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考古隊長現場說,中華何以五千年?四大流域×十八處遺址×近百道未解謎團,深度挖掘文物古蹟,透澈還原先民足跡

出版日期
2023
閱讀格式
EPUB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6263573482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平日在家裡追古裝劇,對上古文化感到無比好奇嗎?
想要一窺先民活動足跡,可不是只能透過文獻記載!

今天就讓18位考古隊長帶著你,走訪中國四大流域,
穿越回五千年前的史前遺跡,「挖掘」華夏文明的精髓!

▎陶寺遺址——華夏主脈,最初中國
當我們今天暢遊北京故宮,體會明清兩代皇宮的宏大與莊嚴的時候,誰會想到,早在4,000多年前的陶寺,就已經有了它的雛形。

2012年10月19日,考古隊老技師張官獅在遺址的一個沖溝內,突然發現前方的溝崖斷面上有一層層非常明顯的夯土。這一現象瞬間觸碰到了他的職業敏感神經。他馬上喊來領隊高江濤。兩人沿溝尋查,發現在斷崖上有50多公尺長的夯土層。高江濤立刻意識到它的重要性,因為如此長度或寬度的夯土遺跡存在於宮殿區,代表的可不僅僅是大型建築基址,還有可能是城牆一類的遺存。

在隨後的鑽探中,一座封閉的長方形城址展露出來,圍合的面積近13萬平方公尺,恰恰是以前被稱為宮殿區的區域,極有可能就是宮城之所在。經過長達5年的發掘,2018年,考古專家們最終確認這裡就是陶寺古城的宮城。

它的發現意義重大:
◎陶寺宮城保存較為完整,自成體系,規模宏大,形制十分規整,並具有突出的防禦性質,是目前考古發現的中國最早、最大的宮城。
◎宮城歷經的時間較長,始建於陶寺文化早期;陶寺文化中期繼續使用,並因陶寺大城的修建,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宮城;陶寺文化晚期有重建的現象,在其偏晚階段被徹底廢棄。
◎陶寺宮城的發現,使得陶寺遺址既有大城(郭城),又有宮城,形成雙城的「城郭之制」。陶寺很可能是中國古代都城制度的源頭或最初形態。
◎陶寺宮城南東門遺址形制特殊,結構複雜,具有較強的防禦色彩,十分罕見,對後世宮城城門的修建影響深遠。陶寺宮城開創了中國古代宮室制度的先河。

▎龍虬莊遺址——考古界的「奧斯卡獎」
位於江蘇省高郵市龍虬莊鎮龍虬莊村的龍虬莊遺址,是目前江淮東部地區考古發現的面積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處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包括生活區、墓葬區和生產加工區。

◎龍虬莊的人們吃什麼?
考古工作者在龍虬莊遺址T3830的第4、6、7、8文化層中共發現了5,038顆炭化稻米。將炭化稻粒和T1526第4至9地層採集的土壤樣品送往研究機構進行科學分析,發現龍虬莊遺址的炭化稻均為人工種植的粳稻。
根據對各文化層出土炭化稻米以及土壤中所含水稻植矽體的檢測與分析,龍虬莊在遺址形成之初已有水稻的栽培,第 8 層至第 6 層為野生稻向栽培稻的過渡。不同時期的地層出土的炭化稻,反映出人類逐漸有意識地加強人工育種,選擇顆粒較大的稻米進行育秧,達成了對水稻的馴化。

◎龍虬莊的住房有哪些特色?
龍虬莊遺址共發現4處居住遺跡,主要分為兩類,一種是干欄式木構建築,一種是地面建築。遺址中的房址均遭到了嚴重破壞,但還保存著柱洞、牆基、居住面、紅燒土塊等遺跡。
紅燒土塊是坍塌的燒土牆塊。土塊一面抹平,一面留有縱向成排的植物莖稈痕跡。很顯然,龍虬莊先民有在房屋外牆焚燒莖稈的習慣。居住面鋪墊著一層黃色粉砂土,上面有碎蚌殼鋪成的蚌殼面。可以看出,不論是烘烤牆壁,還是在居住面鋪設蚌殼,這些都是人們用來防潮的方法,是人類在適應自然環境方面的智慧發明。

◎陶器與思想間的關聯
豬形壺也是龍虬莊陶器的亮點。壺身整體為豬形,身體渾圓,中空。豬背向上為壺口,直口或者直口微侈。臉部塑有口、眼、鼻,表情生動,有雙目細瞇憨笑狀,有雙眉緊蹙愁苦狀,還有雙目圓瞪發怒狀。多為四足,個別為三足和圈足。龍虬莊遺址出土的豬形器進一步佐證了先秦文獻記載中的「天極」觀念在史前淮河流域已廣泛流行。

◎關於墓葬的驚人發現
考古學者對 402 座墓葬出土的497 具人骨進行了性別鑑定,發現男女比例為 1.48:1。由於人類自然的生理機制,正常的社會組織中,男女比例應該是平衡的。龍虬莊遺址出現男性人口約是女性人口 1.5 倍的局面,有可能和當時有意控制女性人口有關。換句話說,當時可能存在溺死女嬰現象。

