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不只是「風景」的視野:後革命時代兩岸現當代文學比較論

出版日期
2017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571517407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只有在對周圍外部的東西沒有關心的『內在的人』(inner man)那裡,風景才能得以發現。風景乃是被無視『外部』的人發現的。」──柄谷行人《日本現代文學的起源》

本書所謂「後革命時代」的兩岸現當代文學比較論,指涉的是在世界冷戰消逝、大陸改革開放、台灣解嚴的新歷史語境下,藉由重新聯繫與考察魯迅、陳映真、茹志鵑、王安憶、莫言、龍瑛宗、路遙、汪曾祺、陸文夫、陳若曦、張大春、駱以軍等代表作家及重要作品,從主題影響、思潮淵源、接受典律、主體比較及想像參照等多種比較視野與類型,分析它們當中的國民性精神交鋒、社會主義思想辯證、抒情與人民性的交會,以及不同歷史語境下的類似主體的交集與差異等等。一方面擴充兩岸現當代文學的共相與特殊性的一些理解進路,二方面證成與強化在兩岸互為他者的凝望下,雙方的文學、歷史與主體,不僅僅只是對方旁觀與靜態審美的「風景」,更是相互介入與督促進步的重要精神力量。
  • 以掌擊牆(序) /金理
  • 第一章 緒論:為了焦慮的求索
  •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第二節 概念界定與方法
    • 第三節 重要文獻評述
    • 第四節 章節重點
  • 第二章 主題影響與衍義論
    • 第一節 前言:如何影響、怎樣衍義
    • 第二節 魯迅在台灣的基本脈絡(一九二五-二○一○)
      • 一、日據時期的魯迅小說、翻譯與傳播(一八九五-一九四五)
      • 二、戰後初期(一九四五-一九四九)的魯迅傳播與影響
      • 三、戒嚴時期(一九四九-一九八七)下的魯迅「研究」與影響
      • 四、解嚴(一九八七)到二十一世紀初的魯迅出版與研究
    • 第三節 陳映真早期小說對魯迅的國民性思考的接受與衍義
      • 一、從陳映真早期小說的特殊性談起
      • 二、病體之一:〈死者〉和〈蘋果樹〉中的眾人和看客
      • 三、病體之二:〈那麼衰老的眼淚〉、〈將軍族〉的女性問題
  • 第三章 思潮淵源與關係論
    • 第一節 前言:思潮淵源與個人關係
    • 第二節 陳映真、茹志鵑與王安憶的淵源與文學影響考察
      • 一、陳映真、茹志鵑與王安憶在美期間對「社會主義」的對話與異見
      • 二、個人與國家關係的再辯證-作為一種文學動力的陳映真(之一)
      • 三、在神靈之愛的照耀下-作為一種文學動力的陳映真(之二)
    • 第四節 陳若曦早期文學的「社會主義」感覺結構的再解讀
      • 一、底層經驗與感時憂國-陳若曦早期「社會主義」感覺的發生與形成
      • 二、個人、集體關係及其縫隙-陳若曦文革小說中的「社會主義」視野(之一)
      • 三、工人主體性-陳若曦文革小說中的「社會主義」視野(之二)
  • 第四章 接受視野與典律論
    • 第一節 前言:接受場域與典律生成
    • 第二節 解嚴後莫言及其它大陸作家/作品在台灣的引進概況
    • 第三節 莫言在台灣的接受史與價值強調面向
      • 一、從現實到「文學」:莫言作品在台灣出版的「接受」流變
      • 二、從鄉土與後現代
  • 第五章 主體比較與發展論
    • 第一節 前言:出入歷史的主體比較
    • 第二節 龍瑛宗〈植有木瓜樹的小鎮〉與路遙〈人生〉比較
      • 一、第三世界小知識分子敘事:陳有三與高加林二元對立姿態的發生及後果
      • 二、他方有退路-高加林與現代教育的關係及出路
    • 第三節 後現代中的復古救贖-汪曾祺、陸文夫、張大春後期主體的一種比較
      • 一、文人畫與文人化:汪曾祺晚期《文與畫》
      • 二、互助、唯美與文化保存:陸文夫《人之窩》的烏托邦書寫
      • 三、「啟蒙」之外的「文化中國」:張大春《戰夏陽》、《春燈公子》與《一葉秋》的藝術性與現實性
  • 第六章 想像參照與藝術論
    • 第一節 前言:雙重視野的想像參照
    • 第二節 從台灣外省小說家的大陸書寫流變談起
    • 第三節 不只是審美的意圖:《遠方》的兩岸底層書寫
      • 一、觀看台灣
      • 二、觀看大陸
    • 第四節 後現代以後怎麼辦?-《遠方》的藝術觀推進
  • 第七章 結論:不只是「風景」的視野
  • 代後記:一些小事
  • 主要參考及引用文獻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