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內容簡介
在18世紀的工業革命之前,
位於東歐亞的中國,是全球貿易的主導者。
為何明清時代的嚴厲海禁,
會成為推動東歐亞圈貿易活絡的關鍵?
超越以往中國通史的朝代框架,
以「海洋史觀」「全球體系論」首創東歐亞的區域概念,
重新評價這段五百年的明清帝國海洋史。
★【專文導讀】東華大學歷史系副教授/蔣竹山
一改歐洲觀點的霸道史觀,重寫征服、開發、文明化的西方論點,用鮮明的人物生平,重構五百年明清時代:
‧一名船醫建立起百年老字號怡和洋行,更是讓英國在鴉片戰爭中獲勝的關鍵。
‧失控的鹽制度和掃蕩沿海走私,明朝鹽商只能變身倭寇頭子。
‧明朝承認與外國交易的互市,讓努爾哈赤得以用毛皮交易打造大清帝國。
‧鄭芝龍的海上霸權,源自十七世紀日本幕府頒布海禁。
◎專制就是封閉?保守就是停滯?
歐洲優越主義已經崩解,大海洋史觀才是二十一世紀的論史主流!
一直以來,西方史學界對於中國明清時代的評論都不佳,從黑格爾的停滯論,到二戰後費正清的「衝擊─回應」論,甚至連接受馬克思主義史學體系的中國史學家們,本身也將明清所屬的十四至十九世紀歸類為「封建制度的末期」,是一個封閉又陳腐的時代。
然而以往的評論觀點,都是以「陸地」出發,如今,我們以海洋上發生的運輸、交流和貿易等層面,重新評價明清帝國,並發現在近代中國被評為負面遺產的「朝貢制度」,竟是當時維繫東歐亞地區秩序的最佳經貿體系。
◎從國家到地區,當帝國本身的制度跨區發展之後
作者上田信是中國改革開放後、第一批進入中國進行實地田野調查的日本史學家,他從「交易」的基礎,解構中華文明自商周以來改朝換代的拓展過程,是不斷因「集中─分配」而集合,接著又因與新文化交流而破壞交易穩定度,導致王朝瓦解、重組。
這個拓展過程到了元朝之後,因蒙古帝國建立遍布歐亞大陸全區的交易機制,將中國納入其中的一部分。自此之後,要了解中國史,在只有包含日本與韓國的東亞空間的框架內來探討,並不完整,所以上田信在本書提出了涵蓋東南亞諸國和印度的「東歐亞」地區,才能更全面的綜觀「交易」這項商業行為如何影響從百姓生活乃至一國制度的全面影響。
◎鄭和下西洋、女真崛起,讓我們從海洋的觀點重新看陸地上的歷史大事件
除了以截然不同的面相與論點,重新評析西方史學界口中的中國停滯時代之外,上田信更以民生經濟的角度,有別於過往提出的皇帝沉迷宗教、官員壓榨百姓、歉收造成飢荒等原因,提出元朝帝國為何敗亡的真正原因,和發生動亂的「地點」有關;也提出有別於史學家認為鄭和下西洋是巨額出超的「朝貢貿易」,而是運用不需成本的「里甲制」成品,去交換東南亞各國的珍稀物品,非常划算。
自元末至鴉片戰爭,一三五一年的紅巾賊之亂到一八五一年的太平天國,橫跨五百年,明清王朝在各種層面上承襲原生北方大地的蒙古帝國,超越了自秦至宋的中華框架,無法單純用中國朝代史或歐洲開發史來定義,我們將從海洋對帝國的影響,重新評價明清時代在全球歷史中的地位。
在18世紀的工業革命之前,
位於東歐亞的中國,是全球貿易的主導者。
為何明清時代的嚴厲海禁,
會成為推動東歐亞圈貿易活絡的關鍵?
