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從神話到歷史:神話時代與夏王朝

出版日期
2018/09/19
閱讀格式
PDF ; EPUB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570531664
叢集名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歷史不會從天而降,所有的「現在」都有時間的軌跡
從神話時代到夏王朝,一段沒有文字,
唯有等待考古學家的手鏟慢慢挖掘出的歷史……
本書從神話時代開始談起,延續至進入歷史時代的商朝,橫跨將近兩百萬年。從考古現場如姜寨遺址、大汶口遺址、良渚遺址......等,帶領讀者解讀遠古中國所留下的訊息,建構中國文化形成的起源與發展,其豐富遠超出我們的想像,史前社會與接之而來的商周社會非但緊密相連,影響至今。

三皇與盤古開天傳說不只是單純的故事,
其流傳的背後隱藏著什麼樣的真相?
考古學又是如何解開創世神話的謎團!

本書討論到的時代,大半被區分在史前時代,不會被當成歷史記述,也不會記載在文獻史料上。西漢的《史記》沒有記述到的伏羲、女媧等三皇事蹟,到了唐代卻以補寫的形式,被編纂成〈三皇本紀〉。西漢初期的女媧是獨立存在於圖像中的,中期以後,伏羲、女媧卻被組合在一起,經常同時出現在一個圖像之中。當神話不再只是神話,考古學家如何根據出土的史料與遺址,分析神話背後所蘊藏的真相與價值觀。

東亞地區,為何中國最早出現古代國家?
商王朝藉由祭祀儀禮、身分秩序等象徵的禮制,形成以王權為中心的宗族、氏族等社會階級組織;同時以進貢系統為基礎,建立古代國家的模式。這「東亞最早的古代國家」出現的主要契機是什麼?史前時代多地域的文化發展,為何會演變成政治性地域統一的一元化的中國?而「文字」——歷史時代的開端,源於什麼樣的需求而生?這種種的疑惑,且看考古學家如何在眾多考古遺址中,慢慢拼湊出答案。

