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中國窪地:一部內亞主導東亞的簡史

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7
閱讀格式
EPUB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869541824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帝國不過是窪地!
儒家士大夫眼中的帝國盛世,正是內亞秩序抵達中國的起點,
當它被中國窪地消耗之後,就變成文明的灰燼。

劉仲敬解構中國系列
「秩序輸出論」的古代中國版和演講版
附大量插圖

中國從古至今都是秩序窪地
「中國窪地」是一種隱喻,它指的不是中國所處在歐亞大陸東端上的地理低地,而是指和內亞相比,中國在政治秩序和文明上一直是被輸入區域,是技術、文明發和秩序的窪地。中國只能向朝鮮、日本輸出,而無法向西方輸出,這本身就說明了中國政治窪地的性質。

這和我們耳熟能詳的「歷史」的看法大不一樣。中國怎麼會是秩序窪地?中國不是四大文明古國且唯一存續至今嗎?中國不是具有五千年文明,擁有燦爛的文化和科技(四大發明)嗎?中國不是只有到了腐敗顢頇的晚清,才在鴉片戰爭所代表的西方帝國主義勢力的入侵下,屈辱地衰落了嗎?

實際上,上述「歷史事實」僅僅存在一百多年,是由晚清的華夏士大夫階層「製造」出來的神話,屬於事後建構,「中國」作為國家存在至今也只有一百多年,古代東亞從來不存在一個叫「中國」的國家。

古代中國史,是被內亞秩序主導的歷史
東亞大陸上目前可證的最古老國家,是商周。而商周的出現,是居住在草原邊緣的殷人部落和居住在周人部落,各自扼住內亞通道、憑藉內亞的軍事技術才有機會崛起,整合周圍的華夏部落的結果。其中最核心的技術是馬拉戰車(軍事技術)和祭祀(組織技術)都是來自內亞,經由草原通道而傳播。

作者認為,華夏諸國所在的東亞大陸,一開始是沒有能力產生強大秩序的,其文明開端就被來自內亞的政治秩序所主導。而這一幕場景,在後面的千年中一次一次上演。一部東亞大陸的古代史,幾乎等同於內亞主導東亞的歷史。

秦國和趙國的軍國主義,是內亞先進軍事技術輸入使然(胡服騎射)。北魏隋唐,本質上是來自內亞的鮮卑國家主導了東亞大陸而建立的朝代。即便是最有中國屬性的宋代,也是建立在晚唐五代內亞武士的殘餘秩序之上。而元帝國和清帝國不用說,則是覆蓋了東亞和內亞的大型超級帝國。

在劉仲敬看來,東亞古代歷史上存在一個「蠻族替代模型」。隋唐時期的人口,已非漢魏人口,這個人口替代和政治重建是第一個模型,此後成為東亞古代史常態。時間越來越快,週期越來越短。可以用該模型解釋的政權有:隋唐、遼金、蒙元、滿清,合計累計千年之久,佔了中國史一半以上的時間。

其步驟是:一、邊界外組織力量強大的胡人部落,闌入組織力弱、瀕臨崩潰的中國;二、游牧轉為定居,原有的部落結構變為封建結構,長老和武士自動變成領主。三、用儒家士大夫的衣缽掩蓋自己的蠻族出身,用官吏管理順民,武士變成官僚體系的一部分。

鮮卑人的北魏隋唐,契丹人和女真人的遼金,蒙古人和滿洲人的元清,都是內亞秩序進入中國這塊巨大的秩序窪地後而建立的政權。同時也因為巨大窪地的文明腐蝕作用,而不可避免地費拉化。所謂費拉化,就是皇權專制大一統制度下的臣民散沙,無組織性,無戰鬥力,技術演化停滯。這些大一統政權一旦封閉鎖國,切斷了內亞的技術輸入通路,就是其衰落之始,只能再次被內亞新來的秩序所主導。當然到了晚清,新的政治秩序來自海上。

為什麼貌似落後的內亞可主導東亞呢?
而為什麼內亞會主導東亞呢?一則是內亞處在兩河流域文明中心向外擴散的旋轉門上,本身就承受著巨大的技術更新和秩序更迭,從而成為輸出中心。內亞一點都不落後,它的技術更新能力非常強大;二則是內亞的地理形貌,是一望無際、暢通無阻、便於騎馬民族流通的草原「海洋」。

在劉仲敬看來,其實有兩個海洋,一個是大航海通道,一個是橫跨歐亞大陸、西至波蘭草原東到滿洲利亞的內亞海洋。在近代西方文明入侵東亞之前,秩序(技術和文明)就是從內亞海洋通道抵達東亞,入侵並主導中國。換言之,歷史上東亞政權被征服、被迫西化(胡化)的鴉片戰爭已經多次發生了。