超越以往中國通史的朝代框架,
以「海洋史觀」「全球體系論」首創東歐亞的區域概念,
重新評價這段五百年的明清帝國海洋史。
★【專文導讀】東華大學歷史系副教授/蔣竹山
一改歐洲觀點的霸道史觀,重寫征服、開發、文明化的西方論點,用鮮明的人物生平,重構五百年明清時代:
‧一名船醫建立起百年老字號怡和洋行,更是讓英國在鴉片戰爭中獲勝的關鍵。
‧失控的鹽制度和掃蕩沿海走私,明朝鹽商只能變身倭寇頭子。
‧明朝承認與外國交易的互市,讓努爾哈赤得以用毛皮交易打造大清帝國。
‧鄭芝龍的海上霸權,源自十七世紀日本幕府頒布海禁。
◎專制就是封閉?保守就是停滯?
歐洲優越主義已經崩解,大海洋史觀才是二十一世紀的論史主流!
一直以來,西方史學界對於中國明清時代的評論都不佳,從黑格爾的停滯論,到二戰後費正清的「衝擊─回應」論,甚至連接受馬克思主義史學體系的中國史學家們,本身也將明清所屬的十四至十九世紀歸類為「封建制度的末期」,是一個封閉又陳腐的時代。
然而以往的評論觀點,都是以「陸地」出發,如今,我們以海洋上發生的運輸、交流和貿易等層面,重新評價明清帝國,並發現在近代中國被評為負面遺產的「朝貢制度」,竟是當時維繫東歐亞地區秩序的最佳經貿體系。
◎從國家到地區,當帝國本身的制度跨區發展之後
作者上田信是中國改革開放後、第一批進入中國進行實地田野調查的日本史學家,他從「交易」的基礎,解構中華文明自商周以來改朝換代的拓展過程,是不斷因「集中─分配」而集合,接著又因與新文化交流而破壞交易穩定度,導致王朝瓦解、重組。
這個拓展過程到了元朝之後,因蒙古帝國建立遍布歐亞大陸全區的交易機制,將中國納入其中的一部分。自此之後,要了解中國史,在只有包含日本與韓國的東亞空間的框架內來探討,並不完整,所以上田信在本書提出了涵蓋東南亞諸國和印度的「東歐亞」地區,才能更全面的綜觀「交易」這項商業行為如何影響從百姓生活乃至一國制度的全面影響。
◎鄭和下西洋、女真崛起,讓我們從海洋的觀點重新看陸地上的歷史大事件
除了以截然不同的面相與論點,重新評析西方史學界口中的中國停滯時代之外,上田信更以民生經濟的角度,有別於過往提出的皇帝沉迷宗教、官員壓榨百姓、歉收造成飢荒等原因,提出元朝帝國為何敗亡的真正原因,和發生動亂的「地點」有關;也提出有別於史學家認為鄭和下西洋是巨額出超的「朝貢貿易」,而是運用不需成本的「里甲制」成品,去交換東南亞各國的珍稀物品,非常划算。
自元末至鴉片戰爭,一三五一年的紅巾賊之亂到一八五一年的太平天國,橫跨五百年,明清王朝在各種層面上承襲原生北方大地的蒙古帝國,超越了自秦至宋的中華框架,無法單純用中國朝代史或歐洲開發史來定義,我們將從海洋對帝國的影響,重新評價明清時代在全球歷史中的地位。
- 作者序 從百年前的歷史,摸索未來的樣貌
- 導讀 擺脫偏見,發現中國近代史的新面貌 林桶法
-
序章 南風-來自邊境復興中華的嘗試
-
由近代意象看日本與中國
-
相反的兩部中國近代史
-
由南方邊境吹拂而來的新時代之風
-
-
第一章 「南風」吹拂-太平天國運動與列強
-
洪秀全對基督教的接納與拜上帝會
-
探訪洪秀全故鄉的日本人
-
洪秀全的幻想與對基督教的接納
-
紫荊山上的傳教活動與破壞偶像運動
-
-
太平天國起義與攻占南京
-
「天父、天兄下凡」與金田起義
-
太平軍進攻南京及其主張
-
太平軍的宣傳活動及其紀律
-
-
地上天國的現實與湘軍的登場
-
太平天國北伐及其失敗
-
天京的建設與《天朝田畝制度》
-
曾國藩與湘軍的創建
-
-
天京事變與第二次鴉片戰爭
-
太平天國的內部分裂
-
第二次鴉片戰爭與清朝
-
太平天國的外交與《北京條約》
-
-
《資政新篇》與太平天國的滅亡
-
