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中華秩序追求與華夷論辨:近世以來東亞知識人的鄉愁

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5/05/22
閱讀格式
EPUB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570876239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十七世紀以後,
中國與朝鮮的關係是「父子關係」,
與日本的關係是「養父子關係」,
與越南的關係是「兄弟關係」,
臺灣孤懸海外,發展出獨特的「遺民關係」型的中華意識。



《中華秩序追求與華夷論辨:近世以來東亞知識人的鄉愁》嘗試提煉出一個簡要關係,說明17世紀以後東亞知識人圍繞在中華秩序上的複雜關係,依其地理遠近或屏障的難易程度,以及政治、文化的吸收深淺,分成了數種關係。

本書分上下兩篇,含緒論共計12章,【上篇】分析近世知識人追求中華秩序的四種關係類型,是作為宏觀的整體視野,來看待東亞區域的發展趨勢,【下篇】則以比較微觀的個別視角,或以知識人,或以官員訪問,或以漂流人事件等,扣緊「華夷論辨」涉及敏感的「中華╱中國」意識,佐證前面所爬梳的四種關係類型。
  • 封面
  • 書名頁
  • 作者簡介
  • 目次
  • 序 東亞歷史地平線上「中華」的呼喚/黃俊傑
  • 自序
  • 緒論 近世東亞「中華秩序」的多元體系及其關係類型
    • 一、前言
    • 二、中華秩序的多元體現:「自成天下」與「各有中國」
    • 三、近世東亞儒者對「中華秩序」追求的親屬關係類型
    • 四、結語:兩種「鄉愁」的中華秩序
  • 上篇 近世儒者追求中華秩序的四種關係類型
    • 上篇引言
    • 第一章 朝鮮儒者「小中華」意識中的自我情感因素
      • 一、前言:父子關係型的小中華意識
      • 二、「小中華」意識中的「檀君」與「箕子」情感
      • 三、華夷變態中的「唯我是華」之自任情感
      • 四、結語
    • 第二章 朝鮮朱子學者的「真儒」與「道統」之論
      • 一、前言:真儒、醇儒與俗儒
      • 二、真儒典範與全體大用之學
      • 三、真儒在朝鮮與道脈之傳
      • 四、千載何以無真儒?真儒何以難為?
      • 五、結語
    • 第三章 從東亞視域看鄭成功形象的「中華」意識之爭
      • 一、前言
      • 二、鄭成功形象在日本的脈絡性轉換:「大和魂」取代「中華心」
      • 三、近代中國作為「恢復中華」形象的鄭成功
      • 四、日據時期台灣鄭成功形象的爭議:中華心與大和魂之爭
      • 五、鄭成功「奉明正朔」在朝鮮士大夫引起的激盪
      • 六、結語:作為遺民的中華意識
    • 第四章 日本德川時代神儒兼攝學者對「神道」「儒道」的解釋特色
      • 一、前言
      • 二、日本「神道」的內涵與對中國「儒道」之對抗
      • 三、神、儒之道的共通性:「神儒合一」與「神儒一其揆」
      • 四、神、儒之道的緊張性焦點:堯舜禪讓與湯武放伐
      • 五、結語:兼論主體性膨脹的問題
    • 第五章 從近世「王道」到近代「皇道」的轉折
      • 一、前言
      • 二、江戶時代:「王道」注入「神道」內涵階段
      • 三、明治維新至戰前:「王道」轉折到「皇道」內涵階段
      • 四、結語
    • 第六章 越南「史臣」與「使臣」對「中國」意識的分歧比較
      • 一、前言
      • 二、史臣「各帝其國,各華其華」的「中國」思維
      • 三、使臣的「同華意識」與「競華意識」
      • 四、結語:三種中華意識的比較
  • 下篇 華夷論辨中的「中國/中華」意識
    • 下篇引言
    • 第七章 明代朝鮮與琉球關係的中國因素
      • 一、前言
      • 二、朝貢體系下的朝鮮、琉球關係比較
      • 三、國書回覆所涉及的「中國因素」
      • 四、對漂流人處置的「中國因素」
      • 五、結語:「中國因素」與「周邊國因素」之間
    • 第八章 朝鮮陽明學者鄭霞谷與朱子學者閔彥暉的華夷論辨
      • 一、前言
      • 二、鄭霞谷對「和議」的權變理解
      • 三、既奉「正朔」是否行「跪拜」之爭
      • 四、出仕標準之爭議
      • 五、「正統與非正統」之辨
      • 六、結語:陽明學對朱子學華夷論的挑戰
    • 第九章 日本德川學者的「夷夏之辨」思想論爭及其轉變
      • 一、前言
      • 二、「倭」字考證
      • 三、誰是「中華」?
      • 四、「中華論」的脈絡性轉移
      • 五、「中華」論爭的消逝:幕末支那論的「緣起」
      • 六、結語:國家名稱的詞語「誤解」問題
    • 第十章 透過他者以窺自我:晚清官員訪日所投射的中華形象
      • 一、前言
      • 二、甲午戰前的中國投射話語
      • 三、文明教育比較下所投射的中華落後形象
      • 四、民族挫折感所投射的中華形象
      • 五、結語
    • 結論 思考「中華秩序」的方法
      • 一、中華情感在東亞近世以來脈絡性的多元辯證關係
      • 二、中華道統的「互為傳遞」與「互為轉移」關係
      • 三、中華秩序追求過程中「求同共異」的方法論
  • 誌謝
  • 參考書目
  • 版權頁
  • 封底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