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科學既是歷史產物,又有固定形貌。
以「發展」和「結構」兩個面向貫穿,
回答「科學」之為何物,以及如何走到如今的面貌。
本書是一本科學通史,討論的時間貫穿兩千年,爬梳從古代到文藝復興為止,人類對於宇宙天地和周遭事物的認識,以及認知觀如何演變的過程,呈現出每個時代人們因應各自不同的觀念、知識和技術背景與限制,如何提問和回答瞭解自然科學的問題,並走到現在的科學。
作者將主題聚焦在西方自然哲學家對天(heaven)、地(earth)與物質(matter)的各種理論與觀念的發展上,換言之,即以宇宙論(含天文學)、動力學和物質理論(含化學)等內容。
有感於台灣科學史研究幾乎全盤以中國科學史為主,以西方科學史為研究主體的專業科學史家極少,也多偏重於生物與醫療史。而以華文出版的近代科學思想與觀念的歷史研究,包括翻譯作品,都少到堪稱可憐。在此背景下,作者對於台灣在西方科學史的華文研究上近乎一片空白而感到驚懼,致力於填補這個空白,並且想問所有讀者:我們真的以為自己對西方科學史很熟悉嗎?我們對於「科學」真的夠理解嗎?我們對於西方「科學史」這門研究領域的文獻、發展和演變都一定程度的掌握嗎?甚至,我們對於西方文化與它之所以呈現今日面貌的瞭解夠充分了嗎?
另一方面,西方科學史的研究趨勢自1980年代以後就朝向重建一個史觀而前進,這也驅使作者迎向挑戰,試圖建立理論模型、模塑科學在歷史上的發展與演變、建構史觀。在這本書中,作者將人類知識發展演變史視為「問題與回答的歷史」,提供讀者一扇理解西方科學的「歷史本質」的窗口:科學的歷史哲學特殊之處在於處理知識的演變。
作者將人類知識發展演變史視為「問題與回答的歷史」,在此「問與答」的認知結構中,一組相關問題產生於特定時代背景,蘊涵可能形成的合理答案,但也受到該特定背景的約束,答案因此受限。但是一旦答案被提出來,就會產生更多衍伸問題,帶來更多答案,塑造一個新的時代背景,產生一組新的概念、知識與實作方式,如此構成一個問與答不斷循環的認知結構。循環性構成一種模式,因此「背景-問題框架-答案-新背景…」就成一個科學知識變遷的模式──可稱為「問題發展框架」。
科學史是否可以用「問題―解答」的科哲框架來書寫定位?作者用一本書的寫作回答了這個問題,這本書堪稱作者的野心之作。
本書行文流暢,理路清晰,取得可讀性和學術性的平衡,亦補足了台灣在西方科學史的缺如,介紹讀者應該要認識的西方科學史上重要觀念、理論與思想,也提供了完整的思想背景。本書內容可謂在華文世界極為少見,形式、風格、與理論架構更是只此一家,值得一讀。
各界推薦
專文推薦
陳恆安(成大歷史系副教授)
郭文華(陽明大學STS所教授、EASTS國際期刊主編)
楊倍昌(成大微免所教授,台灣STS學會前任理事長)
聯合推薦
李尚仁(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
祝平一(史研院史語所研究員)
張隆志(中研院台史所副所長)
高涌泉(台大物理系教授)
楊植勝(台大哲學系副教授)
黃俊儒(中正大學通識中心教授)
李元希(中正大學地球與環境科學系系主任)
朱家安(哲學雞蛋糕腦闆)
以「發展」和「結構」兩個面向貫穿,
回答「科學」之為何物,以及如何走到如今的面貌。
本書是一本科學通史,討論的時間貫穿兩千年,爬梳從古代到文藝復興為止,人類對於宇宙天地和周遭事物的認識,以及認知觀如何演變的過程,呈現出每個時代人們因應各自不同的觀念、知識和技術背景與限制,如何提問和回答瞭解自然科學的問題,並走到現在的科學。
作者將主題聚焦在西方自然哲學家對天(heaven)、地(earth)與物質(matter)的各種理論與觀念的發展上,換言之,即以宇宙論(含天文學)、動力學和物質理論(含化學)等內容。
有感於台灣科學史研究幾乎全盤以中國科學史為主,以西方科學史為研究主體的專業科學史家極少,也多偏重於生物與醫療史。而以華文出版的近代科學思想與觀念的歷史研究,包括翻譯作品,都少到堪稱可憐。在此背景下,作者對於台灣在西方科學史的華文研究上近乎一片空白而感到驚懼,致力於填補這個空白,並且想問所有讀者:我們真的以為自己對西方科學史很熟悉嗎?我們對於「科學」真的夠理解嗎?我們對於西方「科學史」這門研究領域的文獻、發展和演變都一定程度的掌握嗎?甚至,我們對於西方文化與它之所以呈現今日面貌的瞭解夠充分了嗎?
