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晚清民初詩壇見聞:今傳是樓詩話

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8
閱讀格式
PDF
學科分類
ISBN
9789869590730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計次服務

借閱規則
借閱天數 14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今傳是樓」主人王揖唐──
他是遭人謾罵的漢奸,也是留名於《國學寶典》的詩壇才子。
他將一生與詩壇前輩及當代名家交游所聞,隨筆散記於書中,
是晚清歷史文化研究的珍貴史料。

【絕版重現】重新點校、分段、增加小標題,便於檢索

★絕版史料,經典再現!

★本書包含許多與詩作相關的本事和掌故,並引錄大量詩作,一大批名流如王闓運、李鴻章、袁世凱、齊白石等,都成為詩話的對象,並有許多掌故逸事。是所有晚清民初研究者及學習者的必備之書。

「傳是樓」為清人徐乾學藏書樓之名,意為書傳後代,以期子孫續傳書中亙古不變的真理,一時傳為美談。本書作者王揖唐為彰顯其精神,以「今傳是樓」作為書齋名,並在此完成了著名的《今傳是樓詩話》。

王揖唐亦為詩人,因此常與當代雅士相互酬唱,加上王揖唐在政治界交遊廣闊,書中多涉及晚清政壇名流軼事。除引錄了大量詩作外,並述及與詩作相關的本事和掌故,適當地反映出當時文學及詩歌發展的側面紀錄,對研究晚清歷史文化者,提供不少珍貴的史料。
  • 導讀 王揖唐和《今傳是樓詩話》
  • 作者序
  • 一、何振岱詩有名句
  • 二、何振岱詩有寄託
  • 三、龔定庵推重秦敦夫
  • 四、周馥受知於李鴻章
  • 五、翁同龢以詩紀事
  • 六、康有為在日本須磨
  • 七、康有為詠元祐黨人碑
  • 八、康有為詠清友園
  • 九、詠睡詩
  • 十、袁大化詠懷長安
  • 十一、宋至詩有真趣
  • 十二、張丙是「城東七子」
  • 十三、張丙懷友人
  • 十四、張丙王城文字之交
  • 十五、「城東亡子」遺著多殘帙
  • 十六、王耒詩中有畫
  • 十七、劉銘傳詩有襟抱
  • 十八、劉銘傳兩首軼詩
  • 十九、劉銘傳喜奕棋
  • 二十、譚嗣同不知樊樊山題壁詩
  • 二十一、譚嗣同才高命薄
  • 二十二、袁世凱《戊戌大事記》
  • 二十三、王人文、趙熙相交最深
  • 二十四、趙熙詩最動鄉思
  • 二十五、詩友酬贈
  • 二十六、誦殘暑詩心地清涼
  • 二十七、俞樾詩中有隱寓
  • 二十八、乩詩不可信
  • 二十九、李慈銘自矜於其詩
  • 三十、李慈銘伉直激切
  • 三十一、鄭孝胥早睡早起
  • 三十二、金農有詩如林和靖
  • 三十三、宋元時已有「打茶圍」之稱
  • 三十四、程恩澤開有清詩體變局
  • 三十五、程恩澤遺集
  • 三十六、譚嗣同論學詩
  • 三十七、周學熙大隱於市
  • 三十八、周學熙寢饋陸放翁
