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只有在對周圍外部的東西沒有關心的『內在的人』(inner man)那裡,風景才能得以發現。風景乃是被無視『外部』的人發現的。」──柄谷行人《日本現代文學的起源》
本書所謂「後革命時代」的兩岸現當代文學比較論,指涉的是在世界冷戰消逝、大陸改革開放、台灣解嚴的新歷史語境下,藉由重新聯繫與考察魯迅、陳映真、茹志鵑、王安憶、莫言、龍瑛宗、路遙、汪曾祺、陸文夫、陳若曦、張大春、駱以軍等代表作家及重要作品,從主題影響、思潮淵源、接受典律、主體比較及想像參照等多種比較視野與類型,分析它們當中的國民性精神交鋒、社會主義思想辯證、抒情與人民性的交會,以及不同歷史語境下的類似主體的交集與差異等等。一方面擴充兩岸現當代文學的共相與特殊性的一些理解進路,二方面證成與強化在兩岸互為他者的凝望下,雙方的文學、歷史與主體,不僅僅只是對方旁觀與靜態審美的「風景」,更是相互介入與督促進步的重要精神力量。
本書所謂「後革命時代」的兩岸現當代文學比較論,指涉的是在世界冷戰消逝、大陸改革開放、台灣解嚴的新歷史語境下,藉由重新聯繫與考察魯迅、陳映真、茹志鵑、王安憶、莫言、龍瑛宗、路遙、汪曾祺、陸文夫、陳若曦、張大春、駱以軍等代表作家及重要作品,從主題影響、思潮淵源、接受典律、主體比較及想像參照等多種比較視野與類型,分析它們當中的國民性精神交鋒、社會主義思想辯證、抒情與人民性的交會,以及不同歷史語境下的類似主體的交集與差異等等。一方面擴充兩岸現當代文學的共相與特殊性的一些理解進路,二方面證成與強化在兩岸互為他者的凝望下,雙方的文學、歷史與主體,不僅僅只是對方旁觀與靜態審美的「風景」,更是相互介入與督促進步的重要精神力量。
- 以掌擊牆(序) /金理
- 第一章 緒論:為了焦慮的求索
-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第二節 概念界定與方法
-
第三節 重要文獻評述
-
第四節 章節重點
-
-
第二章 主題影響與衍義論
-
第一節 前言:如何影響、怎樣衍義
-
第二節 魯迅在台灣的基本脈絡(一九二五-二○一○)
-
一、日據時期的魯迅小說、翻譯與傳播(一八九五-一九四五)
-
二、戰後初期(一九四五-一九四九)的魯迅傳播與影響
-
三、戒嚴時期(一九四九-一九八七)下的魯迅「研究」與影響
-
四、解嚴(一九八七)到二十一世紀初的魯迅出版與研究
-
-
第三節 陳映真早期小說對魯迅的國民性思考的接受與衍義
-
一、從陳映真早期小說的特殊性談起
-
二、病體之一:〈死者〉和〈蘋果樹〉中的眾人和看客
-
三、病體之二:〈那麼衰老的眼淚〉、〈將軍族〉的女性問題
-
-
-
第三章 思潮淵源與關係論
-
第一節 前言:思潮淵源與個人關係
-
第二節 陳映真、茹志鵑與王安憶的淵源與文學影響考察
-
一、陳映真、茹志鵑與王安憶在美期間對「社會主義」的對話與異見
-
二、個人與國家關係的再辯證-作為一種文學動力的陳映真(之一)
-
三、在神靈之愛的照耀下-作為一種文學動力的陳映真(之二)
-
-
第四節 陳若曦早期文學的「社會主義」感覺結構的再解讀
-
一、底層經驗與感時憂國-陳若曦早期「社會主義」感覺的發生與形成
-
二、個人、集體關係及其縫隙-陳若曦文革小說中的「社會主義」視野(之一)
-
三、工人主體性-陳若曦文革小說中的「社會主義」視野(之二)
-
-
-
第四章 接受視野與典律論
-
第一節 前言:接受場域與典律生成
-
第二節 解嚴後莫言及其它大陸作家/作品在台灣的引進概況
-
第三節 莫言在台灣的接受史與價值強調面向
-
一、從現實到「文學」:莫言作品在台灣出版的「接受」流變
-
二、從鄉土與後現代
-
-
-
第五章 主體比較與發展論
-
第一節 前言:出入歷史的主體比較
-
第二節 龍瑛宗〈植有木瓜樹的小鎮〉與路遙〈人生〉比較
-
一、第三世界小知識分子敘事:陳有三與高加林二元對立姿態的發生及後果
-
二、他方有退路-高加林與現代教育的關係及出路
-
-
第三節 後現代中的復古救贖-汪曾祺、陸文夫、張大春後期主體的一種比較
-
一、文人畫與文人化:汪曾祺晚期《文與畫》
-
二、互助、唯美與文化保存:陸文夫《人之窩》的烏托邦書寫
-
三、「啟蒙」之外的「文化中國」:張大春《戰夏陽》、《春燈公子》與《一葉秋》的藝術性與現實性
-
-
-
第六章 想像參照與藝術論
-
第一節 前言:雙重視野的想像參照
-
第二節 從台灣外省小說家的大陸書寫流變談起
-
第三節 不只是審美的意圖:《遠方》的兩岸底層書寫
-
一、觀看台灣
-
二、觀看大陸
-
-
第四節 後現代以後怎麼辦?-《遠方》的藝術觀推進
-
- 第七章 結論:不只是「風景」的視野
- 代後記:一些小事
- 主要參考及引用文獻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