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詮釋的多向視域:中國古典美學與文學批評系論

出版日期
2016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571516998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本書分為二輯,輯一是中國古典美學系列論述,包括儒道的存有論美學、詩畫的藝術美學、常民的生活美學。輯二是中國古典文學批評系列論述,包括辭賦、詩詞、小說的實際批評及其理論意義。這些篇章,雖然寫成於不同時期,論題也非同一體系;但是,在「詮釋的多向視域」這一基本理念的統攝之下,作者堅信:從反思、批判而進行「對話」的過程中,找到詮釋視域的轉向,這是學術創變必經之路,也是學術之有「史」的因素條件。因此,諸篇論文儘管並非全書章節統整之作,卻都以作者一致性的學術理念與方法學寫成,每篇皆先反思前行研究者既已展現的多向詮釋視域,針對代表性成說,提出批判,從而轉向作者所另闢的詮釋視域,創發新問題與新觀點;然後,運用充要的史料、適當的方法,經由精密的文本分析、邏輯推演而論證之。因此,每篇皆兼具獨發之創見與嚴密之論證。
  • 序:臺灣鄉下人與中國古典 呂正惠
  • 導 言
  • 輯一:中國古典美學系論
    • 論先秦儒家美學的中心觀念與衍生意義
      • 一、引言
      • 二、存在秩序美及其理據
      • 三、主體人格美及其形上性格
      • 四、生命存在美學於藝術實踐及理論上的衍生意義
      • 五、結論
    • 從莊子「魚樂」論道家「物我合一」的藝術境界及其所關涉諸問題
      • 一、引言
      • 二、「魚樂」境界就是「物我合一」的藝術境界
      • 三、李普斯「移情說」不能解釋莊子「物我合一」之境界
      • 四、「物我合一」的兩重境界
      • 五、如何達到道家「物我合一」的藝術境界
      • 六、結語
    • 中國古典詩對畫家能有什麼啟示?
      • 一、引言
      • 二、中國詩、畫具有同質互涵的美感
      • 三、中國詩、畫都是主體心靈境界的表現
      • 四、「無理而妙」的宇宙觀及其層次
      • 五、虛實相生的表現原則
      • 六、結論
    • 我們都可以是生活的藝術家
      • 一、什麼是生活?
      • 二、讓我們重新想想:什麼才是真正的生活?
      • 三、對於生活而言,「適意就是美」!
      • 四、保持生活的自主性
      • 五、從最平常的事物中體味樂趣
      • 六、從每件事物過程的本身去體味樂趣
      • 七、讓自己經常保持適度的「匱乏感」
      • 八、生活須要的不是理論,而是用心與實踐
    • 我們在靜默裡遇見天地的大美
      • 一、遺忘太陽的現代人們
      • 二、用什麼樣的心,就看到什麼樣的天地
      • 三、天地的大美是什麼?
      • 四、怎樣才能見到天地的大美?
      • 五、結語
    • 附錄一:可以期待的勝事──評論《江山勝事──侯吉諒書畫集》
    • 附錄二:我能站在歷史的那個位置?──評論《自然與藝境──林永發水墨畫創作理念與作品解析》
  • 輯二:中國古典文學批評系論
    • 漢代文人「悲士不遇」的心靈模式
      • 一、引言
      • 二、「悲士不遇」心靈模式的形成與發展
      • 三、漢代文人「悲士不遇」心靈模式實質經驗與觀念內容之共同特徵
      • 四、結論
    • 漢代「楚辭學」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意義
      • 一、引言:中國「楚辭學」與「文學批評史」的新視域
      • 二、漢代「楚辭學」發生的因素與本質的構成
      • 三、漢代「楚辭學」的類型
      • 四、漢代「楚辭學」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意義
      • 五、結語
    • 漢代「賦學」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意義
      • 一、引論
      • 二、漢代「賦學」在文學批評理論上的涵義
      • 三、漢代「賦學」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影響效用的價值
      • 四、結論
    • 宋代「以詩為詞」現象及其在中國文學史論上的意義
      • 一、引論
      • 二、宋代「以詩為詞」現象的三層義
      • 三、「以詩為詞」現象在中國文學史論上的意義
      • 四、結論
    • 宋代「詩詞辨體」之論述衝突所顯示詞體構成的社會文化性流變現象
      • 一、引論
      • 二、文學家的存在情境及主體意識結叢
      • 三、先驅性詞作多是「常民意識」的表現
      • 四、「分流」與「同源」二種辨體論述的衝突
      • 五、「分流論述」對詞體本質所作的定義
      • 六、「同源論述」對詞體本質所作的定義
      • 七、結論
    • 試析東坡〈念奴嬌〉兼論幾個相關問題
      • 一、先辨明二個相關問題
      • 二、〈念奴嬌〉文本詮釋
      • 三、何謂「豪放」?「豪放」可以概括東坡所有詞風嗎?
    • 超曠與頹放──論一種「詭言型」的詩詞
      • 一、引言:問題的導出及理論基礎
      • 二、「詭言型」詩詞的特殊表現方式及其詮釋原則
      • 三、「似超曠而實頹放」之「詭言型」詩詞的特殊表現方式及其情意內容
      • 四、餘音:「詭言型」詩詞乃是「詭譎性」之生命存在經驗的文本化
    • 中國古典小說名著的文化原料性、不定式文本再製與多元價值兌現
      • 一、引論
      • 二、中國古典小說名著所隱涵的「文化原料性」
      • 三、中國古典小說名著的「不定式文本再製」
      • 四、中國古典小說名著的「多元價值兌現」
      • 五、結語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