〔本書特色〕
考古遺址是傳統文化的載體,本書編選十八處與中華文明密切相關的典型大遺址和都邑遺址,由負責挖掘它們的考古隊長親自撰寫,範圍涵蓋黃河、淮河、長江及遼河流域。內文詳細介紹了遺址的挖掘歷程和重大發現,並探討許多待解謎團,透過大量的圖片與嚴謹的數據,從多方面還原古代人民生活,盼能傳遞讀者更多客觀的歷史知識。
  • 遺址千年文明書香萬里中國
  • 黃河流域
    • 陶寺遺址
      • 一、是外星訪客嗎?
      • 二、薪火相傳40年
      • 三、4,000多年前的古城給紫禁城的啟示
      • 四、神奇的陶寺墓地
      • 五、陶寺出土的寶貝
      • 六、陶寺證實了什麼?
      • 七、為什麼說陶寺是最初的中國?
    • 西吳壁遺址
      • 一、從找銅說起
      • 二、發現西吳壁
      • 三、認識西吳壁
      • 四、挖到了什麼?
      • 五、說明了什麼?
      • 六、西吳壁遺址為什麼在商代晚期就不煉銅了?
    • 齊家坪遺址
      • 一、西方學者錯誤的「中國彩陶西來說」
      • 二、撥亂反正—中國彩陶本土起源說
      • 三、上下探索—齊家文化的探索
      • 四、發現的重要性和意義
    • 石峁遺址
      • 一、初見石峁
      • 二、重要發現
      • 三、向「十大」出發
    • 廟底溝遺址
      • 一、望三門,三門開
      • 二、黃河明珠花怒放
      • 三、構建聚落見思想
      • 四、花開中國傳四方
    • 二里頭遺址
      • 一、念念不忘,必有迴響—二里頭遺址的發現
      • 二、鑑往知來,孜孜以求—二里頭遺址的研究歷程
      • 三、千呼萬喚始出來—二里頭遺址的前世
      • 四、第一王都的今生
    • 城子崖遺址
      • 一、發現—偶然中的冥冥注定
      • 二、發掘—路漫漫其修遠兮
      • 三、收穫—「考古聖地」結新花
      • 四、東方先民的遺物
      • 五、發掘城子崖的意義
      • 六、新時代之城子崖
  • 淮河流域
    • 禹會村遺址
      • 一、鏟釋天書—禹會村遺址考古歷程
      • 二、禹會諸侯—大型禮儀性建築遺跡場景復原
      • 三、塗山氏國—淮濱古國的前世今生
    • 龍虬莊遺址
      • 一、偶然中的必然性—遺址的發現
      • 二、數千年前的龍虬莊
      • 三、龍虬莊遺址的特殊地位
  • 長江流域
    • 寶墩遺址
      • 一、故事,沒有停留在七擒孟獲
      • 二、寶墩古城初露真容
      • 三、古城縱覽
      • 四、寶墩古城對人類文明的貢獻
    • 高廟遺址
      • 一、走進高廟
      • 二、品味高廟
      • 三、走出高廟
    • 城頭山遺址
      • 一、初相見,不相識—城頭山遺址的發現
      • 二、層層揭剝現本原—城頭山遺址的發掘
      • 三、興廢兩千載—城頭山的遠古往事
      • 四、驚豔洞庭波—城頭山遺珍
      • 五、文明的胎動—城頭山遺址的價值與意義
      • 六、城頭山的今天—作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城頭山
    • 屈家嶺遺址
      • 一、屈家嶺遺址的發掘
      • 二、屈家嶺遺址珍貴的遺物
      • 三、意義
      • 四、今生
    • 石家河遺址
      • 一、石破天驚的發現—湖北兩個最重要的史前遺址
      • 二、譚家嶺古城—石家河古城的前身
      • 三、從譚家嶺到屈家嶺—憂患意識下的擴張
      • 四、從屈家嶺到石家河—三苗王國政治中心的形成
      • 五、從石家河到後石家河—盛極而衰後的中心遺失
      • 六、石家河古城的歷史定位
    • 凌家灘遺址
      • 一、凌家灘遺址的發掘軌跡
      • 二、凌家灘遺址寶玉庫
      • 三、凌家灘是良渚的「叔父」嗎?
      • 四、凌家灘遺址今天的身分
    • 良渚遺址
      • 一、良渚古城的考古歷程
      • 二、良渚古城的結構與認知
      • 三、良渚實證了中華五千年文明
    • 廣富林遺址
      • 一、良渚文化圈裡的「外來者」
      • 二、時間到哪兒去了?
      • 三、廣富林文化的面世
      • 四、廣富林文化的多元性
      • 五、廣富林文化在早期文明研究中的啟示
  • 遼河流域
    • 牛河梁遺址
      • 一、被考古發現重新定義的牛河梁
      • 二、牛河梁遺址的追尋與探索
      • 三、紅山文化廟、壇、塚—牛河梁遺址的考古發現
      • 四、中華文明的曙光—牛河梁遺址與中華文明起源
      • 五、古蹟新生
  • 版權頁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