另一方面,西方科學史的研究趨勢自1980年代以後就朝向重建一個史觀而前進,這也驅使作者迎向挑戰,試圖建立理論模型、模塑科學在歷史上的發展與演變、建構史觀。在這本書中,作者將人類知識發展演變史視為「問題與回答的歷史」,提供讀者一扇理解西方科學的「歷史本質」的窗口:科學的歷史哲學特殊之處在於處理知識的演變。
作者將人類知識發展演變史視為「問題與回答的歷史」,在此「問與答」的認知結構中,一組相關問題產生於特定時代背景,蘊涵可能形成的合理答案,但也受到該特定背景的約束,答案因此受限。但是一旦答案被提出來,就會產生更多衍伸問題,帶來更多答案,塑造一個新的時代背景,產生一組新的概念、知識與實作方式,如此構成一個問與答不斷循環的認知結構。循環性構成一種模式,因此「背景-問題框架-答案-新背景…」就成一個科學知識變遷的模式──可稱為「問題發展框架」。
科學史是否可以用「問題―解答」的科哲框架來書寫定位?作者用一本書的寫作回答了這個問題,這本書堪稱作者的野心之作。
本書行文流暢,理路清晰,取得可讀性和學術性的平衡,亦補足了台灣在西方科學史的缺如,介紹讀者應該要認識的西方科學史上重要觀念、理論與思想,也提供了完整的思想背景。本書內容可謂在華文世界極為少見,形式、風格、與理論架構更是只此一家,值得一讀。
各界推薦
專文推薦
陳恆安(成大歷史系副教授)
郭文華(陽明大學STS所教授、EASTS國際期刊主編)
楊倍昌(成大微免所教授,台灣STS學會前任理事長)
聯合推薦
李尚仁(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
祝平一(史研院史語所研究員)
張隆志(中研院台史所副所長)
高涌泉(台大物理系教授)
楊植勝(台大哲學系副教授)
黃俊儒(中正大學通識中心教授)
李元希(中正大學地球與環境科學系系主任)
朱家安(哲學雞蛋糕腦闆)
- 推薦序 從「起始值」開始的「連續」科學史――理工人的科學哲學鷹架
- 推薦序 一本開啟新路徑的科學史著作
- 推薦序 天問2
- 推薦序 有語問蒼天:順著《人類怎樣質問大自然?》看科學史
- 自序
- 致謝
-
第一問 對史前人類,大自然是什麼?人類文明的起源
-
原始生活:石器與史前人類的日常生活
-
狩獵與農耕
-
史前信念系統的儲藏與傳播
-
古蘇美人與古埃及人的文明
-
工具、技術、藝術、自然知識與科學
-
-
第二問 自然哲學與科學是什麼?本書的取向
-
自然哲學:一個字源與知識分類的考察
-
科學是什麼?定義的嘗試
-
本書各章內容
-
-
第三問 如何寫自然哲學與科學史?科學編史方法學的問題
-
如何寫科學史?內在史和外在史的二分法與其不滿
-
科學編史的多元實作
-
知識變遷的理論化歷史:問題發展框架作為編史學的理論架構
-
-
第四問 天體規律是怎麼產生的?科學的萌芽
-
秩序:數、形狀與規律
-
太陽運動規律的建立
-
星體位置的指認
-
行星的位置與太陽周年運動的軌道
-
占星學與黃道十二星座
-
抽象坐標系統的建立和宇宙的結構
-
科學的心理與文化的起源
-
-
第五問 世界根源和宇宙結構長什麼樣?希臘早期的自然哲學和宇宙論
-
米勒都的自然哲學家
-
存有與變動的問題
-
數的存有論和宇宙的模型
-
柏拉圖的自然哲學
-
-
第六問 萬物都有其目的?亞里斯多德的自然哲學體系
-
萬物由什麼組成?萬物的形式與質料
-
某物是什麼?物的本性(質)與實體
-
某物有什麼?物的範疇與存有
-
存有與變動
-
一般變動理論
-
宇宙與自然現象
-
-
第七問 如何用幾何說明天象?希臘數學天文學和宇宙論的發展
-
幾何學
-
天文學的研究工具
-
幾何天文學和宇宙論
-
托勒密的天文學和宇宙論
-
-
第八問 如何調和理性與信仰?中世紀的科學
-
中世紀的「科學」觀
-
中世紀的學術與科學概覽
-
自然哲學:亞里斯多德主義的興起
-
中世紀運動理論的發展與演變
-
-
第九問 徵象能揭露自然嗎?文藝復興的徵象主義與化合哲學
-
文藝復興科學的形象爭議
-
煉金術
-
徵象主義
-
帕拉塞瑟斯的徵象主義與化合哲學
-
從中世紀到文藝復興的科學思想發展
-
-
第十問 宇宙的中心在哪裡?文藝復興的新宇宙論和新天文學
-
尼可拉的思辨宇宙論:不受限定的宇宙
-
為什麼哥白尼會提出日心說?歷史背景
-
哥白尼的太陽中心說
-
布魯諾的無限宇宙
-
- 跋 未盡的旅程
- 注釋
- 參考文獻
- 圖片來源說明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