  • 三十九、汪精衛題帖詩
  • 四十、王懿榮別耽風雅
  • 四十一、張謇三人聯句詩
  • 四十二、田延年詩戛戛獨造
  • 四十三、楊庶堪閒居作詩
  • 四十四、奚侗詩近散原
  • 四十五、晏殊愛才
  • 四十六、龔定庵推崇姚學塽
  • 四十七、姚學塽為浙賢尹重
  • 四十八、吳偉業有「詩史」之稱
  • 四十九、林旭才高命蹇
  • 五十、詩中善用「火」字
  • 五十一、王國維覃精漢學
  • 五十二、陳寶琛詩何減西崑
  • 五十三、秦樹聲負才使氣
  • 五十四、秦樹聲好用駢文
  • 五十五、周善培苦吟成癖
  • 五十六、周善培詩有新亭之感
  • 五十七、鄭孝胥輓江標
  • 五十八、誤寫姓氏,以詩諷之
  • 五十九、唐繼堯詩虎虎有生氣
  • 六十、白話入詩
  • 六十一、歐陽修表彰佳句
  • 六十二、拜倫詩哀感頑艷
  • 六十三、何震彞壯負才名
  • 六十四、楊壽潛傲兀自喜
  • 六十五、潘存博學多通
  • 六十六、陶然亭有今昔之感
  • 六十七、工於寫景之詩
  • 六十八、簡朝亮邈然高厲
  • 六十九、日本詩人有佳句
  • 七十、李慈銘論詩
  • 七十一、光雲錦詩詣遙深
  • 七十二、梁鼎芬拜陳寶箴墓詩
  • 七十三、陳三立孺慕之情
  • 七十四、陳三立晚年詩多變雅之作
  • 七十五、陳三立贊揚許行
  • 七十六、寶廷娶船妓去官
  • 七十七、寶廷遊山詩佳
  • 七十八、寶廷古體長詩可當遊記
  • 七十九、寶廷之子自縊殉節
  • 八十、姚永概桐城文體
  • 八十一、王闓運老年入管閣
  • 八十二、張之洞盛年與晚歲詩
  • 八十三、張之洞詩意婉約
  • 八十四、張之洞論詩
  • 八十五、張之洞自悔少作
  • 八十六、張之洞《廣雅集》未載之詩
  • 八十七、張之洞村居詩令人神往
  • 八十八、張之洞遊山詩
  • 八十九、壽富詩多散佚
  • 九十、張錫鑾武人而有詩才
  • 九十一、蔡祖年少負文名
  • 九十二、王國維詩一洗凡響
  • 九十三、陳昭常倜儻不群
  • 九十四、陳昭常情見乎詞
  • 九十五、陳昭常求才若渴
  • 九十六、胡璧城好用史事為詩
  • 九十七、張其鍠中道摧折
  • 九十八、清初詩人絕句俊逸清新
  • 九十九、蜀才三人詩
  • 一〇〇、胡思敏掛冠求去
  • 一〇一、胡思敏詩風格遒上
  • 一〇二、胡思敏嗜書如命
  • 一〇三、廣和居名菜
  • 一〇四、廣和居饄蒸山藥
  • 一〇五、張之洞喜食陶菜
  • 一〇六、林寒碧與林長民
  • 一〇七、林長民聯語
  • 一〇八、林長民題像詩
  • 一〇九、陳衍有《石遺詩話》
  • 一一〇、與陳衍文字交
  • 一一一、陳衍為「同光體」之開山
  • 一一二、陳衍白話詩
  • 一一三、張元奇才筆馳騖
  • 一一四、張元奇寫景最工
  • 一一五、宋伯魯工詩善畫
  • 一一六、宋伯魯山居詩
  • 一一七、日本碧雲湖風景
  • 一一八、于右任憂戰亂詩
  • 一一九、于右任歐遊詩
  • 一二〇、夏繼泉聲情激越
  • 一二一、張士珩林泉詠嘯
