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世人對於勞思光先生之認識,多以其對哲學的鑽研而有極大的學術貢獻;同時,對於其具有主體自由「承擔精神」的文化人格而推崇備至。然而,勞先生旅居香港,參與芳洲詩社,實為一具有詩創文人身分,卻未被普遍認識。
二○○四年三月六日,作者參與《思光詩選》首次讀書會,自此感受勞先生詩歌之生命活動;二○一二年五月,與林碧玲等十一位教授述解《勞思光韋齋詩存述解新編》一書出版;二○一五年八月至二○一九年一月,執行「勞思光哲學與詩文研究:勞思光哲學與詩文研究」之子計畫「勞思光韋齋詩的生命境界及其文學價值」。此期間針對勞先生詩詞創作進行研討,本書即作者近年來探討勞思光韋齋詩詞發表的論文集成,彰顯勞先生詩學的深厚蘊致而燭照生命的價值。
二○○四年三月六日,作者參與《思光詩選》首次讀書會,自此感受勞先生詩歌之生命活動;二○一二年五月,與林碧玲等十一位教授述解《勞思光韋齋詩存述解新編》一書出版;二○一五年八月至二○一九年一月,執行「勞思光哲學與詩文研究:勞思光哲學與詩文研究」之子計畫「勞思光韋齋詩的生命境界及其文學價值」。此期間針對勞先生詩詞創作進行研討,本書即作者近年來探討勞思光韋齋詩詞發表的論文集成,彰顯勞先生詩學的深厚蘊致而燭照生命的價值。
- 自序
-
文化人的情意與詞心—論韋齋詞的生命情境與懷抱
-
一 前言
-
二 研究緣起與研究範圍—「韋齋」詞與韋齋「詞」
-
三 韋齋詞文本之詮釋
-
四 韋齋詞之內涵
-
五 韋齋詞之形式表現
-
六 結論—展露主體的生命情調
-
-
試論韋齋詞的生命情懷—以感傷為基調的呈現
-
一 前言
-
二 韋齋詞的情感內涵—感傷的基調
-
三 韋齋詞的感傷表現手法
-
四 韋齋詞的感傷意義
-
五 結論
-
-
試論韋齋詞的文化心靈與意涵
-
一 前言
-
二 勞先生內在生命的價值取向
-
三 感悟—生命之痛與文化之悲
-
四 韋齋詞的文化心靈與意涵
-
五 結論
-
-
勞思光韋齋詞的寫作手法與生命情調再探
-
一 前言
-
二 韋齋詞展現之生命情調
-
三 韋齋詞之寫作手法
-
四 結論—一生的漂泊,孤高的情懷
-
-
試論勞思光韋齋詞的孤高意涵
-
一 前言
-
二 孤高形象的展現—凝望的姿態與行為
-
三 孤高主體的揭櫫—收結的傷感與豪氣
-
四 孤高情懷的透顯—形式的疑問與肯定
-
五 孤高生命的意義—自覺的放逐與回歸
-
六 結論
-
-
勞思光韋齋詞的詮釋回顧
-
一 前言
-
二 韋齋詞詮釋之回顧與體悟
-
三 結論
-
-
時差的超越:論勞思光韋齋詩的時空感興
-
一 前言
-
二 時空感興與飄零之思
-
三 時空感興中的光陰之慨—白髮形象
-
四 時空感興中的鄉園意象—中原追尋
-
五 時差的超越—白髮形象與中原追尋
-
六 結論—文人的時空感知與生命情懷
-
-
清透與孤寒的雙重況味—從「勞思光文學」的討論出發,論韋齋詩的生命印記
-
一 前言
-
二 從對於「勞思光哲學」到「勞思光文學」的討論說起
-
三 「勞思光詩歌」呈顯的生命狀態—殘缺與寒意的現實孤獨
-
四 「勞思光詩歌」呈顯的生命意義—清透而敞亮的人生理想
-
五 結論
-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