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韋伯方法論文集

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3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570841473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韋伯─近代社會學之父
西方現代社會學及公共行政學最重要的創始人之一

本書對於瞭解韋伯在「哲學」與「宗教社會學」方面的研究,尤其是《新教的倫理與資本主義的精神》一書的概念,具有根本的重要性。其中,韋伯對社會科學的方法論與邏輯學的反省,值得關心社會科學與人文學科領域中哲學概念的讀者費心細讀。更重要的是,韋伯探討的主題不侷限於一般所說的「方法論」問題,而是擴展到了知識理論與邏輯學的分析、乃至更根本的「知識」或「科學」的意義問題。

在〈羅謝與肯尼士和歷史的國民經濟學之邏輯問題〉一文中,韋伯使用直白易懂的文字,透過實例探討許多相關連的「基本的邏輯-方法學的問題」。〈社會科學的與社會政策的知識之“客觀性”〉則討論「理想典型式的概念建構」及社會科學與社會政策的知識之「客觀性」。對於韋伯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一書中所探討的主體:「資本主義的“精神”」,是如何被建構及研究的議題,可自〈「文化科學的邏輯」這個領域的一些批判性的研究〉一文中一窺端倪。。對於如何掌握「歷史學的對象是什麼」及「歷史學之邏輯上的本質」這類與研究工作息息相關的問題,韋伯也在本書中作了詳細討論。

本書另外收錄韋伯對當時新康德主義法哲學家史坦樂(RudolfStammler,1856-1938)及德國國民經濟學家布倫塔諾(LujoBrentano,1844-1931)著作的評論。其中論及韋伯的方法論思想中最重要的側面,包括如何在文化研究中對「經驗上的詮釋」或「釋義學上的詮釋」這二條進路做出區分、「事實」與「價值」的區別、「價值關連」學說、研究客體之建構,以及「理想典型」的概念等。

最後,在〈社會學與經濟學的諸科學之“價值中立”的意義〉一文中,韋伯提出對於「價值中立」這個概念提出最深入、細膩、且完整的分析與論述。韋伯認為知性、倫理與心的判斷各有其必須遵守的法則,不能以知性的認知結果去譴責心的感受或倫理判斷。心和倫理判斷是不受指揮、也不能被指揮的,也由此可知,知性的法則的侷限。這種「知、情、意」三分而各有其「固有法則性」的想法,可以說是韋伯的思想的「人學基礎」。
  • 譯者序
  • 中譯本導讀
    • 壹、本書與韋伯的《科學學說文集》
    • 貳、關於本書之翻譯
    • 參、韋伯與國民經濟學
    • 肆、個別文章導論
      • 〈羅謝與肯尼士〉
      • 〈弁言〉、〈客觀性〉與〈文化科學的邏輯〉
      • 〈史坦樂之“克服”唯物論的歷史觀〉一文及其〈補遺〉
      • 〈邊際效用學說與“心理物理學的基本法則”〉
      • 〈“能量學的”文化理論〉
      • 〈社會學與經濟學的諸科學之“價值中立”的意義〉
  • 參考書目
  • 凡例
  • 羅謝與肯尼士和歷史的國民經濟學之邏輯問題
    • 文前說明
    • I.羅謝的“歷史的方法”
    • II.肯尼士與「非理性」問題
    • III.肯尼士與「非理性」問題(續)
  • 弁言
  • 社會科學的與社會政策的知識之“客觀性”
    • I
    • II
  • 在「文化科學的邏輯」這個領域的一些批判性的研究
    • I.與愛德華‧麥耶的論辯
    • II.歷史的因果考察中的「客觀的可能性」與「適當的起因造成」
  • 史坦樂之“克服”唯物論的歷史觀
    • I
    • II
    • II
    • IV
  • 《史坦樂之“克服”唯物論的歷史觀》一文之補遺
  • 邊際效用學說與“心理物理學的基本法則”
  • “能量學的”文化理論
  • 社會學與經濟學的諸科學之“價值中立”的意義
    • I
    • II
  • 人名譯註
  • 韋伯年表
  • 人名索引
  • 概念索引
  • 出版地 臺灣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