  • 一二二、李經義自輓詩
  • 一二三、李經義「婆」韻詩
  • 一二四、李家煌夙慧過人
  • 一二五、徐樹錚武人能詩
  • 一二六、徐樹錚在日本望月有感
  • 一二七、徐樹錚讀書多
  • 一二八、徐樹錚喜填詞度曲
  • 一二九、徐樹錚橫槊賦詩豪氣
  • 一三〇、輓徐樹錚聯
  • 一三一、徐樹錚收復外蒙
  • 一三二、徐樹錚尤工詞
  • 一三三、始祖由皖移滇經過
  • 一三四、東遊雜詩
  • 一三五、刪書與焚書
  • 一三六、學術專制烈於焚書
  • 一三七、詩句會有偶和
  • 一三八、陳懋鼎詩中有本事
  • 一三九、陳懋鼎杭州雜詩
  • 一四〇、與鄭孝胥酬唱詩
  • 一四一、海濱閒逸詩
  • 一四二、不食人間煙火之詩
  • 一四三、顧雲與鄭孝胥論詩最契
  • 一四四、鄭孝胥哭顧雲
  • 一四五、韓愈三上宰相書
  • 一四六、以詩諷喻
  • 一四七、古今名句相抗衡
  • 一四八、易實甫、陳仁先詠樟詩
  • 一四九、陳三立詠樟詩
  • 一五〇、古今號稱「三絕」者
  • 一五一、合肥三家詩
  • 一五二、蘇東坡最喜陶淵明詩
  • 一五三、黃仲則詩值千金
  • 一五四、湯山溫泉在明代已屬禁地
  • 一五五、范成大與楊萬里田園詩莫辨
  • 一五六、李慈銘評范楊有惡謔
  • 一五七、范成大以「乾忙」入詩
  • 一五八、詠蚊詩
  • 一五九、范仲淹詠蚊詩有寄託
  • 一六〇、蒼蠅之害甚於蚊蟲
  • 一六一、樊樊山是多產詩人
  • 一六二、李慈銘、王漁洋與列之作
  • 一六三、鄭孝胥「海藏樓」、「盟鷗榭」
  • 一六四、折節見推江湜詩
  • 一六五、七夕詩
  • 一六六、管世銘有所守也
  • 一六七、管世銘論詩
  • 一六八、黎簡詩「幽折瘦秀」
  • 一六九、黎簡作詩甘苦談
  • 一七〇、黎簡文亦奧折
  • 一七一、羅癭公托興閒適
  • 一七二、王安石憂讒畏譏
  • 一七三、紀鉅維詩宗盛唐
  • 一七四、張之洞輯《思舊集》
  • 一七五、張之洞集外詩
  • 一七六、鄧鎔詩沉博絕麗
  • 一七七、蘇東坡讀松寥詩
  • 一七八、木庵詩有晚唐風
  • 一七九、馮煦義聲著海內
  • 一八〇、馮煦壯年詩多愁苦
  • 一八一、馮煦絕句風神遒上
  • 一八二、龔鼎孳集
  • 一八三、龔鼎孳典貸結客
  • 一八四、龔鼎孳絕句豐神明秀
  • 一八五、李經達一門濟美
  • 一八六、汪榮寶沉博絕麗
  • 一八七、集句賀詩渾然天成
  • 一八八、樊樊山詩可當民國詩史
  • 一八九、趙對澂一門多能詩
  • 一九〇、趙景淑合肥才媛
  • 一九一、江雲龍詩多佳者
  • 一九二、江雲龍東坡死日生
  • 一九三、梅堯臣詩神味雋永
  • 一九四、以詩而得官職
  • 一九五、日人詩如日本料理
  • 一九六、朱家寶贈日人詩
  • 一九七、趙爾巽惓惓於《清史》
  • 一九八、何雯吐納煙霞
  • 一九九、何雯詩集中之變體
  • 二〇〇、何雯姬人久持五戒
  • 二〇一、日本詩人賴襄絕句較佳
  • 二〇二、汪宗沂論詩有精評
