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按照佛教的說法,「十二因緣」是統攝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三世的因果鏈條,現世的果必然有過去世的因,現世的因必將引出未來世的果。
十二因緣的關係序列依次為: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處、六處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
在因果輪迴過程中,眾生根據自己的生前行為的因種所結的果報分別生於天、人、鬼、畜、獄、阿修羅六道中。六道中,人、天、阿修羅三道為善業之果,樂多苦少乃至純樂無苦,稱「三善道」;鬼、畜、獄三道為惡業之果,多苦少樂乃至純苦無樂,稱「三惡道」。佛典說:眾生自無生以來,在六道中死了又生,生了又死,出此入彼,無休無止,就像車輪轉動不停,稱「六道輪迴」。
一、地獄
地獄是六道中最苦處,眾生依生前所做的惡業的輕重和性質,所入地獄的刑罰、苦痛有種種差別。一般分八熱地獄、八寒地獄。八熱地獄從淺至深依次為:第一,等活地獄。其中眾生相殘殺,死已復甦,反復受苦,備受煎熬。第二,黑繩地獄。獄卒們將罪人放置於熱鐵上,以鐵繩纏身,刀斫鋸解等。第三,眾合地獄,又譯「堆地獄」。獄中大石山兩兩相對,罪人被驅入山間,兩山自然相合,擠壓罪人,並有大鐵象踐踏,石磨碾壓等酷刑。第四,喚地獄,亦譯「號叫地獄」。大略多以鑊湯熬煮罪人,或置於鐵蒸籠中蒸,鐵釜中煎烤,罪人號叫不止,慘不忍聞。其業因「嗔恚懷毒害,殺生血汗手,造諸雜惡行」。第五,大叫喚地獄。亦以大鐵鑊等煎煮罪人,罪人的痛苦比叫喚地獄更深,叫喚聲更大,其業因「常習眾邪見,為愛網所覆,造此卑陋行,墮大喚地獄」。第六,燒炙地獄,又名「炎熱地獄」。驅罪人入鐵城中,四周起火,或於鐵室內、鐵樓上、鐵陶中受猛火燒炙之苦。第七,火燒炙地獄,亦叫「大熱地獄」。獄卒用鐵叉挑罪人置大火上燒,乃至推入大火炕等。第八,無間地獄。以其中罪人晝夜受苦,無休息間歇之時而得名。有剝皮、火輪輾、鐵城火燒等酷刑。為犯五無間業、五逆等極重罪者墮之處。在無間地獄四周各有屍骨爛漿、焰漿、兇器、屠刀葉林四種。
與八熱地獄相對,還有八大寒獄,分別為………。
十二因緣的關係序列依次為: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處、六處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
在因果輪迴過程中,眾生根據自己的生前行為的因種所結的果報分別生於天、人、鬼、畜、獄、阿修羅六道中。六道中,人、天、阿修羅三道為善業之果,樂多苦少乃至純樂無苦,稱「三善道」;鬼、畜、獄三道為惡業之果,多苦少樂乃至純苦無樂,稱「三惡道」。佛典說:眾生自無生以來,在六道中死了又生,生了又死,出此入彼,無休無止,就像車輪轉動不停,稱「六道輪迴」。
一、地獄
