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中國史新論:古代文明的形成分冊

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6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860481723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由於考古材料不斷的出現,傳世文獻所楬櫫的中國上古史不斷地受到新材料的挑戰,舊有的理解框架也處於分崩離析的邊緣,一個新的「古代文明的形成」靜待學者開闢。

《中國史新論:古代文明的形成分冊》的編輯企圖繼承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李濟先生編輯《中國史待定稿》的精神,以跨學科的宏觀視野,透過學者的綜合,開啟透析東亞大陸古代文明的幾扇窗口,讓我們了解青銅器如何在東亞大陸出現?展現出何種空間分布的特徵。「文明」的關鍵元素:文字書寫系統如何出現?漢字文化圈何時過長江?如何在東亞地區紮下不可動搖的基礎?拋棄傳世文獻的框架,如何了解晚商王朝政治社會與經濟結構?西周早期的危機,如何造就西周王朝「人文的國家」的性格?殷墟青銅器的風格如何被社會性地使用?秦如何從一個偏處西隅的小封國,逐步地邁向帝國?考古發現,如何重構此一過程?透過這些窗口,架構起一個新的審視空間,也同時框出未來努力的方向。

梅建軍的〈中國的早期銅器及其區域特徵〉是到目前為止關於中國早期銅器研究最有系統最完整的論文,從他所謂「區域特徵」,可以看出中國早期銅器都出現在草原或森林草原地帶,其中並沒有容器,而多是工具、兵器與裝身具(如戒指、手環、胸頸飾、耳環等),是草原畜牧族群的物品。

陳昭容的〈早期漢字文化圈形成〉放下無解的新石器時代陶文,聚焦在早商以來在不同材質的書寫載體上的文字,包括在甲骨、陶器與銅器的的文字,明顯與後來殷墟的文字有連結,當時漢字已經形成應無疑問。更重要的她以青銅器銘文的時空分布進行分析,解釋早期漢字如何一步一步擴展領域,成為中國的共同書寫系統。這篇文章,無疑也是到目前為止,此一領域最持平、最重要的論文。

在〈「殷周革命」新論──邁向「人文的」國家〉一文,黃銘崇採取了一個不同的寫作風格來面對此一課題,利用了許多學者的研究,重新將西周早期的歷史,以最符合邏輯推理的方式,進行了一個新的敘述。本文的意圖是重新界定「殷周革命」,把這場文化的革命,視為一個規模小且文化落後的族群在強大的「帝國」的壓力下,處心積慮的經營,逐漸擴張,意外地在一場大決戰中擊敗一個龐大的「帝國」。為了要穩定政治情勢而在政治與文化戰略上,王朝的決策者採取了部分激進,部分保守的彈性策略,努力經營,終於在超過百年以後,屬於周的新文化內涵成形而一舉改變禮制,完成「殷周革命」。同時,也企圖解釋西周意識形態中的「人文的」特質必須從周族群如何在邊緣地帶結合異文化的「朋友」,建構西土聯盟,接受「天命」傳統,目睹意外的勝仗,面臨崩解的危機,置死地而後生,與眼前的敵人結盟而跨入異域面對未知的敵人,最終化敵為友,建構了八百年的王朝。

陳芳妹的〈青銅器「風格」的社會性使用與典型殷墟風格的成立〉論文討論到「社會性使用」(socialuse)在其他學者的論述中雖然也有涉及,但並未清楚地界定。在此一論文中將社會性使用做了比較完整的論述,這是很重要的貢獻。


延伸閱讀:
中國史新論:基層社會分冊
中國史新論:生活與文化分冊
中國史新論:思想史分冊
中國史新論:美術考古分冊
中國史新論:法律史分冊
中國史新論:宗教史分冊
中國史新論:性別史分冊
中國史新論:科技與中國社會分冊
中國史新論:醫療史分冊
  • 《中國史新論》總序 / 王汎森
  • 導言:古代文明的形成 —— 內容、結構與前景 / 黃銘崇
  • 中國的早期銅器及其區域特徵 / 梅建軍
    • 一、研究歷程的回顧
    • 二、中國西北地方的早期銅器新發現及其科學分析
    • 三、由西北看中原和北方地區早期銅器及其區域特徵
    • 四、西北、中原和北方之間的聯繫或互動
    • 五、結語
  • 早期漢字文化圈形成的探索 / 陳昭容
    • 一、前言
    • 二、從早商到中商 —— 書寫載體多樣呈現
    • 三、晚商四土 —— 中原和周邊
    • 四、先周及商周之際
    • 五、西周 —— 文字一統
    • 六、周秦之際的西秦與南楚
    • 七、春秋以降 —— 漢字文化圈擴大到長江以南
    • 八、結語
  • 晚商王朝的政治地景 / 黃銘崇
    • 一、導論 —— 政治地景
    • 二、生態 / 經濟地景
    • 三、社會地景
    • 四、結論:雛形帝國
  • 「殷周革命」新論 —— 邁向「人文的」國家 / 黃銘崇
    • 一、前言
    • 二、西周政治與文化的人文主義色彩
    • 三、西周轉向人文主義的歷史背景
    • 四、周殷族群關係與西周禮器制度的變遷
    • 五、殷周革命新論
  • 青銅容器「風格」的社會性使用 —— 以殷墟 II 墓葬為例 / 陳芳妹
    • 一、前言 —— 所謂「社會性使用」
    • 二、銅容器數量所顯示的墓主地位
    • 三、紋飾的「風格」與社會階層化關係
    • 四、社會使用群在器類組合上的共享與區分
    • 五、大容量方形器與圓形器的風格與階層的區分現象
    • 六、數量及風格成套的新價值觀
    • 七、銅兵器的社會性使用
    • 八、餘論
  • 中國古代從封國到帝國的考古學觀察 —— 以秦文化的研究為中心 / 滕銘予
    • 一、從封國到帝國的歷史學考察
    • 二、考古學意義上的秦文化
    • 三、考古學所見秦文化的形成與發展
    • 四、秦文化社會基本組織成員構成的變化
    • 五、秦文化統治集團成員構成的變化
    • 六、結語
  • 英文目次
  • 出版地 臺灣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