  • 二〇三、許承堯詩宗宋人
  • 二〇四、棗花寺掌故
  • 二〇五、桂赤為在家僧
  • 二〇六、桂赤未識鄭孝胥
  • 二〇七、桂赤早期詩作
  • 二〇八、楊增犖詩佳又精禪理
  • 二〇九、楊增犖早年之作
  • 二一〇、得閒便是主人
  • 二一一、閒中況味誰能識
  • 二一二、字裡行間見敦厚
  • 二一三、梁鼎芬讀書焦山有詩
  • 二一四、梁鼎芬棲鳳樓
  • 二一五、武昌魚入詩
  • 二一六、世運日替,今昔不同
  • 二一七、詩人窮而後工
  • 二一八、楚中三老酬唱之樂
  • 二一九、樊樊山論詩精闢
  • 二二〇、樊樊山自道詩法心得
  • 二二一、高其倬以「白燕」詩聞名
  • 二二二、袁牧推崇高其倬詩
  • 二二三、英廉詩多清言見道
  • 二二四、吳觀禮天不假年
  • 二二五、吳觀禮詩隱切朝事
  • 二二六、吳觀禮詩諷翁同龢
  • 二二七、李文安列名「城東七子」
  • 二二八、孝感白燕
  • 二二九、詞外求詞之道
  • 二三〇、胡樸安、胡懷琛兄弟均能詩
  • 二三一、林寒碧詩筆沖夷
  • 二三二、輓林長民詩
  • 二三三、黃侃詩有所諷
  • 二三四、韓桂舲題《花王閣賸稿》詩
  • 二三五、韓桂舲謁包公祠詩
  • 二三六、藉忠寅躭吟成癖
  • 二三七、汪洛年是汪康年之弟
  • 二三八、陳衍抨擊嚴嵩詩
  • 二三九、題王批《鈐山堂詩》
  • 二四〇、吳汝論東遊日本紀詩
  • 二四一、呂清揚詩抒豪情
  • 二四二、王安石絕句,前無古人
  • 二四三、陸繼輅有關合肥獻徵者
  • 二四四、黃承谷〈冷宦閒趣圖〉
  • 二四五、陸繼輅謁包公祠
  • 二四六、詩社殤詠酬唱
  • 二四七、賦京師琉璃廠詩
  • 二四八、徐宗浩題畫詩清絕可誦
  • 二四九、詩意古人早說盡
  • 二五〇、登日本摩耶山
  • 二五一、程晉芳以富室而降為簍人
  • 二五二、朱筠顧恤程晉芳見其風誼
  • 二五三、袁牧詩讚畢沅義助程晉芳
  • 二五四、詩懺數則
  • 二五五、黃淳耀香奩詩豔麗
  • 二五六、言情之作,賢者偶為之
  • 二五七、黃淳耀詩絕無懦響
  • 二五八、大寒、大熱、大風、大雨不出門
  • 二五九、康濟自身始
  • 二六〇、人間郄超不再得
  • 二六一、王再咸論史別開生面
  • 二六二、王榮寶詩隱約清超
  • 二六三、汪旭初、黃季剛稱「餘杭二妙」
  • 二六四、生日宴當戒豪奢
  • 二六五、章梫彌厲高節
  • 二六六、詠西山靈光寺池
  • 二六七、江湜、彭蘊章相知至深
  • 二六八、梁家園景物全非
  • 二六九、張之洞詩有佳句
  • 二七〇、陸游以雋語寫幽致
  • 二七一、情至文自佳
  • 二七二、點化古語更見精采
  • 二七三、張雲璈雜興詩
  • 二七四、劉學詢感事詠歌
  • 二七五、孫寒崖是廉南湖契友
  • 二七六、吳棠詩宅衷悱惻
  • 二七七、吳棠與李鴻章酬唱
  • 二七八、詩不宜歎老嗟貧
  • 二七九、詠齊山翠微亭詩
  • 二八〇、蕭德藻詩高古
  • 二八一、尤袤身後零落
  • 二八二、濮文暹擅園林觴詠
