 分別知和無分別知
  • 第四章 選對上師,成為合格弟子
    • 依止具格上師的重要性
    • 「上師」在當代的定義與認證
    • 三種修行與三種上師的關係
    • 如何探究各種上師的特質
    • 認識發展完善特質的三種上師
    • 有崇高頭銜不等同實際所修證量
    • 好弟子的特質像善法容器
  • 第五章 如法理性,依止上師
    • 人身難得可貴,起信學習法教
    • 上師是好嚮導,遵循才得受益
    • 看見上師的特質而培養信任
    • 看見上師的仁慈力
    • 視上師為佛
    • 虔敬心的角色
    • 以上師為自身行為的依止
    • 對待上師應有的行為
    • 「太親近」可能變太傷心
    • 談談藏傳最受爭議的兩件事
    • 當上師提出奇怪的要求
    • 當上師過世的時候
    • 理性看待師生關係
  • 第六章 如何安排一座禪修
    • 禪修的種類
    • 修道次第
    • 六種前行
    • 正行和迴向結行
    • 道次第主題的相互關係
    • 每座修法之間的休息
    • 請法,領受加持,獲致證悟
  • 第七章 心、身和投生
    • 心和大腦,互有因果關係
    • 心性如明鏡
    • 從因果肯定有「輪迴投生」的存在
    • 佛陀對投生問題的回應
  • 第八章 充滿意義的人生本質
    • 三士道以解脫為目標
    • 珍貴人身具有的潛能
    • 我們與聖哲都有的能力
    • 人身好修行,創造正覺因
    • 擷取人身精髓,得未來安樂
    • 世間八法遮目,如何自主自在?
    • 看清世間八法的過患
  • 第九章 超越今生的正面特質
    • 思量死亡無常,能離世間八法
    • 從思量死亡功課中做好準備
    • 以慧眼看見其他的生命形式
    • 死亡時懷抱恐懼還是希望?
    • 死亡的過程
    • 面對死亡的正確應用能幫助自他
    • 頗瓦,遷識的條件與啟發
  • 第十章 業和業報
    • 因果業報法則
    • 業的共的特徵
    • 業的不共特徵
    • 十不善業相續繫縛
    • 持修善業得無限利益
    • 業的深重標準
    • 辨別善業與不善業
    • 業與當前的道德議題
  • 第十一章 業果
    • 行為分生三種結果
    • 業種子成熟順序
    • 決定受業和不定受業
    • 當業成熟時
    • 業如何運作
    • 思量業與業報的利益
  • 第十二章 業的運作
    • 引業與滿業
    • 共業與不共業
    • 自性罪和佛制罪
    • 思業、思已業和意業
    • 表業與無表業
    • 善業、惡業及其業果
    • 清淨惡業,究竟離苦
    • 創造我們的未來
    • 世間善業的造作與影響
    • 業的錯綜複雜性
    • 創造投生上三道,解脫覺醒之因
    • 更深入觀看因果關係
    • 下士道:結論
  • 附錄 辭彙解釋
  • 延伸閱讀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