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北京大学袁行霈先生主编《国学研究》自1993年3月创刊一来,收录了诸多学术大家名家的学术文章,该刊收录文章向来以高水平、高规格、高要求著称学界,同时又以其学科议题的交叉性、广泛性和开放性享誉学坛。《国学研究文萃》(考古卷)撷取《国学研究》二十余年收录的考古学方面具有典范性和代表性的学术文章,集其大成而萃为一编,故可以称谓考古学板块中的浓缩版或精华版“文萃”,此次收录的22篇文章涉及考古学的各个发生时代,也兼及各个专业方向,内容面广而深,学思博雅而精,体现了《国学研究》具有的学术品格和研究水准。另外,收录论文的作者群主要是北京大学从事考古学专业的诸位学术名家,这些文章不仅能充分呈现北京大学考古学丰富的学术成就和学术贡献,也能充分展示其特有的学术风格和研究进路。因此该书对宣传和展示《国学研究》刊物以及北京大学考古学专业具有双重效果和文化意义,从而对于学界的相关学术研究也有重要的参考和推动价值。
- 版权信息
- 目录
- 發刊辭
-
重建早期中國的歷史
-
一 爲什麽要重建早期中國的歷史
-
二 甲骨文研究的貢獻
-
三 考古學家的追求
-
四 夏代歷史的探索
-
五 古國歷史的重建
-
六 今後的任務
-
- 中國環濠聚落的演變
-
中國早期原始文化的相對獨立性及其成因
-
一
-
二
-
三
-
四
-
結語
-
-
中國古代禮制文明的考古學觀察
-
一 夏商周三代禮制文明的特質
-
二 禮制文明的考古學觀察
-
結語
-
-
中國北方的史前石鏃
-
一 北方地區石鏃的分類
-
二 石鏃譜系及其演變過程中的相互關係
-
三 各型石鏃分佈情况及相互關係的考察
-
四 石鏃的數量和變化及其意義的考察
-
五 關於北方地區石鏃起源的推測
-
-
沙井文化研究
-
一 沙井文化的發現與研究
-
二 沙井文化的基本特徵
-
三 沙井文化的分佈
-
四 文化分期與年代
-
五 生態環境的復原及經濟形態的考察
-
六 文化源流與族屬
-
-
黄銅冶煉工藝在中國的産生與發展
-
一 偶發性黄銅
-
二 外來黄銅
-
三 礦煉黄銅
-
四 單質鋅黄銅
-
結語
-
-
新疆青銅時代諸文化的比較研究
-
一 文化分佈區的劃分及各區諸文化遺存的相互關係
-
二 幾種主要文化因素的淵源分析
-
結語
-
-
湯都垣亳説考辨
-
一
-
二
-
三
-
-
召公奭、燕國始封及相關史事的考察
-
一 召公不是文王之子
-
二 召公支族的地望及其考古學文化的考察
-
三 召公奭在周初的活動和燕國的始封
-
-
周代棺椁多重制度研究
-
一 對古代文獻中有關周代棺椁多重制度的再認識
-
二 周代棺椁多重制度的考古學考察
-
餘論
-
-
峽江地區的先秦文化
-
一
-
二
-
三
-
四
-
-
圍棋與中國文化
-
圍棋的起源問題
-
圍棋觀念的變化
-
圍棋發展史上的懸案
-
棋具的普及與精緻
-
“側楸”與特種工藝
-
精彩的對弈場景
-
圍棋與文化
-
-
包山二六六號簡所記木器研究
-
一 㭾
-
二 房
-
三 鈢
-
四 房
-
五 瓚
-
六 祈
-
七 皇
-
八 梪
-
九 桱
-
-
秦漢帝陵陵寢制度探討
-
一 東周各國王陵制度的形成
-
二 秦王陵陵寢制度的演變
-
三 西漢帝陵陵寢制度的特徵
-
四 東漢帝陵陵寢制度的特徵
-
-
永固陵與北魏政治
-
一 平城北部方山一帶形勝
-
二 選址方山
-
三 胡漢雜糅的永固陵
-
四 永固陵對北朝陵墓的影響
-
-
内蒙古土默川、大青山的北魏鎮戍遺迹
-
一 壩口子城址
-
二 壩頂遺址
-
三 土城梁古城
-
四 和林格爾上土城古城
-
五 托克托縣古城遺址
-
餘 論
-
-
吐火羅神祇考
-
一 中亞大月氏墓地所出宗教藝術品的啓示
-
二 從語言資料看吐火羅人的原始宗教
-
三 從古代岩畫看吐火羅的古代宗教
-
四 吐火羅藝術在中國北方草原的傳播
-
-
阿里地區札達縣境的寺院遺迹
-
一 托林寺殿堂遺迹
-
二 古格故城Ⅳ區南部殿堂遺迹
-
三 古格故城Ⅵ區以F27爲中心的殿堂遺迹
-
四 古格故城Ⅳ區中部殿堂遺迹
-
五 古格故城Ⅸ區札布讓寺遺迹
-
- 西藏寺廟建築分期試論
-
北京紫禁城在規劃設計上的繼承與發展
-
一 紫禁城是明初在元“大内”的廢墟上重新規劃設計而後興建的
-
二 明紫禁城在規劃設計上的繼承與發展
-
-
火之爲藥
-
一 問題
-
二 李時珍的火部分類
-
三 火部藥試析
-
結論
-
- 後記
- 出版地 : 中國大陸
- 語言 : 簡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