  • 二八三、濮文暹詠佛峪紅葉詩
  • 二八四、陶元藻題壁詩聞名
  • 二八五、杜濬為龔鼎孳辯誣
  • 二八六、王士禎揚州詩
  • 二八七、舒位以詩解《論語》
  • 二八八、同年嫂乃是同嚴人
  • 二八九、張元奇見酬詩
  • 二九〇、張元奇〈廠甸〉詩
  • 二九一、騎驢入詩
  • 二九二、葉堯皆詠海棠
  • 二九三、趙芾詩舉止深穩
  • 二九四、跋扈之氣見詩中
  • 二九五、賈島籍貫有爭議
  • 二九六、詠梅詩如林
  • 二九七、詠梅詩以杜工部、陸放翁最佳
  • 二九八、題俗詩佳
  • 二九九、下筆當鄭重
  • 三〇〇、詩思以偪仄而益精
  • 三〇一、姚永樸詩名為文名所掩
  • 三〇二、殷鑑不遠,覆轍相尋
  • 三〇三、戎馬倥傯不廢詩
  • 三〇四、滬上雜詩寫景工
  • 三〇五、以民命為芻狗何以善其後
  • 三〇六、「中」字之平仄
  • 三〇七、鄭孝胥悼亡詩前無古人
  • 三〇八、鄭孝胥推崇汪榮寶詩
  • 三〇九、詩中有歸隱意
  • 三一〇、陸游觀化有得
  • 三一一、陸游諷諭詩婉約
  • 三一二、陸游詩排宕開闔
  • 三一三、陸游詩句勝於司空圖
  • 三一四、鄭孝胥機杼一新
  • 三一五、談世事而敗興
  • 三一六、言不必為心聲
  • 三一七、霧淞非關祥災
  • 三一八、鄭綮之語被誤為孟浩然
  • 三一九、盧文弨與曹雪芹交誼甚深
  • 三二〇、于式枚詩少但工
  • 三二一、詩有歇後語,但不足為訓
  • 三二二、詩家慣用語有不可解者
  • 三二三、譚獻與王尚辰酬唱
  • 三二四、譚獻宰合肥時所作詩
  • 三二五、中廟為合肥勝地
  • 三二六、姜忠源高行傳佳話
  • 三二七、楊士琦一門能詩工畫
  • 三二八、楊士琦待易順鼎極厚
  • 三二九、陳士廉詩隱諷時政
  • 三三〇、胡朝梁篤志為詩
  • 三三一、胡朝梁託興深婉
  • 三三二、周樹模詩氣象宏博
  • 三三三、鄭孝胥詩中有遲暮之感
  • 三三四、陸亮臣被關軍校獄中詩
  • 三三五、陸亮臣贈在日本之小影
  • 三三六、陸亮臣遊日光詩
  • 三三七、陸亮臣以身殉父
  • 三三八、陳仁熙蹈海而死
  • 三三九、湯化龍悼亡詩纏綿哀艷
  • 三四〇、黃遠生遊美遇害
  • 三四一、哀陸亮臣等三君
  • 三四二、江湜性情中語
  • 三四三、作吏之難
  • 三四四、江湜身世坎凜
  • 三四五、江湜詩中有見道語
  • 三四六、江湜狷介自守
  • 三四七、李鴻章詩有天下之志
  • 三四八、賞丁香花詩
  • 三四九、范仲淹山水襟懷
  • 三五〇、日本使臣詠西湖
  • 三五一、吳炎世述祖德抒懷
  • 三五二、吳葆初姬彭嫣
  • 三五三、易順鼎見贈詩
  • 三五四、易順鼎有七生之說
  • 三五五、唐寅償張靈之願
  • 三五六、唐寅墓在桃花庵
  • 三五七、袁世凱詩固英雄本色
  • 三五八、袁世凱上洹酬唱之樂
  • 三五九、袁世凱諸子皆擅吟詠
  • 三六〇、彌歎袁世凱
  • 三六一、金傳是樓得名之由來
  • 三六二、合肥第二更眉樓