地獄是六道中最苦處,眾生依生前所做的惡業的輕重和性質,所入地獄的刑罰、苦痛有種種差別。一般分八熱地獄、八寒地獄。八熱地獄從淺至深依次為:第一,等活地獄。其中眾生相殘殺,死已復甦,反復受苦,備受煎熬。第二,黑繩地獄。獄卒們將罪人放置於熱鐵上,以鐵繩纏身,刀斫鋸解等。第三,眾合地獄,又譯「堆地獄」。獄中大石山兩兩相對,罪人被驅入山間,兩山自然相合,擠壓罪人,並有大鐵象踐踏,石磨碾壓等酷刑。第四,喚地獄,亦譯「號叫地獄」。大略多以鑊湯熬煮罪人,或置於鐵蒸籠中蒸,鐵釜中煎烤,罪人號叫不止,慘不忍聞。其業因「嗔恚懷毒害,殺生血汗手,造諸雜惡行」。第五,大叫喚地獄。亦以大鐵鑊等煎煮罪人,罪人的痛苦比叫喚地獄更深,叫喚聲更大,其業因「常習眾邪見,為愛網所覆,造此卑陋行,墮大喚地獄」。第六,燒炙地獄,又名「炎熱地獄」。驅罪人入鐵城中,四周起火,或於鐵室內、鐵樓上、鐵陶中受猛火燒炙之苦。第七,火燒炙地獄,亦叫「大熱地獄」。獄卒用鐵叉挑罪人置大火上燒,乃至推入大火炕等。第八,無間地獄。以其中罪人晝夜受苦,無休息間歇之時而得名。有剝皮、火輪輾、鐵城火燒等酷刑。為犯五無間業、五逆等極重罪者墮之處。在無間地獄四周各有屍骨爛漿、焰漿、兇器、屠刀葉林四種。
與八熱地獄相對,還有八大寒獄,分別為………。
- 引言
-
第一章 生命與輪迴
-
第一節 佛陀及其對諸生命現象的體悟
-
一、地獄
-
二、餓鬼
-
三、畜牲
-
四、天
-
五、阿修羅
-
六、人
-
-
第二節 藏傳佛教的生命構造理論
-
第三節 《度亡經》與藏人的生死觀
-
第四節 秘密修持與不生不滅
-
-
第二章 超越與悲憫
-
第一節 釋尊的解脫與下凡-活佛的原型
-
第二節 三身學說與前活佛轉世
-
第三節 菩薩道與大慈大悲-活佛思想的永恒主題
-
一、菩薩:佛陀觀的演變
-
二、菩薩的德行
-
三、菩薩的十地
-
-
-
第三章 歷史與機緣
-
第一節 活佛轉世思想的孕育-三大法王與化身說
-
第二節 政教合流-活佛轉世產生的歷史契機
-
一、苯教徒參與政事管理
-
二、苯教思想對國政的干預
-
-
第三節 明鑒與啟迪-活佛轉世制度的終極構建
-
-
第四章 境界與利他
-
第一節 噶瑪噶舉的正統教法與活佛轉世
-
一、小乘佛教階段
-
二、大乘佛教階段
-
三、金剛乘佛教
-
-
第二節 活佛的正見
-
第三節 活佛的神通
-
一、心理性質的神通現象
-
二、內心世界與外部世界接合的異常現象
-
-
-
第五章 活佛轉世範例-噶瑪巴傳承概述
-
第一節 噶瑪噶舉派創始人第一世活佛都松欽巴
-
第二節 神通廣大的第二世活佛噶瑪拔希
-
第三節 博學多才、政教並重的第三世活佛攘迥多傑
-
第四節 超凡脫俗的第四世活佛若必多傑
-
第五節 永樂大帝的摯友第五世活佛德新瀉巴
-
第六節 富有創造精神的第六世活佛通哇敦丹
-
第七節 戰事風雲中馬不停蹄的第七世活佛曲扎嘉措
-
第八節 才華橫溢的第八世活佛彌覺多傑
-
第九節 棄門戶之見、取各派之長的第九世活佛旺秋多傑
-
第十節 顛沛流離、毀譽參半的第十世活佛確央多傑
-
第十一節 英年早逝的第十一世活佛益西多傑
-
第十二節 「出污泥而不染」的第十二世活佛絳曲多傑
-
第十三節 「瘋智瑜伽士」第十三世活佛堆都多傑
-
第十四節 精通工藝的第十四世活佛台喬多傑
-
第十五節 娶明妃還俗的第十五世噶瑪巴活佛卡覺多傑
-
-
第六章 活佛轉世細則
-
第一節 第十六世噶瑪巴及其佛行事業
-
第二節 圓寂
-
第三節 活佛的葬禮
-
第四節 遺囑
-
1 神諭
-
2 占卜
-
3 觀湖
-
-
第五節 尋訪
-
第六節 認定剃度
-
第七節 坐床
-
第八節 活佛的日常生活和學習
-
- 結語
-
主要參考資料
-
1 藏文
-
2 漢文
-
3 英文
-
- 後記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