洪仁玕至天京與《資政新篇》
-
太平天國的滅亡與常勝軍
-
太平天國運動的遺產
-
-
-
第二章 動盪的中華世界-自強運動與甲午戰爭
-
洋務派的登場與近代化事業
-
中國近代化的起源
-
慈禧太后的登場與自強運動的開始
-
自強運動的擴大與官僚資本主義
-
-
「中體西用」論的理想與現實
-
洋務派的思想及其源流
-
近代化與儒教的正統論
-
自強運動與地方民族主義
-
-
「邊境危機」與中法戰爭
-
清朝統治的衰退與伊犁問題
-
緬甸與越南的動向
-
中法戰爭與邊境管理的僵局
-
-
圍繞著琉球與朝鮮李朝之間的中日關係
-
近代初期的中日關係與出兵台灣
-
清朝對邊境統治的再思考與《江華條約》
-
中日之間在朝鮮問題上的糾紛
-
-
甲午戰爭與《馬關條約》
-
日本的戰爭準備與光緒皇帝的親政
-
東學黨起義與日本.中國
-
甲午戰爭的爆發與李鴻章
-
《馬關條約》與臺灣民主國
-
-
-
第三章 民族主義的誕生-戊戌變法與義和團
-
列強瓜分中國與變法派的登場
-
政治都市.北京
-
列強瓜分中國
-
《天演論》的衝擊與變法派的登場
-
強學會與譚嗣同的《仁學》
-
-
變法運動與戊戌政變
-
提出「日本模式」
-
戊戌變法的開始
-
伊藤博文的中國行與戊戌政變
-
-
反基督教事件與義和團的登場
-
宗教性的時代
-
基督教的中國傳教與仇教事件
-
義和團的登場
-
-
北京的義和團與清朝、列強
-
義和團攻入北京
-
清朝宣戰與北京籠城戰
-
八國聯軍與《辛丑和約》
-
-
另一個義和團-中國人移民問題與抵制美貨運動
-
日本人的義和團觀與中國保全論
-
美國的反華僑暴動與黃禍論
-
抵制美貨運動與民族主義
-
-
-
第四章 大清帝國的日暮黃昏-末代皇帝與辛亥革命
-
清末中國人的日本留學與日俄戰爭
-
一百年前的日本留學熱潮
-
留學生的派遣與日本衝擊
-
留學生的反清與反日本
-
-
孫文的登場與日本
-
孫文的生平與洪秀全
-
興中會的成立與廣州起義
-
與宮崎滔天的相遇
-
兩廣獨立計畫與惠州起義
-
-
革命派的成長與中國同盟會
-
激進派留學生與孫文
-
革命派的成長
-
中國同盟會的成立
-
中國同盟會中的孫文
-
-
謀求救國之途
-
梁啟超與中國同盟會的論戰
-
中國同盟會的路線對立與內部糾紛
-
光緒新政與張謇的立憲改革
-
-
大清帝國的日暮黃昏與辛亥革命
-
宣統皇帝溥儀的生平
-
攝政王的政治與鐵道國有化問題
-
同盟會中部總會與武昌起義
-
袁世凱的再登場與清朝的滅亡
-
-
-
第五章 「民之國」的試煉-袁世凱政權與日本
-
中華民國的成立與《臨時約法》
-
一顆子彈之後
-
袁世凱任臨時大總統與《臨時約法》
-
袁世凱的開發獨裁與地方民族主義
-
-
二次革命與袁世凱政權
-
孫文訪日與日本對辛亥革命的反應
-
善後大借款與二次革命
-
袁世凱政權與其特質
-
中華革命黨與孫文
-
-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二十一條要求》
-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日本占領青島
-
《二十一條要求》與中國
-
反日民族主義情緒的高漲
-
-
袁世凱的帝制復活與日本
-
袁世凱的野心與不安
-
古德諾與帝制運動
-
日本的動向與坂西利八郎
-
-
護國運動與軍閥混戰的揭幕
-
護國運動與袁世凱之死
-
段祺瑞政權與西原借款
-
清朝復辟事件與護法戰爭
-
-
-
第六章 青年的季節-五四運動與馬克思主義
-
《新青年》與北京大學
-
天安門事件與五四運動
-
北京大學的改革與蔡元培