  • 三六三、閨人歸我十五年,作詩慰之
  • 三六四、龔鼎孳作詩予顧媚
  • 三六五、龔定庵與徐乾學緣分不淺
  • 三六六、各有獨到
  • 三六七、陳師曾工詩擅畫
  • 三六八、興學多年有成
  • 三六九、汪榮寶與鄭孝胥論詩之契
  • 三七〇、徐曦文采斐然
  • 三七一、沈宗畸詩社有《國學萃編》
  • 三七二、陳豪題畫詩至佳
  • 三七三、蔡元培題詩
  • 三七四、陸龜蒙襲用李賀詩句
  • 三七五、費念慈隱諷朝局
  • 三七六、秦淮風月詩人別感
  • 三七七、三處西湖一色秋
  • 三七八、單溥元、王揖唐兩代世交
  • 三七九、單溥元未利詩稿
  • 三八〇、曾鞏非不能詩
  • 三八一、陶子麟精刻《海藏樓詩集》
  • 三八二、鄭孝胥養生新論
  • 三八三、曾季狸有《艇齋詩話》
  • 三八四、詩法淵源有自
  • 三八五、曾幾嗜竹成癖
  • 三八六、曾幾詩在豫章、劍南間
  • 三八七、胡銓偶賦風懷,何損平生
  • 三八八、為晏殊詩隱刺宋祁辯
  • 三八九、駁朱熹批評杜甫、白居易詩
  • 三九〇、朱彞尊曝書亭遺址
  • 三九一、《江湖集》詩集南宋之大成
  • 三九二、「永嘉四靈」有別開戶牖之功
  • 三九三、符曾居室雅緻
  • 三九四、譽之太過
  • 三九五、「李杜」之李是李銜,不是李白
  • 三九六、詩有假對之法
  • 三九七、活字之妙在言外
  • 三九八、李學詩英雄已老
  • 三九九、城南歌管都消盡
  • 四〇〇、蔣士銓工長歌
  • 四〇一、蔣士銓母是奇女子
  • 四〇二、張之洞淚灑香山諷諭詩
  • 四〇三、滿漢新舊之爭尤烈
  • 四〇四、張之洞有感滿漢之爭
  • 四〇五、鄭孝胥與張之洞固有談藝之雅
  • 四〇六、姜詠牽牛詩
  • 四〇七、樊樊山題畫詩
  • 四〇八、鄭孝胥之弟詩婉約
  • 四〇九、鄭孝檉紀舊京掌故
  • 四一〇、楊萬里詩若竹枝體
  • 四一一、樂鈞古體尤工
  • 四一二、劉過詩才敏妙
  • 四一三、成文昭詩風調芊綿
  • 四一四、張之洞書扇詩
  • 四一五、陳三立、梁鼎芬詠十桂堂
  • 四一六、朱啟鈐精鑒女紅
  • 四一七、文字別有精微在
  • 四一八、黃遵憲詩一時無雨
  • 四一九、黃遵憲詩輓李鴻章不無微詞
  • 四二〇、端方詩吐屬清新
  • 四二一、詩可醫躁進,可警因循
  • 四二二、張祖繼已詩自娛
  • 四二三、妻怕罷官貧
  • 四二四、梁啟超十年以後當思我
  • 四二五、李聯奎學人之詩
  • 四二六、朱次琦老輩風趣
  • 四二七、許珏晚清通曉時務者
  • 四二八、朱祖謀詩有斷雁之感
  • 四二九、李士棻長於律詩
  • 四三〇、花之寺遊事銷歇
  • 四三一、曾燠詩妙有寄託
  • 四三二、禁洋煙詩
  • 四三三、詠鴉片詩
  • 四三四、丁寶楨詩風在中晚唐人間
  • 四三五、常熟虞山尋訪柳如是暮
  • 四三六、天津海光寺修禊紀詩
  • 四三七、七言詠物詩最難工
  • 四三八、易順鼎詩淒艷獨絕
  • 四三九、張鳴岐老筆紛披賦悼亡
  • 四四〇、曾習經以文人親穡事