作者宮本一夫教授,是著名的考古學家,而不是歷史學家,這是本冊與其他11冊非常與眾不同之處。史前時期沒有文獻資料,因此本書主要以考古挖掘的資料分析為主。宮本教授以其簡樸的文筆,帶領我們從器皿、農業、建築、文化等多個面相觀察史前時代人們的生活風貌與社會發展。不同於史家的記述方式,讓我們開啟不同的閱讀體驗,認識不同於以往的史前社會。
  • 考古學家寫史,歷史學家導讀 游逸飛
  • 前言
    • 為何中國大陸會早早就出現了古代國家?
    • 從中國近代考古學的步伐,窺見現代中國的面貌
    • 從整體東亞的角度,看中國大陸的史前社會
  • 第一章 神話與考古學
    • 五帝神話與地域性
      • 傳說中的五帝所活躍的領域在黃河中游流域到渭河流域一帶
      • 「三苗」與「蚩尤」和五帝系統是不同的地域群體
      • 洪水傳說與藉著強大王權來治水的關係
    • 三皇神話與盤古傳說
      • 〈三皇本紀〉是唐代司馬貞的補筆之作
      • 漢民族的祖先是開天闢地的「盤古」
    • 《山海經》與地域諸神
      • 史前時代的諸神
    • 神話與考古學
      • 存在於史前世界的各地域的眾神
  • 第二章 中國的文物挖掘物語
    • 中國考古學的歷史
      • 近代歷史學的黎明
      • 被譽為近代考古學開拓者的濱田耕作的業績
      • 殷墟出土資料受難史
      • 一九二○年代~一九三○年代持續發現的重要遺址
    • 現代中國與文物挖掘
      • 陸續成立的各地文物考古研究所
      • 周王陵的發現與造成轟動的周原文物挖掘調查
    • 戰後的日本與中國考古學界
      • 七○年代末開始,年輕的研究者能前往中國留學
    • 國際共同調查與共同挖掘文物
      • 日本與美國在共同挖掘上的差異
      • 首次參加共同挖掘—陰湘城遺址調查
      • 經濟蓬勃發展與擴大挖掘調查
  • 第三章 農耕活動的出現
    • 人類誕生與中國舊石器時代
      • 人類起源於非洲說與多元說
      • 與非洲早期石器文化有密切的關係
      • 因八千公尺高山的出現而變得安定、孤立的中國南部
      • 猛獁象的祖先與非洲象是近親
    • 從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
      • 定居的形態確立後才開始農耕
      • 出現烹煮用的陶器
    • 粟黍農耕的起源
      • 至今尚未被了解的粟、黍栽培化過程
      • 發現能夠儲藏五萬噸粟穀的土坑群
    • 稻作農耕的起源
      • 遭否定的瓦維諾夫學說與小麥的新起源地
      • 藉由植硅石分析而了解稻作的起源
      • 暫時性的氣候惡化時期帶來稻作的起源
    • 東亞定居社會的三種形態
      • 華北是粟黍農作,華中是稻穀農作,遠東、華南是採集和狩獵
  • 第四章 區域文化的發展
    • 從地理看區域
      • 劃分為八個自然區域的中國風土與氣候
    • 從陶器文化看區域
      • 中國南部是圓底深缽形的陶器,北部是平底深缽形的陶器
    • 新石器時代的時期劃分 
      • 新石器時代前期形成的三種陶器
    • 古環境的變動
      • 海平面達到最大最高的全新世最暖期
    • 區域的文化系統
      • 以西元前三千年為界,區域文化產生了巨大變化
  • 第五章 社會的組織化與階級化 
    • 仰韶、龍山文化
      • 從聚落與墓葬的型態來比較、檢討社會構造的發達度
      • 性別的勞動分擔
      • 從在姜寨遺址發現的環壕聚落,得知兩個群體
      • 群體擴大後開始分村的姜寨遺址後期
      • 圍繞著聚落的城牆遺址
    • 大汶口、山東龍山文化
      • 後李文化與北辛文化以雜穀農耕為基礎
      • 創造墓制身分標識與墓葬基本構造的大汶口文化
      • 大汶口文化後期,聚落規模已分為三個等級
    • 馬家濱、崧澤、良渚文化
      • 發現稻作栽培的河姆渡遺址與發現水田的草鞋山
      • 出現結合女性勞動力與男性勞動力的集體化農耕
      • 階級高者的墳墓,多有大量陪葬玉器
      • 王權社會尚未成形,尚處於首領制社會的良渚文化
    • 彭頭山、大溪、屈家嶺、石家河文化
      • 以特殊人物像或動物像作為特徵的石家河文化的玉器
      • 長江中游發現擁有兼具防洪功能的巨大城牆遺址群
    • 社會進化的異與同
      • 男女分工體制在農耕專業化的過程中落實
      • 領導階層的出現是新石器時代後期最引人注意的特徵
  • 第六章 非農耕地帶和農耕的擴散
    • 北方的非農耕地帶
      • 緊鄰北方非農耕地帶的粟黍農耕社會的特質
    • 遼西地區
      • 住居範圍內有先人墳地的興隆窪文化
      • 成為牛河梁遺址特徵的「女神廟」
    • 遼東地區
      • 氣候溫暖化促成農耕活動往北擴散
    • 華北型農耕活動的擴散
      • 往東擴散的華北型農耕活動
    • 稻作農耕文化的擴散
      • 山東半島是稻作農耕的傳播據點
      • 彌生文化與朝鮮半島農耕化的第三階段內容
    • 南方的非農耕地帶
      • 四川盆地的寶墩文化與稻作農耕
      • 華南的大改變,石峽文化與稻作的出現
    • 農耕地帶與非農耕地帶
      • 從新石器時代起就有農耕民與狩獵採集民的分別
  • 第七章 畜牧型農耕社會的出現
    • 農耕社會與畜牧型農耕社會
      • 動物考古學解析了氣候變化與家畜化動物的種類
      • 寒冷乾燥的氣候推動了畜牧動物的家畜化
      • 因為交流與接受,陶器的樣式有了重大的變化
    • 長城地區文化帶的形成與青銅器
      • 中國的青銅器時代始於何時?
    • 鬲社會與非鬲社會
      • 從鬲的傳播了解來歷與接受的祕密
      • 中國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栽種小麥的?
  • 第八章 區域間的交流與社會的統合
    • 社會威信與交流
      • 從彩陶的交流看作為威信物的彩陶的功能
      • 與外來群體的交涉權力就是領導權
      • 常被當成陪葬物品的貨貝的作用
    • 玉器的交流
      • 玉器的普遍化讓玉器的交流變得頻繁
    • 住屋構造的變遷
      • 住屋說明了階級的差別與建築物的機能
    • 城牆遺址的出現與戰爭
      • 城牆的最大作用在於防洪
      • 陶寺遺址的城址內已有具有初期國家的機能劃分
      • 認為陶寺遺址是「堯」的所在地的根據與適當性
  • 第九章 犧牲與宗教祭祀
    • 人物像與動物像
      • 女性全身像是從遠東到遼西、渭河流域的特色
    • 階級化與儀禮的出現 
      • 從墓地的變遷得知階級社會的出現
      • 從不同種類的陪葬品,了解儀禮活動的實際情形
      • 刻在大口尊上,比甲骨文字更古老的記號之謎
    • 玉器與祭祀
      • 玉琮的中空部分是「神域」
    • 犧牲與樂器
      • 農耕祭祀的犧牲是動物,社會化祭禮的犧牲是人類
    • 卜骨與祭祀
      • 使用羊、牛的骨頭做卜骨
    • 從祭祀、儀禮到夏、商文化
      • 政治性的群體統合不可欠缺的,就是共有相同的信仰觀念
      • 已知的饕餮紋的源流
  • 第十章 邁向初期國家的曙光
    • 二里頭時代的開端
      • 二里崗遺址與夏王朝、殷商王朝的關係
      • 尋找二里頭文化的淵源
    • 二里頭文化與二里崗文化
      • 二里頭文化以鼎為主體,二里崗文化以鬲為主體
    • 夏王朝、殷商王朝的紀年年代 
      • 二里頭文化已經達到王朝的階段了嗎?
    • 夏王朝的發展
      • 開始宮廷儀禮的二里頭文化
      • 蘊藏豐富銅礦岩鹽的中條山脈,是二里頭文化的關鍵
    • 青銅器的出現
      • 重視酒器的二里頭文化
      • 從陪葬品的內容可以了解死者生前的社會階層和身分地位
    • 殷商王朝的出現
      • 最新發現的大型都城遺址
      • 採用商王朝特有墓制的棺槨構造
      • 支撐王權的種種供品祭禮
    • 夏王朝與殷商王朝的擴展
      • 想像夏王朝的文化領域與統治範圍
      • 殷商王朝前期與後期的統治範圍
      • 發展出獨自的青銅器文化的三星堆遺址之謎
  • 結論
    • 初期國家的形成
    • 從殷商王朝的統治開始,中國正式進入初期國家的階段
    • 以中華為名的想法
    • 從中國通史看兩個文化軸
  • 歷史關鍵字解說
  • 參考文獻
  • 年表
  • 出版地 臺灣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