-
制定國語與關於女性解放之議論
-
-
魯迅與文學革命
-
魯迅的日本時代與公務員生活
-
文學革命與〈狂人日記〉
-
《阿Q正傳》與中國社會
-
-
巴黎和會與五四運動
-
兩個講和會議
-
五四運動的開始
-
運動的擴大與拒絕簽署條約
-
日本留學生的動態與吉野作造
-
-
馬克思主義的接收與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
中國對馬克思主義的接納
-
共產國際與中國的共產主義運動
-
中國共產黨的成立與第一屆全國代表大會
-
-
-
第七章 革命尚未成功-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北伐
-
華盛頓體制與孫文的革命方針
-
孫文的「大亞洲主義」演講
-
《華盛頓條約》與軍閥混戰
-
陳炯明的聯省自治與馬林
-
-
第一次國共合作與蔣介石
-
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成立
-
黃埔軍官學校與蔣介石
-
孫文的北上與逝世
-
-
〈無花的薔薇〉與北伐開始
-
魯迅與三一八事件
-
蔣介石的崛起與中山艦事件
-
-
北伐的展開與湖南農民運動
-
魯迅的廣州行與北伐軍的勝利
-
北伐下的政治抗爭與毛澤東的湖南農民運動視察
-
-
四一二事件與國共合作的崩壞
-
南京事件的發生與蔣介石
-
共產黨的上海起義與四一二事件
-
國共合作的崩壞與魯迅
-
-
-
第八章 內憂與外患之下-南京國民政府與九一八事變
-
北伐再起與出兵山東
-
張作霖遭炸死遇害與日本
-
蔣介石的下台與訪日
-
濟南事件與佐佐木到一
-
-
北伐成功與南京國民政府
-
張學良的登場與南北統一
-
恢復關稅自主權
-
中原大戰與廣州國民政府
-
-
毛澤東的山區革命與圍剿
-
偉大的鄉下人.毛澤東
-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設與梁漱溟
-
圍剿共產黨與中華蘇維埃共和國
-
-
九一八事變與末代皇帝
-
柳條湖事件與日本
-
戰火的擴大與南京國民政府
-
末代皇帝的再登場
-
-
-
第九章 築建抗日長城-滿州國、長征、西安事變
-
滿州國的成立與其現實
-
一二八事變的爆發與魯迅
-
滿州國的成立與善意的惡政
-
李頓報告書與侵占熱河
-
-
安內攘外與長征的開始
-
提出安內攘外政策與第五次圍剿
-
起死回生的長征
-
遵義會議與周恩來
-
-
高漲的抗日情緒
-
蔣介石的抗戰準備與獨裁體制
-
中國民權保障同盟與魯迅
-
日本分離華北與一二九學生運動
-
義勇軍進行曲與《八一宣言》
-
-
西安事變與張學良
-
苦惱的東北軍統帥
-
用事實回答
-
被監禁的蔣介石
-
蔣介石和周恩來的會談
-
-
-
第十章 邊境的街道與人們-香港、臺灣及上海
-
異文化的窗口:香港與上海
-
顯示時代活力的邊境
-
草創時期的香港與上海
-
日本音吉與唐行者
-
近代文明的洗禮與東亞同文書院
-
-
臺灣與日本型近代的走向
-
臺灣總督府與後藤新平
-
《臺灣青年》與議會設置請願運動
-
霧社事件與《莎韻之鐘》
-
-
大革命時代的上海與香港
-
五卅運動與省港罷工
-
臺灣共產黨與朝鮮人的獨立運動
-
-
尾聲:魯迅的遺言與日本人
-
魯迅之死與內山完造
-
鹿地亘的日本人反戰同盟
-
二十一世紀的日本與中國
-
-
- 主要人物略傳
- 歷史關鍵詞解說
- 參考文獻
- 年表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