  • 四四一、曾習經躬耕楊漕
  • 四四二、荷鋤寫田家風味
  • 四四三、曾習經官職與王維同
  • 四四四、篤於風義
  • 四四五、七律詩偶句以翻空對最見神力
  • 四四六、薛濤詩筆調極高
  • 四四七、白居易詠晚桃花堪稱絕調
  • 四四八、羅臺山詠盧生事
  • 四四九、杭世駿詠木棉花
  • 四五〇、孫星衍、王采薇夫婦均能詩
  • 四五一、黎簡有警句
  • 四五二、吳鎮被稱「三秋居士」
  • 四五三、春日村居琢句之工
  • 四五四、翻案詩有味外味
  • 四五五、言氏兄弟並負詩名
  • 四五六、言氏一門風雅
  • 四五七、善用虛字之妙
  • 四五八、樊樊山續婚韻事
  • 四五九、柯紹忞成都雜憶詩
  • 四六〇、徐宗浩工畫竹詩亦佳
  • 四六一、才媛許燕珍能詩
  • 四六二、國子監雙祭酒
  • 四六三、淡於酒色淡於官
  • 四六四、錢載詩造語盤崛
  • 四六五、黎簡、姚椿自成一家
  • 四六六、向乃祺詩近龔定庵
  • 四六七、盧贈白頭黃帽說承平
  • 四六八、蘇東坡以詩為詞
  • 四六九、柳永在襄陽非儀徵
  • 四七〇、好花看到半開時
  • 四七一、只有斜陽似舊時
  • 四七二、孫詒讓精於考據之學
  • 四七三、納蘭容若再生之說
  • 四七四、重修貫華閣
  • 四七五、張元濟在日本觀靜嘉堂藏書
  • 四七六、曹樹德論書法
  • 四七七、文廷式遺詩多涉同光掌故
  • 四七八、李慈銘詩諫緩修圓明園
  • 四七九、宗子威論詩貴率真
  • 四八〇、西山秘魔崖題詩
  • 四八一、輓寶廷詩
  • 四八二、寶廷送別張之洞詩
  • 四八三、張佩綸致張之洞詩
  • 四八四、張佩綸繼娶李鴻章之女
  • 四八五、張佩綸贈內詩
  • 四八六、陳寶琛與張佩綸投分尤摯
  • 四八七、陳寶琛、張之洞古義相親
  • 四八八、陳寶琛介立不苟
  • 四八九、曾國藩恢復秦淮河繁華
  • 四九〇、李白是蜀人,可見其詩
  • 四九一、「山東李白」原是「東山李白」之誤
  • 四九二、左宗棠拓土之功不可沒
  • 四九三、左宗棠有清德
  • 四九四、兄弟皆以詩名
  • 四九五、劉放園、曹經沅相互唱合
  • 四九六、曹經沅詩
  • 四九七、劉放園與湯化龍投分最深
  • 四九八、張之洞佚詩〈題校韻圖〉
  • 四九九、董文渙詩不多見
  • 五〇〇、彭玉麟篤於師門風義
  • 五〇一、祥符周氏是昆仲能詩
  • 五〇二、批廢止舊曆
  • 五〇三、劉墉工詩善書
  • 五〇四、肅順獨能傾心文士
  • 五〇五、王湘綺篤於風義
  • 五〇六、李詳懷人詩,稱其身分
  • 五〇七、李詳悲端方詩
  • 五〇八、李詳失書又得書
  • 五〇九、梁啟超遊臺雜詩
  • 五一〇、章實齋對袁牧有貶詞
  • 五一一、袁牧有名高跡近之嫌
  • 五一二、錢葆青見懷詩
  • 五一三、鄭孝胥累卻徵召
  • 五一四、鄭孝胥晚遇之說新解
  • 五一五、桐城吳直以能文稱
  • 五一六、翁方綱批弟子曹振鏞詩極嚴苛
  • 五一七、翁方綱論詩精闢
  • 五一八、詩多作不如多改