今天的中國,依舊被共產秩序主導
近代西方秩序借道海洋而抵達東亞,用所謂的船堅砲利打開國門。這就是西方對東方的軍事技術優勢,而這種技術優勢,在古代內亞則是馬拉戰場、胡服騎射等等。而軍事技術的背後則是政治秩序。近代以來,西方主導中國的秩序有兩種,一直是殖民主義,一種是共產主義。

在反帝愛國的宣傳下,我們通常把西方殖民主義的入侵視為惡,當然中國的官方教育,則把同樣來自西方(蘇聯)的共產主義的入侵,視為對中國的拯救。然而在劉仲敬看來,無論其善惡,它們同樣都是在內亞勢力主導的東亞天下秩序解體後,一波秩序替代另一波秩序繼續主宰東亞的結果。

在劉仲敬的解釋體系裡,晚清以來東亞的政治秩序之所以被殖民主義和共產主義主宰,更能彰顯出東亞乃是秩序的窪地。因為大自然厭惡真空,秩序生產力強的地方,自然而然的就會被秩序生產力弱的地方造成的低氣壓所吸引,導致秩序從一方輸入到另外一方。所以,殖民主義在因為歐戰的因素而逐漸撤離中國之後,只有蘇聯才有辦法填補東亞這塊巨大的秩序真空。

共產主義秩序在短短幾幾十年就主宰了東亞的中國、朝鮮和越南,然而,共產主義秩序卻沒辦法主宰歐洲國家。為什麼呢?這裡面隱藏的,就是東亞歷史上從來沒有人提及的大哉問,這個大哉問又和東亞歷史的真相密切相關——那就是,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秩序的窪地,而西方的歐洲正是秩序的源頭。
  • 書封
  • 目錄
  • 第一講 外伊朗黃金時代的內亞秩序
    • 01、內亞是文明輸出的旋轉門
    • 02、雅利安洪水後的世界
    • 03、三種組織形態:蠻族和文明的化合產物
    • 04、薩珊王朝的王中王結構
    • 05、教團的治國術和儒生的治國術
    • 06、粟特.突厥共生系統的出現
    • 07、鐵礦的經營者和推銷者
    • 08、突厥人入侵波斯的真相
    • 09、一個中亞玻璃碗吃掉梁武帝國家財政
    • 10、阿拉伯人征服波斯
    • 11、伍麥亞王朝很像早期滿洲人
    • 12、伊斯蘭國際主義vs.阿拉伯部族主義
    • 13、征服者君主和降虜的聯盟
    • 14、突厥人的軍事兄弟會制
    • 15、安史之亂是內亞輸出革命
    • 16、波斯文官和突厥禁衛軍
    • 17、內亞古老多樣性的喪失
    • 18、中亞的包稅制和東亞的單一稅制
    • 19、蘇菲主義的盛行和中亞的費拉化
  • 第二講 內亞海洋與帝國制序
    • 01、最初的文明產生於西亞
    • 02、高地型和濕地型文明
    • 03、草原型文明的特點
    • 04、商周替代的內亞因素:戰車
    • 05、秦趙軍國主義和內亞的技術輸入
    • 06、換個角度看統一和分裂
    • 07、內亞海洋的形成和回鶻的經紀人角色
    • 08、內亞武士輸送線的中斷和唐朝的滅亡
    • 09、義子體制
    • 10、遼金元清的雙元帝國
    • 11、楊家將,最後的內亞武士
    • 12、大清和內亞的關係
    • 13、海路取代草原的近代
    • 14、東亞史上多次發生「鴉片戰爭」
    • 15、儒家歷史學者的粉飾和無視
  • 第三講 從華夏到中國
    • 01、中國是非常晚近的發明
    • 02、華夏文明本身的遲滯性
    • 03、文明東擴的兩條主要路線和兩條次生路線
    • 04、殷商體制削減了東亞文明的複雜性
    • 05、周人的和平和禮儀
    • 06、戰國末期到漢魏的大一統之形成
    • 07、漢唐之間沒有連續性
    • 08、府兵制、雇傭兵和藩鎮之亂
    • 09、再度打通東亞和中亞通路的元帝國
    • 10、明清上層社會的創新枯竭
    • 11、晚清的華夏士大夫發明民族
    • 12、國共兩黨的組織資源由蘇聯輸入
    • 13、新中國的本質是外來組織對本土社會的征服
    • 14、國共兩黨的神話體系
    • 15、歷史必須為中國重新定位
    • 16、只能在世界史框架下思考東亞
  • 附 錄 劉仲敬答問選錄
  • 版權頁
  • 出版地 臺灣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