  • 五一九、詞為詩餘,體例自別
  • 五二〇、朱祖謀詞人又工詩
  • 五二一、梁鼎芬弔楊銳詩
  • 五二二、張之洞隸事遣詞偶誤
  • 五二三、張之洞晚年詩多有本事存焉
  • 五二四、郭嵩燾通曉時務
  • 五二五、姚茫父題(蓮花庵圖)詩
  • 五二六、黃遵憲懷「南學會」諸子
  • 五二七、章士釗紀戊戌長詩
  • 五二八、輓黃遵憲詩
  • 五二九、治水師者,並稱彭楊
  • 五三〇、虞山言氏兄弟能詩
  • 五三一、虞山言氏名媛輩出
  • 五三二、楊萬里詩清言見骨
  • 五三三、劉大觀詩天機清妙
  • 五三四、新名詞亦可入詩
  • 五三五、邵祖平論詩精闢
  • 五三六、嚴修廣遊四海
  • 五三七、嚴修與後輩酬唱
  • 五三八、嚴修興學第一人
  • 五三九、重披賸稿百迴腸
  • 五四〇、景肖而語工
  • 五四一、樊樊山和張之洞〈金陵雜詩〉
  • 五四二、蒯光典宏獎人才
  • 五四三、譚延闓題書畫詩
  • 五四四、張同書夙以能詩稱
  • 五四五、輓馬通伯
  • 五四六、和曹經沅詩
  • 五四七、即席賦詩唱和
  • 五四八、詠李鴻章訪美詩
  • 五四九、良鄉炒栗
  • 五五〇、周今覺為馬通伯辨誣
  • 五五一、梁啟超盛讚劉銘傳治臺之功
  • 五五二、唐鼎之詩,清迥可誦
  • 五五三、盛昱詩集由楊鍾羲刊刻
  • 五五四、盛昱哀楊銳詩
  • 五五五、高凌雯詩集將刊行
  • 五五六、日本有村皆早起
  • 五五七、夕照斜陽不宜兩見
  • 五五八、日人土屋久泰能詩
  • 五五九、汪榮寶與土屋久泰唱和
  • 五六〇、〈擊壤歌〉有不同之斷句
  • 五六一、宗汝成庚申亂後詩
  • 五六二、馬福祥妻詩清婉曠夷
  • 五六三、詩中有無火氣
  • 五六四、陳誦洛詩浩瀚中見精湛
  • 五六五、不似天人縹緲語
  • 五六六、名句出於現量
  • 五六七、〈君莫舞〉味淡聲希
  • 五六八、生物學家胡先驌能詩
  • 五六九、詩鐘
  • 五七〇、諸人聯句詩
  • 五七一、誰為營葬太平門
  • 五七二、林則徐遺札綿密無間
  • 五七三、沈瑜慶詩紀戊戌事
  • 五七四、許如蘭詩可作詩史讀
  • 五七五、齊白石詩有淡宕之致
  • 五七六、陳誦洛以詩正訛
  • 五七七、宋人五言絕句有飄逸之致
  • 五七八、六言詩最易笨滯
  • 五七九、言外得禪意
  • 五八〇、詩有八病
  • 五八一、作詩之要
  • 五八二、句反常規不可學
  • 五八三、詩貴清虛
  • 五八四、詩忌琱琢
  • 五八五、看似尋常卻艱難
  • 五八六、李賀用晦僻之調
  • 五八七、杜甫贊人食味
  • 五八八、許渾詩被鄙薄
  • 五八九、章孝標名句
  • 五九〇、李士棻名過其實
  • 五九一、儲光羲詩有可稱妙品
  • 五九二、七言近體壓卷之作
  • 五九三、杜甫稱贊蘇渙
  • 五九四、白衫舉子胸次超曠
  • 五九五、陳獻章詩可拓人心胸
  • 出版地 臺灣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